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态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雅宁 马素慧 +3 位作者 李建民 郭霞 刘丹 郝正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3个月)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干预组应用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3个月)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干预组应用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分别评定患者Fugl-Meyer评分、步频、步长、步速及髋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介入可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态训练机器人 下肢 运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 康复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人机系统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立勋 王令军 +2 位作者 王凤良 王克宽 高峻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3-1158,共6页
基于MATLAB对6自由度步态训练机器人的人机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研究。应用Newton-Euler法,推导了机器人的运动约束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构成了机器人的约束矩阵方程(constrained matrix equation,CME);分析了正常人在平地行走时的步态特征... 基于MATLAB对6自由度步态训练机器人的人机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研究。应用Newton-Euler法,推导了机器人的运动约束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构成了机器人的约束矩阵方程(constrained matrix equation,CME);分析了正常人在平地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并给出了人在行走时双足对地面的压力模型,利用MATLAB工具箱建立了人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机器人跟踪人在平地行走的步态轨迹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步态训练机器人对人的双足负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方便获取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该研究为实现机器人的控制及性能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机器人 人机系统 动力学 仿真 MATLAB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模拟弹性地面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立勋 王令军 +1 位作者 王克宽 王凤良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8-40,75,共4页
步态训练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帮助人模拟不同路况行走的机器人。针对机器人模拟不同弹性地面承载特性的要求,在机器人末端的竖直运动方向上引入了柔顺控制,水平运动和姿态运动方向上引入位置控制,并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在MATLAB环境下搭... 步态训练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帮助人模拟不同路况行走的机器人。针对机器人模拟不同弹性地面承载特性的要求,在机器人末端的竖直运动方向上引入了柔顺控制,水平运动和姿态运动方向上引入位置控制,并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在MATLAB环境下搭建系统模型并设计了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在保证水平方向位置精度和姿态角转动精度的基础上,实现了机器人末端在竖直运动方向上对不同弹性地面承载特性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机器人 弹性地面 柔顺控制 承载特性 仿真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
作者 张立勋 王令军 +1 位作者 王克宽 王凤良 《应用科技》 CAS 2009年第3期62-65,共4页
步态训练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模拟在不同路况下行走的机器人.针对控制系统能够适应不同路况的要求,设计了一种适应负载、速度变化的变参数PID控制器,并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平地行走... 步态训练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模拟在不同路况下行走的机器人.针对控制系统能够适应不同路况的要求,设计了一种适应负载、速度变化的变参数PID控制器,并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平地行走、上楼梯和下楼梯3种步态轨迹的跟踪曲线均具有良好的运行特性;控制器适应了速度、负载变化的影响,满足机器人对不同路况模拟的各项要求.该研究为步态训练机器人对不同路况的进一步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机器人 路况模拟 变参数PID器 仿真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吉桧媛 朱冬燕 +6 位作者 王梁 曹月姣 徐倩 韩珍真 高静 卢红建 陈伟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7-235,共9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1例。4组患者在病情平稳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1次/d,5 d/周,持续3周。rTMS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MS,每个脉冲频率1 Hz/s,持续12 s,间隔2 s,共1200个脉冲,累计1400 s;1400 s/次,1次/d,5 d/周,持续3周。RAGT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GT,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3周。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接受RAGT治疗,方法与单用rTMS或RAGT相同。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范围测试、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运动范围和步行功能。结果(1)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侧别、病程、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FMA-LE量表评分分别为(14.4±2.9)、(13.6±3.0)、(13.5±2.8)、(14.3±3.0)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4)、(23.1±3.1)、(22.8±2.4)、(27.1±3.4)分,4组患者FMA-LE量表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83.102、6.535、23.522,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FMA-LE量表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FMA-LE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3)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BBS评分分别为(25±5)、(25±6)、(25±6)、(26±6)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30±5)、(34±6)、(35±6)、(43±6)分,4组患者BBS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57.204、6.377、59.140,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BBS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4)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3±0.8)、(7.4±0.8)、(7.4±0.8)、(7.6±0.7)分,治疗后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8±0.7)、(9.3±0.7)、(9.4±0.7)、(9.9±0.6)分;治疗前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1±0.7)、(7.2±0.8)、(7.2±0.8)、(7.3±0.7)分,治疗后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3±0.8)、(8.9±0.9)、(9.0±0.9)、(9.7±0.8)分;4组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向:F值分别为818.773、3.834、6.075,左右向:F值分别为1935.147、3.114、40.516;均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5)rTMS和时间(OR=1.948,95%CI:1.465~2.590)、RAGT和时间(OR=2.043,95%CI:1.529~2.728)、联合组和时间(OR=4.376,95%CI:3.116~6.146)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治疗前分级作为参照,4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48,95%CI:1.592~2.383,P<0.01);以对照组为参照,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MS联合RAGT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机器人辅助训练 卒中 下肢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海泉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机器人模拟训练 悬吊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效果的范围综述
7
作者 严小青 李玉静 +2 位作者 李怡璇 杨帆 田文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7期105-111,共7页
汇总了脑卒中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的相关文献,使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系统检索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积极效果,提出了开发基于RAGT的外骨... 汇总了脑卒中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的相关文献,使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系统检索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积极效果,提出了开发基于RAGT的外骨骼装备和实施多元化步态康复训练计划等建议,为促进RAGT的应用与发展和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训练 脑卒中 康复训练 范围综述 行功能康复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开 金爱萍 +5 位作者 李燕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训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即认可辅助康复效果;辅助康复的积极体验(增加康复积极性、积极反馈促进自我成就感提升);辅助康复的消极体验(体验新鲜事物的畏惧感、训练未达预期导致的挫败感、康复训练中的生理不适感);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需求(延续性康复训练的需求、对减轻经济负担的需求)。结论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整体呈现较好康复效果和体验,但仍存在问题和诉求。医护人员应根据其需求,探寻应对策略,完善机器人康复护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机器人辅助训练 体验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开 李燕 +5 位作者 金爱萍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5,共5页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汇总、系统评价、专家意见/共识、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整体评价,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并提取证据。结果共检索文献3314篇,去除重复、结果指标不明确或不相关、质量不达标及不完整的文献,最终纳入19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总结的最佳证据包括评估、干预计划、干预时机、干预频率、干预前准备、参数调整、注意事项、效果评价和健康教育9个方面23条推荐意见。结论该研究总结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最佳证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科学性,可以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机器人步态康复训练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人辅助训练 康复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泉 王子豪 王欣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坐立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芒针透刺及悬吊运动核心肌群训练等,对照组给予传统步态训练,观察组给予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所有治疗1次/d,25 min/次,5 d/周,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视频步态分析仪评定患者的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分别是(21.37±2.17)分和(32.97±5.18)分,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分别是(26.27±2.22)分和(43.20±5.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较传统步态训练更能增强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机器人模拟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行能力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影响Meta分析
11
作者 姜晓煜 毕鸿雁 +3 位作者 孙文玉 刘惠芬 苏航 姜佳慧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72-179,共8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性瘫痪(CP)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性瘫痪(CP)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关于RAGT治疗CP儿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D区评分、GMFM-E区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速、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完成对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P值和I²检验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当P≥0.1,I²≤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1,I²>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项RCTs,纳入39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87例,试验组2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GMFM-D区评分更高[SMD=0.58,95%CI(0.29,0.88),P=0.0001],GMFM-E区评分更高[SMD=0.47,95%CI(0.18,0.77),P=0.001],BBS评分更高[MD=5.85,95%CI(4.00,7.70),P<0.00001],FAC评分更高[MD=0.57,95%CI(0.24,0.91),P=0.0008],步速更快[MD=0.06,95%CI(0.02,0.10),P=0.009],6MWT评分更高[MD=80.18,95%CI(23.00,137.36),P=0.006];2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0,95%CI(-0.32,0.12),P=0.39]。结论:RAGT可有效改善CP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等下肢运动功能。由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下一步研究仍需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s,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机器人辅助训练 平衡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META分析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影响的Meta分析
12
作者 雒甜甜 徐秀瑛 +3 位作者 甘华松 张丽丽 周亚莉 李贵香 《现代临床护理》 2023年第3期66-77,共12页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干预效果,为其制定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8个中英...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干预效果,为其制定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8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22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合并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902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速[MD=0.08,95%CI(0.06,0.09),P<0.001]、步长[MD=3.58,95%CI(2.01,5.15),P<0.001]、步频[SMD=0.77,95%CI(0.36,1.18),P<0.001]、步幅[MD=2.35,95%CI(1.12,3.57),P<0.001]、耐力[MD=26.75,95%CI(6.89,46.60),P=0.008]、平衡功能[MD=3.29,95%CI(1.64,4.94),P<0.001]、下肢运动功能[MD=3.04,95%CI(1.73,4.35),P<0.001]指标其干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对步宽的干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速、步频和耐力,增加步长及步幅,改善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而对步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器人辅助训练 平衡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META分析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对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娄普 尚清 +3 位作者 周崇臣 娄欣霞 张会春 耿香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观察步态训练机器人对手足口病(HFMD)所致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纳入的HFMD所致AFP患儿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目的 观察步态训练机器人对手足口病(HFMD)所致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纳入的HFMD所致AFP患儿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瘫痪肢体按摩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5d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中D功能区和E功能区评定站立与步行功能,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试患侧股四头肌电积分值,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股四头肌电积分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的上述3项观察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机器人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60.72±11.54)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8.00±8.9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上增加步态训练机器人训练对HFMD所致AFP患儿的下肢功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机器人 手足口病 急性弛缓性瘫痪 下肢功能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3.219,P<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3.491,P<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1.565,P>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08,P<0.05)。结论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机器人辅助训练 运动 平衡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寒明 杨傲然 +4 位作者 王欢 王丛笑 耿久军 薛亚峰 郄淑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20期1793-1801,共9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8—2021-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8—2021-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观察组给予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12周综合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评分(SS-QO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检查2组下肢肌肉表面肌电、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和跨步长。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MA和BBS评分分别为(29.10±2.15)分和(49.92±4.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分别为(71.19±8.81)μV、(54.49±5.72)μV、(53.15±2.80)μV和(51.12±4.42)μ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10 m MWS和跨步长分别为(42.54±3.54)m/min和(90.54±8.82)c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MBI和SS-QOL评分分别为(89.92±6.87)分和(92.39±9.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器人辅助训练 12周综合康复训练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开 刘倩 +4 位作者 金爱萍 孟桂林 李燕 于晓丽 朱晓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14期1262-1268,共7页
目的系统分析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研究热点与前沿,以期为医护人员在该领域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使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2001-2021年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5.8.R3对其进... 目的系统分析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研究热点与前沿,以期为医护人员在该领域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使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2001-2021年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5.8.R3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91篇,其中中文文献188篇,英文文献303篇;国内外年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国外发文量居多,且多个机构间均有合作,研究前沿已延伸至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文章涉及临床医学、康复学、工程学和护理学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步态训练、下肢功能康复、中医辅助、运动想象与机器人结合等领域。结论我国学者对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研究的关注度逐年增高,但国内外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相关研究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科研水平较高省份的医院或高校;各地域机构间合作有待加强,应充分发挥护士工作优势,培养我国专业康复护士,构建统一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方案及评估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器人辅助训练 康复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牛春燕 朱玉瑶 牛琳艳 《全科护理》 2022年第31期4427-4429,共3页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8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8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增加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脑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D区、E区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X轴向移动距离、Y轴向移动距离、X轴速度均值、Y轴速度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α波、θ波波值低于对照组,β波、SMR波波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及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脑功能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俊 廖麟荣 +2 位作者 杨振辉 刘海兵 唐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机器人辅助训练 行能力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疗效的Meta分析
19
作者 黄信萍 吴娟妹 +2 位作者 吴莹莹 谢鸿翔 陈方川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241-1247,共7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为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儿童康复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医药数据库、Cochra...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为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儿童康复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医药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脑瘫患儿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限定为从建库至2022年9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完成提取数据,核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等过程,最终采用RevMan5.3对粗大运动功能-站立,走、跑、跳(GMFM-D,GMFM-E),肌张力(MAS),平衡功能(BBS),步速,步长进行Meta分析及相关结果展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59例脑瘫患儿。试验组干预措施为RAGT/RAGT+常规康复疗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康复疗法。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经RAGT后,试验组GMFM D原始分(MD=5.53,95%CI:4.47~6.60,P<0.01)、百分比(MD=11.46,95%CI:6.75~16.17,P<0.01),GMFM E原始分(MD=8.41,95%CI:5.31~11.51,P<0.01)、百分比(MD=11.20,95%CI:6.14~16.26,P<0.01),GMFM D+E总分(MD=9.93,95%CI:5.78~14.08,P<0.01),MAS得分(MD=-0.45,95%CI:-0.51~-0.38,P<0.01),BBS得分(MD=5.90,95%CI:3.60~8.20,P<0.01),步速(MD=4.03,95%CI:0.94~7.11,P=0.01)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步长(MD=0.40,95%CI:-0.02~0.82,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GT对脑瘫患儿的下肢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但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未来还需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探究RAGT对脑瘫儿童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机器人辅助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
原文传递
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初容 沈威 +5 位作者 陈小芳 丘吉莲 关梓辉 郭永亮 林幼君 郑雪娜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11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侧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1次/d,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第1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跨步时长、平均速度、步频、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步长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针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患儿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 触发点针刺 三维分析 机器人辅助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