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
1
作者 张俊霞 张小红 汪云朋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诊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n=56,行步态诱... 目的: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诊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n=56,行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康复治疗)和对照组(n=52,仅行视觉运动想象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下肢肌力、步行功能评分评估量表(Holden)及步态测试量表(Tinett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简化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可作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视觉运动想象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肌力 神经运动功能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临床研究
2
作者 宋薇 钟跃 +3 位作者 柯晓华 黄墩兵 张安仁 董小丽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减重平板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SCP儿童60例,采用SAS软件随机数字模块产...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减重平板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SCP儿童60例,采用SAS软件随机数字模块产生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次/d,40 min/次,5 d/周,共训练8周。减重平板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BWSTT,平板坡度0°,初始速度0.09 m/s,以0.03 m/s增量逐渐调整至患儿可承受的适宜速度,初始减重为患儿体质量的30%,逐渐调整至完全支撑患儿自身体质量为宜。联合干预组在减重平板训练组基础上接受步态诱发FES,使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刺激患儿的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刺激强度以出现踝背伸和外翻的理想动作且患儿能够耐受为宜。2组均训练1次/d,20 min/次,5 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88)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儿步行功能;采用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患儿的步行效率;分析患儿跨步长、步宽和步速等步态参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GMFM-D、GMFM-E评分,6MWT,跨步长和步速均明显升高,PCI、步宽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减重平板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GMFM-D、GMFM-E评分,6MWT,跨步长和步速均明显更高,PCI、步宽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减重平板训练组比较,联合干预组治疗后GMFM-D、GMFM-E评分,6MWT,跨步长和步速均明显更高,PCI、步宽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态诱发FES联合BWSTT能改善SCP儿童运动功能,纠正异常步态,提高步行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 分析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影响
3
作者 徐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94-96,共3页
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干预作用。方法 抽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调查资料,将所有患者进行预先分组,使用随机摸球方式,共分入两个临床组别,各有4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镜... 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干预作用。方法 抽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调查资料,将所有患者进行预先分组,使用随机摸球方式,共分入两个临床组别,各有4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镜像疗法,持续4周;观察组予以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持续4周。干预前后评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的下肢部分和Barteal指数、Berg平衡量表(BBB),记录两组干预4周的康复效果,相互比较。结果 干预后两组FMA下肢、Barthel指数和BBB评分多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下肢、Barthel指数和BBB评分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22%(37/45),低于观察组95.56%(43/45),两两分析有差异(P<0.05)。结论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于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有一定效果,有助于重建下肢运动模式,促进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肢体运动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坤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步幅升高以外,两组步宽、步态周期、双侧支撑相时间等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通过改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矫正其步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分析 时空参数 对称参数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5
5
作者 单莎瑞 黄国志 +1 位作者 曾庆 汪孝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足下垂 神经肌肉刺激 分析 时空参数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同步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华军 陈尚杰 +6 位作者 许琼瑜 朱芬 焦睿 高文芳 黄石钊 刘恒 王单 《新医学》 2016年第10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A组)、分离组(B组)和减重平板组(C组),每组各30例患者。A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A组)、分离组(B组)和减重平板组(C组),每组各30例患者。A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进行治疗,B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分离进行治疗,C组仅单纯采用减重平板治疗,共治疗3周,观察对比3组治疗前后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及协同收缩率(CR)、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踝背伸及跖屈CR、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FMA评分、MBI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治疗后A、B组前述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P均<0.05),A组胫骨前肌iEMG、踝关节背伸CR及AROM优于B组(P均<0.05)。结论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可以调节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两者同步治疗改善表面肌电信号的作用明显优于两者分离治疗及单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信号 脑卒中 诱发功能性刺激 减重平板训练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徐安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期52-52,54,共2页
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影响。方法: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将分为对照组(31例: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 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影响。方法: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将分为对照组(31例: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与实验组(31例: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Fugl-Mayer(FMA)量表得分以及Barthel(BI)指数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肢体运动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映 朱文新 +3 位作者 李玲 吴汨霞 张鹏程 李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 功能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9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表面肌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10
作者 许长锋 郭延芳 孙作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和患健侧支撑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可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对称性
下载PDF
运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疗效
11
作者 姜俊红 汪泉 吴德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756-1760,共5页
目的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量化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痉挛性偏瘫病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 目的应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量化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对痉挛性偏瘫病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痉挛性偏瘫病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研究组在常规步行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测量两组病儿步态时空参数、时相参数及动力学参数指标。结果对照组病儿治疗后步速(0.58±0.10)m/s、步频(106.16±6.84)步/min、步长(0.27±0.04)m、跨步长(0.53±0.08)m,研究组病儿治疗后步速(0.65±0.12)m/s、步频(108.31±7.97)步/min、步长(0.30±0.06)m、跨步长(0.60±0.12)m,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病儿步速、步长、跨步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儿治疗后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1.56±4.49)%、迈步相百分比(38.38±4.53)%、步态周期(1.13±0.35)s,研究组病儿治疗后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4.47±4.28)%、迈步相百分比(35.50±4.30)%、步态周期(1.08±0.34)s,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侧支撑期百分比、迈步相百分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儿治疗后地面冲击力、大腿抽动加速度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病儿的步行能力,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为痉挛性偏瘫病儿的疗效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痉挛性偏瘫 便携式分析 功能性刺激治疗仪 行能力
下载PDF
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步态变化
12
作者 何婧 杜危 +3 位作者 崔壮 杨玉明 陈海波 苏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目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的步态变化。方法在未服药/未开机、服药/未开机和未服药/开机3种不同的治疗状态下,让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收集并分析时空运动参数。结果共13例... 目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的步态变化。方法在未服药/未开机、服药/未开机和未服药/开机3种不同的治疗状态下,让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收集并分析时空运动参数。结果共13例平均病程(8.00±1.38)年的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与未服药/未开机状态相比,脑深部电刺激使患者的起立行走测试总用时由(30.63±17.58)s缩短至(19.50±5.78)s(P=0.003),步长由(39.44±14.34)cm增加至(49.46±13.41)cm(P=0.004)、步速由(0.68±0.27)m/s增加至(0.91±0.25)m/s(P=0.005),躯干前倾最大角度由(-25.32°±10.83°)减少至(-17.32°±12.49°)(P=0.047),躯干后倾最大角度由(-22.03°±11.24°)减少至(-13.16°±12.83°)(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后短期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可以缩短帕金森病患者起立行走测试用时,显著增加患者步长及步速,减少患者行走过程中躯干前倾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帕金森病 脑深部刺激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FAC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春节 刘继红 +2 位作者 张玲俐 唐爱群 童燕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FAC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分别为(1.24±0.06)步/s、(0.45±0.04)m、(0.37±0.05)s、(0.66±0.05)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1.15±0.06)步/s、(0.39±0.05)m、(0.31±0.06)s、(0.55±0.0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AC评分为(4.31±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5±0.55)分],CSI评分为(6.55±1.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肌张力,有利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型足下垂 功能性刺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 稳定性
下载PDF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
14
作者 郑翔 张明兴 +1 位作者 黄雅 单莎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553,共7页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5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部动态干扰电的常规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仰卧搭桥和俯卧搭桥的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肌电信号平均值和步态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步宽、步速、步频、健患侧步长比值、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矢状面活动度和健患侧足偏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能明显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改善了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生物反馈助力刺激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功能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华军 陈尚杰 +5 位作者 许琼瑜 朱芬 李海 黄石钊 刘恒 冯德荣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6期711-712,715,共3页
目的研究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规范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观察组... 目的研究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规范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和FA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和FAC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改善脑卒中步态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功能性刺激 减重平板训练 脑卒中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观察组联用镜像疗法。比较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平... 目的:研究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观察组联用镜像疗法。比较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AC分级及TG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更高;两组的生活质量对比无差异;两组治疗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更高。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肢体运动 脑卒中偏瘫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岩 陈迎春 +5 位作者 顾旭东 何雯雯 李辉 劳方金 傅建明 吴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5,共3页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将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BWSTT)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研究结果表明BWSTT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刺激 康复治疗 STIMULATION 训练 行速度 治疗仪 常规康复 交互神经支配 时间百分比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孟殿怀 伊文超 +3 位作者 顾昭华 王翔 罗予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3-928,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①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关闭开关)对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无显著影响;②3次访视中,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开启开关)均能显著提升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结论:FES-AWD可以即刻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且可以排除心理影响,以及佩戴设备所产生的各种不利生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辅助行设备 脑卒中 足下垂 时空参数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4 位作者 崔伟 邓红艳 邱运奕 容小川 林楚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6-847,共2页
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评估中,除常用的评估量表外,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步态特征及下肢运动学改变,因其具有客观、准确、定量、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康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异常 功能性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训练 分析系统
下载PDF
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态的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彤 许光旭 +3 位作者 陈旗 王翔 周士枋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选择23例偏瘫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组和康复加肌电触发性电刺激组。两组病人每天治疗1次,每次1小时,整个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步行中踝关节活动范围、步速和步频的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 选择23例偏瘫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组和康复加肌电触发性电刺激组。两组病人每天治疗1次,每次1小时,整个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步行中踝关节活动范围、步速和步频的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患者步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康复训练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触发功能性 刺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