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节律性引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
1
作者 周苗苗 赵凯 +2 位作者 徐梅 杨梅 王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5期93-96,共4页
目的:观察自我节律性引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并符合本次研究入组标准的2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在节律引导前及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过程中,均使用意大... 目的:观察自我节律性引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并符合本次研究入组标准的2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在节律引导前及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过程中,均使用意大利BTS公司的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参数指标包括:步速、步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预摆动期、患侧摆动期。结果:与节律引导前步行比较,20例测试患者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患者步速、患侧步幅、健侧步幅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步态周期及健侧步态周期均明显缩短(P<0.05)。患侧预承重期和预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比例均显著减小,患侧单支撑期和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的比例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时,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步速和步幅,同时偏瘫肢体的预承重期、预摆动期、单支撑期和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下肢步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行自我节律性引导,可以改善步行功能及纠正偏瘫患者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自我节律性引导 步行功能
下载PDF
电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谢小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23-127,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步行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4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步行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4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电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步速快于对照组,左右步长差短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通过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改善炎症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治疗 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欢 苏彬 +2 位作者 车培 梁成盼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1-797,共7页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下肢机器人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4
作者 杨安琪 尹宏伟 +3 位作者 李海峰 徐莉 吕奕涛 余永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8-1294,共7页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8周,5次/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版本(GMFM-88)D区及E区测试,并采用IDEEA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儿步态,得到步速、步频、步幅、支撑相时间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6min步行距离(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双侧支撑相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均增加,双侧支撑相占比降低。组间比较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6MWD差值(PP<0.01),GMFM-88 D区评分差值(P<0.01)、E区评分差值(P<0.01)、步速差值(P<0.05)、步幅差值(P<0.05)、双侧支撑相占比差值(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功能和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痉挛型双瘫 步行功能 步态 脑性瘫痪
下载PDF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改善
5
作者 郑翔 张明兴 +1 位作者 黄雅 单莎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553,共7页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 背景:国内外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生物反馈疗法和三维步态功能分析的相关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参数数据,研究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变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5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部动态干扰电的常规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仰卧搭桥和俯卧搭桥的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持续治疗20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评分、肌电信号平均值和步态参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数字类比表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步宽、步速、步频、健患侧步长比值、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矢状面活动度和健患侧足偏角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能明显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改善了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 生物反馈助力电刺激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步行功能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互动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功能、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
6
作者 刘彦伶 邹娇丽 +1 位作者 龙兴 王四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9期175-178,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互动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功能、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 目的 探讨互动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功能、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互动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负性情绪及康复训练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两组TUGT短于干预前、FAC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TUGT短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训练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步行功能、减轻负性情绪及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互动达标理论 步行功能 早期康复
下载PDF
探讨减重步态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文明明 尤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15-0118,共4页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的价值。方法 纳入37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减重步态训练上,指导其正确实施悬吊运动,评估效果。结果 分析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指导...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的价值。方法 纳入37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减重步态训练上,指导其正确实施悬吊运动,评估效果。结果 分析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指导患者行减重步态康复,且与悬吊运动积极联合,可以改善偏瘫症状,强化步行功能,还可以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整体的康复效果,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态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偏瘫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5 位作者 梁思捷 刘加鹏 潘力 刘罡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但干预后WBVT组患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有节律的蹲起同步训练能够改善患者步行速度、步幅和下肢肌肉协同收缩率,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 蹲起训练 脑卒中 协同收缩率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脑-肢协同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田腾飞 孙倩倩 +3 位作者 郭新毅 李秀毅 赵双艳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9-593,共5页
近年来,随着神经危重症治疗技术的突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下降,生存者中致残率显著升高[1-2]。同时,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多达1700多万[3-4]。据中国学者在Lancet上报告有关国人1990—2019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资料... 近年来,随着神经危重症治疗技术的突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下降,生存者中致残率显著升高[1-2]。同时,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多达1700多万[3-4]。据中国学者在Lancet上报告有关国人1990—2019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资料,仅2019年我国新增脑卒中患者就高达近400万人,脑卒中的发生率、发生风险及疾病负担全球第一,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5]。脑卒中后约50%—80%的幸存者存在步行功能障碍,即使给予积极的康复治疗6个月后仍有20%—40%的患者无法独立行走[6]。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这种高发病率[6]、低恢复率[7]现象,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疾病负担 生存者 神经危重症 步行功能 卒中后 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林建 李萍 +2 位作者 高雅 章明勇 顾昭华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绳带 脑卒中 共济失调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王让让 张洪蕊 +3 位作者 刘陵鑫 周人龙 孙亚鲁 霍飞翔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E、BBS、10MWT、6MWT、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10MWT评分、6MWT评分和FAC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t=-10.95,P<0.05;t=-10.978,P<0.05;t=3.738,P<0.05;t=-7.604,P<0.05;Z=-4.208,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悬吊治疗 偏瘫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探讨陈式太极拳特定动作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赖建恭 赖梅金 +1 位作者 李宝芳 李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5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陈式太极拳特定动作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接受常规康复步行训练)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陈式太极拳特定动作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接受常规康复步行训练)和观察组(18例,在常规康复步行训练基础上接受陈氏太极拳特定动作训练: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雀地龙、金鸡独立和倒卷肱)。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的10 m步行速度(10mMWS)治疗前后D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治疗前后D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提高,而且治疗前后D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陈氏太极拳特定动作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氏太极拳特定动作 脑卒中 步行功能障碍 BERG平衡量表
下载PDF
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
13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4 位作者 潘力 刘罡 刘加鹏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4,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两组均接受卧位和坐位下常规康... 目的探讨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两组均接受卧位和坐位下常规康复治疗,每次40 min。对照组接受地面步行训练,每次20 min;试验组接受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每次20 min。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数字化运动监控跑台测量步速,健侧和患侧步长,髋、膝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和双侧负重对称性,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髋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健侧和患侧步长、步速明显改善(|t|>3.162,P<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568,P<0.05);试验组膝关节平均摆动角度和双侧负重对称性明显改善(|t|>3.249,P<0.01);两组BBS、FMA-LE和BI评分明显提高(|t|>3.569,P<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922,P<0.05)。结论基于丰富环境理论的多感官反馈步态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增加日常生活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丰富环境 多感官反馈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邓罗义 陈彦 +5 位作者 曾妮 黄璞 张兴 胡康杰 郑鹏 吴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97-1802,共6页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刺激,Sham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假刺激。对治疗前及治疗21d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Brunnstrom下肢分期、H/Q比值、MBI评分,步态分析参数以及TMS测得的MEP值,评估小脑iTBS对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结果治疗21 d时,iTBS组下肢Brunnstrom分期、Holden分级、Berg评分、下肢FMA评分、6 min步行距离、NIHSS评分和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Sham组(P<0.05);治疗后iTBS组H/Q比值较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步速、步频、步宽、患侧单支撑相及GDI评分均较Sham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治疗后患侧大脑皮层MEP波幅较前降低(P<0.05)。结论健侧小脑iTB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θ短阵脉冲刺激 三维步态分析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中药熏蒸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杨田野 王磊 牛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通过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 [目的]通过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肌痉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熏蒸治疗。于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6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患者Ashworth肌痉挛分级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疗效,有效缓解肌痉挛,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针灸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肌张力 肌痉挛 下肢关节活动度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认知双重任务对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郑旺 周煜达 邱纪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37-240,共4页
在脑卒中后患者中,约80%存在肢体功能障碍[1],83%的患者恢复期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3],而除了运动功能障碍外,约5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4],特别是注意力缺陷,同样是影响跌... 在脑卒中后患者中,约80%存在肢体功能障碍[1],83%的患者恢复期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3],而除了运动功能障碍外,约5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4],特别是注意力缺陷,同样是影响跌倒的重要因素[5]。尤其在进行一些需要皮层和高级认知过程高度参与运动反应的规划和执行的复杂活动中,如进行认知双重任务时,额外认知任务可能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并且随着认知任务、平衡与步行任务难度的提升与本身的生理机能衰退,额外任务干扰会直接影响功能性动作控制和感觉系统信息整合的能力[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双重任务 脑卒中 平衡 步行功能
下载PDF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孔倩倩 周倩 张必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0期25-30,共6页
目的探究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单一组给予Rood技术治... 目的探究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单一组给予Rood技术治疗,联合组给予高低频rTMS联合Roo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神经功能、下肢肌力、步行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精力评分、家庭角色评分、思维能力评分和社会角色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和6周NIHSS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伸肌峰力矩体重比、屈肌峰力矩体重比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BBS评分、HFAC评分、TGA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MEP、CMCT的差值均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rTM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ood技术 下肢肌力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效果的范围综述
19
作者 严小青 李玉静 +2 位作者 李怡璇 杨帆 田文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7期105-111,共7页
汇总了脑卒中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的相关文献,使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系统检索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积极效果,提出了开发基于RAGT的外骨... 汇总了脑卒中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的相关文献,使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系统检索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积极效果,提出了开发基于RAGT的外骨骼装备和实施多元化步态康复训练计划等建议,为促进RAGT的应用与发展和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脑卒中 康复训练 范围综述 步行功能康复
下载PDF
全身垂直律动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赵黎阳 袁俊梅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6期580-584,共5页
目的:分析全身垂直律动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 目的:分析全身垂直律动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身垂直律动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儿足背屈角较治疗前均减小,且观察组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腘窝角、大腿内收肌角较治疗前均增大,且观察组腘窝角、大腿内收肌角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BBS评分较治疗均升高,且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M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3个月后FMF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儿FAC评分、6MWD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FAC评分、6MW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垂直律动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减轻肌肉痉挛程度,改善平衡能力,还可调节下肢关节活动度,促进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平衡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全身垂直律动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精细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