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车站步行障碍行人避让行为建模与进出站仿真
1
作者 郝妍熙 卫书彤 +2 位作者 胡华 王润祺 刘志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为向步行障碍人群提供更精细化的出行服务,本文研究步行障碍行人微观出行行为,解析不同个体属性行人间的冲突避让行为机理。从行人的生理差异角度出发,扩展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场域,同时改进场强模型和模型更新规则,建立步行障碍行人运... 为向步行障碍人群提供更精细化的出行服务,本文研究步行障碍行人微观出行行为,解析不同个体属性行人间的冲突避让行为机理。从行人的生理差异角度出发,扩展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场域,同时改进场强模型和模型更新规则,建立步行障碍行人运动及避让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构建行人运动场地实验,提取普通行人和步行障碍行人轨迹,分析其运动速度、运动偏移角度和横向移动距离等冲突避让特征参数,标定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场地实验结果表明,步行障碍行人的运动能力较差,自由度较低,其在冲突避让过程中的偏移角度和偏移距离均明显小于普通行人,主要通过降低行走速度进行被动避让。仿真结果显示,行人速度及普通行人、轮椅行人和婴儿车行人的横向偏移距离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分别为2.74%、3.35%、6.71%、6.16%。最后,基于改进模型对上海地铁迪士尼站站台层乘客出站场景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无障碍电梯布设的优化方案。步行障碍行人仿真模型的有效建立,可为地铁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步行障碍行人仿真 元胞自动机建模 地铁车站 避让行为
下载PDF
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2
作者 黄丽钦 罗玲华 陈健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究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65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就诊时间为2... 目的探究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65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就诊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患者作为研究组(n=33)。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估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研究组FAC评估等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简式下肢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FMA及BBS评分均高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FMA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研究组FMA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步速快于对照组,起立行走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耗能指数(PCI)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有效提高下肢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鞋垫 运动贴布 脑卒中 足内翻 步行障碍 下肢运动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效果
3
作者 张赛 黄静 《淮海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185例,以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单一组(92例)和联合组(93例)。单一组给予表面肌...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185例,以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单一组(92例)和联合组(93例)。单一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观察2组运动能力、主动运动状态积分肌电值、步态参数及预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联合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36.21±5.17)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得分[(29.32±1.37)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15.45±2.31)°]、胫前肌积分肌电值[(112.65±21.78)mVs]、支撑相[(71.45±1.83)%]、摆动相[(29.37±3.48)%]、改良Barthel量表(MBI)得分[(67.74±9.82)分]高于单一组[(29.85±5.26)分、(25.98±1.27)分、(12.25±3.02)°、(102.89±21.74)mVs、(66.23±2.41)%、(26.15±3.41)%、(61.53±9.54)分],10m MWS[(16.67±3.11)s]短于单一组[(19.65±3.24)s],腓肠肌积分肌电值[(6.65±1.12)mV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5.23±1.07)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得分[(9.56±0.78)分]低于单一组[(8.32±1.05)mVs、(18.42±1.18)分、(11.65±0.84)分],步频[(89.04±11.54)steps/min]快于单一组[(82.79±11.64)steps/min],患侧步长[(39.31±3.25)cm]长于单一组[(32.65±3.7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可调节主动运动状态积分肌电值,增强运动能力,调整步态参数,促进预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步行障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减重平板训练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俊 杨振辉 +2 位作者 刘海兵 遇光 唐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4-788,共5页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人类进行正常独立生活的必备条件。据统计,在脑卒中后3个月约有45%幸存的患者不能恢复到独立步行的程度,只能以异常步态行走,打乱了正常的步行规律,使患侧肢体不能真正的负重。因此,提高患者步行...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人类进行正常独立生活的必备条件。据统计,在脑卒中后3个月约有45%幸存的患者不能恢复到独立步行的程度,只能以异常步态行走,打乱了正常的步行规律,使患侧肢体不能真正的负重。因此,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成为脑卒中后康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康复治疗通常包括神经促进技术、平衡训练、步行、强化肌力等方法,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治疗,其平衡和运动功能均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这些传统的康复治疗只是重视下肢功能的康复,训练过程中难以将步行中的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患者异常步态,而且传统的康复疗法主要依赖于治疗师的一对一训练,难以实现高强度、有针对性和重复性的训练要求,而且治疗师的劳动强度大,难以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治疗效果还受到治疗师水平的影响。现代运动学研究表明,不断地重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运动功能,来达到提高神经功能可塑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康复机器人 下肢功能 步行障碍 早期康复治疗 平衡训练 应用 神经促进技术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步行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2 位作者 朱敏 陈顺喜 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 步行障碍 头针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运动学与肌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涛 李世明 +1 位作者 康平 刘建明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以正常青少年步态参数为依据,采用三维录像拍摄与解析,SEMG分析技术对痉挛性脑瘫青少年平地走步态参数进行运动学、肌电学对比分析,初步探讨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脑瘫青少年步态与正常青少年差异明显.随着脑瘫等级递... 以正常青少年步态参数为依据,采用三维录像拍摄与解析,SEMG分析技术对痉挛性脑瘫青少年平地走步态参数进行运动学、肌电学对比分析,初步探讨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脑瘫青少年步态与正常青少年差异明显.随着脑瘫等级递增健侧腿与患侧腿差异增加,脑瘫I2级青少年协调下肢活动的肌群基本正常,两腿肌群差异较少;而脑瘫II2级青少年健侧与患侧下肢肌肉活动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青少年 步行障碍 运动学 肌电
下载PDF
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维红 易莉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12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踝足矫形器(AFO)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文章予以综述。结果:采用AFO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步态周期、抑制踝关...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踝足矫形器(AFO)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文章予以综述。结果:采用AFO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步态周期、抑制踝关节肌痉挛和纠正平衡异常等等方面起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结论: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踝足矫形器 步行障碍
下载PDF
国人步行障碍分类及其诊断系统流程探讨
8
作者 赵吉凤 《中国康复》 1994年第3期136-137,共2页
19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三维空间运动分析仪—VICON SYSTEM,5年多来,步态分析实验运用临床步态测试分析280余例。收集了对步行障碍进行诊断、评价所必要的数据。现尝试对步行障碍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 19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三维空间运动分析仪—VICON SYSTEM,5年多来,步态分析实验运用临床步态测试分析280余例。收集了对步行障碍进行诊断、评价所必要的数据。现尝试对步行障碍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实用价值的步行障碍诊断系统。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障碍 分类 诊断系统流程
下载PDF
减重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赵瑞环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3期214-214,共1页
目的:探讨减重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部CT或MIR证实脑卒中并有步行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48例患者,随机分... 目的:探讨减重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部CT或MIR证实脑卒中并有步行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加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后者除上述方法外还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60d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60d,观察组步行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训练 偏瘫 步行障碍
下载PDF
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平衡功能和磁共振波谱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晓晨 袁婕 +1 位作者 陈杰 郭华峰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688-691,共4页
目的 研究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步行障碍、平衡功能及磁共振波谱(MRS)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IS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 研究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步行障碍、平衡功能及磁共振波谱(MRS)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IS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小脑r TMS治疗,常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假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的步行障碍指标[步幅、步频、步态周期、起立步行测试(TUG)]、平衡功能[患肢负重占比、闭眼稳定性指数(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MRS指标[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Cr、N-乙酰天冬氨酸(NAA)/Cr]。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步幅、步频、步态周期、TUG分别为(0.48±0.14) m、(1.12±0.30)步/s、(1.27±0.20) s、(23.26±1.83) s,明显优于常规组的(0.41±0.11) m、(0.99±0.20)步/s、(1.40±0.32) s、(24.49±2.7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负重占比、闭眼SI、BBS评分分别为(49.07±6.06)%、27.32±3.48、(45.81±5.07)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45.34±6.10)%、32.33±5.46、(40.49±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Cho/Cr、Lac/Cr、NAA/Cr分别为1.32±0.32、0.50±0.14、1.62±0.37,明显优于常规组的1.82±0.45、0.75±0.21、1.40±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脑rTMS可明显改善IS患者的步行障碍和平衡功能,这可能是与其能够调节大脑皮层代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小脑 重复经颅磁刺激 步行障碍 平衡功能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疑为脑卒中的症状要点之四——眩晕、摇晃和步行障碍
11
作者 宫下史生 曲娟 《日本医学介绍》 2006年第3期109-111,共3页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中国也...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中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日本的脑卒中诊疗系统从超急性期治疗法(血栓溶解疗法、血管内治疗、脑保护疗法等)的开发到脑卒中专门医师制度的导入逐年发生变革,脑卒中诊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期专辑介绍日本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动态,内容详尽新颖,为我国医师进行脑卒中相关诊疗提供对策参考。本专辑选译自《治》杂志2005年第87卷第1期,“ブレインアタツク代の朐卒中診”专辑,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陈谅教授审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眩晕 摇晃 步行障碍 症状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12
作者 瞿代虎 陈丽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8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脑卒中 步行障碍
下载PDF
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13
作者 张致亮 顾丽娟 +1 位作者 章海峰 梁士锋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步行跑台训练,每天两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利用Berg... 目的:探讨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步行跑台训练,每天两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利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Holden步行功能分类对两组训练前后进行功能评估。结果:经过2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及Holden评分均优于训练前(P<0.05),且治疗组Berg、Fugl-Meyer及Holden评分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训练方法,作用积极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跑台训练 步行功能障碍
下载PDF
减重平板训练对瘫痪后步行障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彤 王翔 +5 位作者 陈旗 钱开林 宋凡 刘伟明 许全盛 圆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和脑损伤造成的长期下肢瘫痪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10名男性患者 ,年龄 2 5~ 64岁 ,其中 4例脊髓损伤 ,6例脑血管意外 ,病程平均 1.4年 ,减重平板训练前均接受不同程度的传统康复训练 ,功能步行评定...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和脑损伤造成的长期下肢瘫痪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10名男性患者 ,年龄 2 5~ 64岁 ,其中 4例脊髓损伤 ,6例脑血管意外 ,病程平均 1.4年 ,减重平板训练前均接受不同程度的传统康复训练 ,功能步行评定为 0~ 1分。接受减重平板训练每天 1次 ,开始减重重量在 5 0 %~ 70 %之间 ,平板速度为 0 .2 7m/s ,平均 2 0次。所有患者训练前后接受功能步行和一般平衡功能测定 ,其中7例患者在Kistler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上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患者经过阶段性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步行评定及站立平衡功能比传统康复治疗前后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P <0 .0 0 0 1,P =0 .0 0 0 3 ) ;其中 7例患者的平均步速达 0 .3 6m/s ;左右足对台压力峰值和支撑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训练 步行障碍 下肢瘫痪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俊 杨振辉 +1 位作者 刘海兵 唐丹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步行障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背侧前运动皮质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亚丽 曹磊 +2 位作者 张艳明 孙丽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512,共8页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下肢康复踏车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S。康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2次/d,5 d/周,疗程2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完成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步态(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评分]、步行能力[10 m行走时间测试(10-MWT)]进行比较。结果(1)连续纳入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例,未完成2周康复训练计划者3例,最终纳入40例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灶侧别、病程、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5±0.03)m/s、(1.70±0.20)s、(66±10)步/min、(0.34±0.04)s、(0.66±0.20)g,对照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7±0.03)m/s、(1.57±0.25)s、(67±9)步/min、(0.33±0.03)s、(0.60±0.25)g;试验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66±0.03)m/s、(2.40±0.25)s、(90±9)步/min、(0.18±0.05)s、(0.35±0.26)g,对照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54±0.03)m/s、(1.78±0.27)s、(82±11)步/min、(0.22±0.04)s、(0.37±0.21)g。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时间及组别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值分别为837.506、327.450、3905.389、2605.881、196.502,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值分别为10.365、38.265、4.430、10.266、4.403,均P<0.01;F_(时间)值分别为108.219、131.154、114.270、271.087、221.518,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治疗前步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4.9±2.4)、(30.1±1.9)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6.0±2.0)、(29.0±2.0)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172.97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9.000,P=0.005;F_(时间)=121.000,P<0.01);治疗前,组间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LE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7±9)、(23±7)s,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8±6)、(30±6)s。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21.58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4.716,P<0.05;F_(时间)=82.781,P<0.01);治疗前,组间10-MWT的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MWT的行走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可能有助于改善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可尝试将RAS用于该类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中。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节律性听觉刺激 步行障碍 背侧前运动皮质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评价 被引量:49
17
作者 瓮长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3期1869-1871,共3页
评价当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3min步行测定法、10m步行速度评测方法、起立-行走评测、生理消耗指数、观察式的步行分析方法和观察式的步行分析表等各种评定方法,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这些评定技术。
关键词 步行功能障碍 脑卒中 偏瘫 步行功能 功能评定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建 吴小燕 +4 位作者 张巧荣 崔莉茹 贾胜男 杨傲然 张亚楠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探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任务序列训练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能力(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肌力(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主动运动时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109.92±18.36 vs 89.41±10.35,P<0.05),腓肠肌积分肌电值低于对照组(8.39±2.03 vs 13.04±1.87,P<0.05);同时试验组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可有效改善小腿肌肉异常,改善步行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任务序列训练 脑卒中 偏瘫 步行能力障碍
下载PDF
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知博 刘东 +2 位作者 常悦松 贾力 乔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5期81-83,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确定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增加太极平衡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确定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增加太极平衡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观察对比2组患者步行功能、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步行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步行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下肢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下肢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极平衡法能够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并且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能起到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平衡法 中风后偏瘫 步行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改善卒中患者行走能力
20
作者 孔倩倩 林少英 +1 位作者 何丹 张赫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2期768-773,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对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衡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可独立行走10米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19例,分别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对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衡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可独立行走10米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19例,分别给予常规步行训练和在常规步行训练基础上增加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分别通过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TGS)、10米步行试验(10 Meter Walk Test,10MWT)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的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平衡检测仪和传感助步车进一步采集患者的静平衡、行走中平衡和步态数据。结果:通过平衡检测仪测量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后静平衡能力较训练前改善;在睁眼+双手叉腰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水平移动振幅和重心覆盖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而睁眼+双臂前伸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总移动速率和垂直移动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训练后,2组患者的TGS分值、行走速度、BI均较前改善,但2组间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传感助步车采集患者的步态信息,发现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行走中重心控制能力较对照组改善幅度增大(P<0.05)。结论: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能力,尤其是平衡控制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步行障碍 康复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