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占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1,共4页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是现行刑法新增加的罪名。本文就增设本罪的必要性、本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认定本罪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出版物 少数民族 歧视意图 侮辱意图 犯罪行为
原文传递
歧视可以“间接”吗?——对间接歧视可责性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金韬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67,共17页
间接歧视离我们对歧视的日常理解较远,我们应将后果而非意图作为认定间接歧视的标准。禁止间接歧视在司法实践中遭遇了诸多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难以说明这类歧视的可责性。"侵权法解释"和"分配正义解释"提供了两... 间接歧视离我们对歧视的日常理解较远,我们应将后果而非意图作为认定间接歧视的标准。禁止间接歧视在司法实践中遭遇了诸多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难以说明这类歧视的可责性。"侵权法解释"和"分配正义解释"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责任基础,但是它们都是片面的。"双层可责性理论"则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关于间接歧视可责性的图像,它能同时说明个体层面的可责性和结构层面的可责性。这两个层面的可责性以群体身份为连接纽带,间接歧视的可责性在两个层面之间双向动态循环,最终根源于群体之间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在间接歧视的情境中,尽管行为人同等对待了不同群体的成员,但是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依然会导致相关行为产生具体损害。同时,受歧视者遭到的损害也进一步彰显并加固了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可责性问题与责任归属问题密切相关,由行为主体承担间接歧视的责任既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歧视 歧视意图 可责性 歧视
原文传递
国际法中迫害罪的犯罪心理
3
作者 李明奇 《前沿》 2012年第5期15-18,共4页
迫害罪是危害人类罪中的一个具体罪行,危害人类罪的犯罪心理适用于迫害罪。迫害罪应当为故意犯罪,同时,迫害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歧视性意图,这是迫害罪犯罪心理的最显著特征。迫害罪要求行为人基于政治、种族、民族、族裔、文化、宗... 迫害罪是危害人类罪中的一个具体罪行,危害人类罪的犯罪心理适用于迫害罪。迫害罪应当为故意犯罪,同时,迫害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歧视性意图,这是迫害罪犯罪心理的最显著特征。迫害罪要求行为人基于政治、种族、民族、族裔、文化、宗教、性别或根据公认为国际法不容的其他理由,对任何可以识别的团体或集体进行迫害。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的审判实践是确定迫害罪犯罪心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迫害罪 犯罪心理 罗马规约 歧视意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