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1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啟泽 《阴山学刊》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种身份的理论认识,进而也为其连接写作实践与接受实践的文本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者之死”理论在今天的文论构建过程中具有理论层和实践层的意义,不同于作品的文本概念不仅能够将“作者之死”和“文本之生”统一在整体的文学活动中,也实证了作者和读者围绕文本展开的文学实践的延续性与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文本之生” 写作 实践
下载PDF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鲁迅全集》有关《小杂感》一条注释的辨正
2
作者 姜振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0,共2页
《鲁迅全集》有关“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的注释不符合鲁迅的本意和创作实际。在启发斩断因循和改弦易辙的用意上,鲁迅与袁了凡是一致的。鲁迅引用的是《了凡四训》中的话。
关键词 《鲁迅全集》 《小杂感》 “譬如昨日死” 袁了凡 斩断因循
下载PDF
从“被看”到“被听”:论爱伦·坡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美女之死”
3
作者 周志高 谢文欣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学界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研究大多围绕其中的死亡、恐怖主题,而对其中“美女之死”与“借尸还魂”这类非自然现象的研究却鲜有关注。在《丽姬娅》和《埃莱奥诺拉》中,可以发现女性往往处于“被看”或无声的地位,这凸显了男性的视... 学界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研究大多围绕其中的死亡、恐怖主题,而对其中“美女之死”与“借尸还魂”这类非自然现象的研究却鲜有关注。在《丽姬娅》和《埃莱奥诺拉》中,可以发现女性往往处于“被看”或无声的地位,这凸显了男性的视觉认知。女性的借尸还魂乃是坡借用哥特式手法隐喻了女性从“被看”到“被听”的转变,这时男性的视觉认知逐渐让位于听觉认知。男性角色的视听之争展现了男女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坡所表达的道德教诲:倾听女性的声音比凝视女性的身体更重要,同时也凸显了死亡和存在的对立。从坡所描述的“美女之死”,可以探究他对19世纪美国社会与生命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美女之 听觉认知 视觉认知
下载PDF
试论永州方言的程度副词“蛮”“死”“晓了”
4
作者 施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永州方言是湘方言中生动鲜活的一部分。永州方言有大量表示程度的副词,该文选取了“蛮”“死”“晓了”三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特色程度副词,通过列举、比较的方法,分别对它们的语义语用、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在词义方面,它们... 永州方言是湘方言中生动鲜活的一部分。永州方言有大量表示程度的副词,该文选取了“蛮”“死”“晓了”三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特色程度副词,通过列举、比较的方法,分别对它们的语义语用、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在词义方面,它们基本意皆为“极;很;非常”,表高程度,从程度差别上说,“死”最高,“晓了”略低于“死”,“蛮”的程度最浅;在组合功能上,它们主要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在语法功能上,都可以和形容词或动词组合后充当谓语、宾语、补语;在语用功能上,“死”“晓了”可以用来凸显夸张色彩、表达主观感情,“蛮”则带有一种委婉的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州方言 程度副词 语法化 “蛮” 死” “晓了”
下载PDF
话语标记“V死”功能分析
5
作者 傅亚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123-125,共3页
“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 “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性情感;最后,“笑死”作为现代网络用语中典型的话语标记,具有形式意义不对称性,其歧义现象作为一种特殊性的“V死”结构,体现了会话原则对该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V死” 功能
下载PDF
语境参数视角下主题词范畴的翻译机制——以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的主题词“死”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伟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3,共7页
范畴分为三类:典型范畴概念、域内范畴概念和跨域范畴概念。通过分析《生死疲劳》中523个主题词"死"的英译,结果发现在语境参数因子的参照下,49.2%的主题词"死"被译为典型范畴概念,译者采用直译、替代和少数修辞的... 范畴分为三类:典型范畴概念、域内范畴概念和跨域范畴概念。通过分析《生死疲劳》中523个主题词"死"的英译,结果发现在语境参数因子的参照下,49.2%的主题词"死"被译为典型范畴概念,译者采用直译、替代和少数修辞的翻译策略;5.7%的主题词"死"被译为域内范畴概念,译者采用语义转换的翻译策略;34.4%的主题词"死"被译为跨域范畴概念,译者考虑到文化、语体风格、认知模式、西方受众心理等因素,采用了元韵、婉言、转喻、潜喻、拟人、省略、反译、归化、词类转换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和翻译策略,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另有10.7%的主题词"死"被整段删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主题密切相关.“主题词”也叫关键词 指的是与某一标准(参照语料库)相比 在一定文本中出现频率显著偏高的词 偏高的程度即该主题词的“关键性”(王华、甄凤超 2007).它是能代表作品内容特征 并对反映主题思想起关键作用的词.《生疲劳》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通过各种动物的生轮回来反映农村的变革 微观范畴概念“死”是不可或缺的主题词之一.根据Antconc软件统计 在这部38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 死”共计出现523次.在21万余词的葛浩文译本Life And 主题词 范畴 语境参数 修辞 翻译
下载PDF
从“中暍死”忌冷和热射病早降温辨析中暑证治
7
作者 谌子诺 孙燕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8期1365-1368,共4页
酷暑炎夏易导致热射病的发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在中医理论中,中暑为“暍”。热射病作为中暑类疾病的一种,其急性期治疗倡导“早降温”多用冰浴等方法,而同属中暑,历代医籍对“夏日中热暍死”的治疗均谓“不可使得冷”。临床若不能及... 酷暑炎夏易导致热射病的发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在中医理论中,中暑为“暍”。热射病作为中暑类疾病的一种,其急性期治疗倡导“早降温”多用冰浴等方法,而同属中暑,历代医籍对“夏日中热暍死”的治疗均谓“不可使得冷”。临床若不能及时辨别二者的病机容易导致错误的施治,一旦混淆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此,本文探析“中暍死”与热射病急性期的病机,发现前者常见阴证,后者多呈阳证。由于证类不一,二者治则相异,又因禁忌不同,二者治法相殊,故而“中暍死”忌冷,热射病急性期需早降温,临床应注意辨析这两种中暑的证治,避免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中暑 《金匮要略》 中暍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类“脑梗死”影像的对比剂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李鑫泰 杨剑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31期137-139,共3页
对比剂脑病(contrast 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是1种比较罕见的对比剂所致并发症。CIE与血管造影术中的对比剂暴露有关,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症状通常是短暂可逆的,头部病灶影像消失,但偶尔会导致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现报道1例67岁... 对比剂脑病(contrast 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是1种比较罕见的对比剂所致并发症。CIE与血管造影术中的对比剂暴露有关,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症状通常是短暂可逆的,头部病灶影像消失,但偶尔会导致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现报道1例67岁女性病例颅内动脉瘤诊断性脑血管造影结束时出现CIE,为临床医生处理此类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脑病 脑血管造影 碘化对比 脑梗影像
下载PDF
“王者不死”:李世民君权合法性的历史书写模式
9
作者 钟妍 黄京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王者不死”表达了“王者受命于天”和“皇天右而子之”的思想,是“天命”的重要表征,对帝王合法性的塑造有重要作用。隋唐之际,“王者不死”与“李氏当王”“刘氏主吉”同样广泛流传,也被各政治势力利用,对大唐的合法性构成影响。李... “王者不死”表达了“王者受命于天”和“皇天右而子之”的思想,是“天命”的重要表征,对帝王合法性的塑造有重要作用。隋唐之际,“王者不死”与“李氏当王”“刘氏主吉”同样广泛流传,也被各政治势力利用,对大唐的合法性构成影响。李世民曾利用“王者不死”,一方面为消除玄武门事件的负面影响,塑造自身君权合法性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李唐的合法性建构作出了努力,从而在唐修国史和其他史书中呈现出多处“挺身涉险→成功脱险”的模式化历史叙事。透过这些模式化的历史书写,可以对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李世民的历史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者不 李世民 合法性 历史书写 模式化
下载PDF
“冒死”“拼死”“抵死”语义表现与表义特征研究
10
作者 孙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冒死”“拼死”“抵死”这三个词在语法化的作用下,都由表生命义走向表高程度义,其中,生命义逐渐脱落,词汇义虚化空灵,语法功能愈发突出。但是三者在语义表现上都有独特的个性,作为副词后修饰的动词有一定的搭配倾向。
关键词 “冒死” 死” 死” 语法化
下载PDF
“去国”抑或“效死”?--儒家“国君死社稷”说辨正
11
作者 王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08,共8页
《礼记》有“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之说,从礼制的角度来看,大夫与士因有“三谏而去”之礼,不必死国。国君由于“国君一体”,则应有死国之义,此亦与《公羊》“国灭,君死之”之说相合。然“国君死社稷”并非僵化的礼制原则,其亦... 《礼记》有“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之说,从礼制的角度来看,大夫与士因有“三谏而去”之礼,不必死国。国君由于“国君一体”,则应有死国之义,此亦与《公羊》“国灭,君死之”之说相合。然“国君死社稷”并非僵化的礼制原则,其亦可权变,若能做到德如太王,则国君亦可去国。此外,因“王者无外”,故“国君死社稷”不可推致天子,天子无死社稷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国 太王去邠 经权
下载PDF
行权与死义:董仲舒“国灭君死”说考辨——以齐顷公和纪侯为例
12
作者 武振伟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国灭君死之,正也”最早见于《公羊传》,董仲舒对其进行了重新建构。与《公羊传》“君获”而“绝之”的阐释不同,董仲舒认为,“君获”等同于“国灭”,“佚获”较“君获”罪更甚之,“国灭”则君应死之。《公羊传》对逢丑父代君而斮本无... “国灭君死之,正也”最早见于《公羊传》,董仲舒对其进行了重新建构。与《公羊传》“君获”而“绝之”的阐释不同,董仲舒认为,“君获”等同于“国灭”,“佚获”较“君获”罪更甚之,“国灭”则君应死之。《公羊传》对逢丑父代君而斮本无褒贬,意在批评齐顷公“佚获”,董仲舒则以齐顷公无耻和纪侯死国阐发“贤死义”之义理,且将其纳入经权讨论,认为只有臣子在危亡之际可行权,国君则不能。董仲舒将纪季在纪国灭亡之际以酅入于齐的行为,解读为纪侯命其弟所为,纪侯的存社稷是以纪季代为行权实现的,变《公羊传》的“贤纪季”为“贤纪侯”。董仲舒“国灭君死”说虽与《公羊传》有所差异,但其与公羊义理一脉相承,因而可以说是对公羊义理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公羊传》 国灭君 行权
下载PDF
狂犬病“早死”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德蕙 郭良 +1 位作者 李荣成 胡月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4-114,113,共2页
关键词 狂犬病疫苗 免疫反应 影响因素 狂犬病 “早死”现象
下载PDF
“起死”主题的二维性质——鲁迅《起死》新解
14
作者 吴冬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52-60,共9页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也是鲁迅的最后一篇小说,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鲁迅认为要排国民“不讲是非”的毒,首先要“起死”庄子,这成为鲁迅创作《起死》的动机。在文本层面,庄子又“起死”了汉子,并招来巡士,汉子...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也是鲁迅的最后一篇小说,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鲁迅认为要排国民“不讲是非”的毒,首先要“起死”庄子,这成为鲁迅创作《起死》的动机。在文本层面,庄子又“起死”了汉子,并招来巡士,汉子、庄子、巡士三个角色架构起了中国千年的稳固社会格局。鲁迅最后一次采用小说的形式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赋予“起死”主题以二维性质,对中国社会的过去做了总结,对未来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性质 创作动机 社会格局
下载PDF
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兆良 陈大伟 +1 位作者 高燕 冯晓黎 《医学与社会》 2006年第1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过劳死” 知识分子 中青年 高校 日本人 就业压力 工作时间 劳动强度 心理压力 未老先衰
下载PDF
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滕继果 吕尚彬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2,共3页
近几年来“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众多中青年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两个趋势及其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并从解压阀、管理制度和健康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缓解中青年“... 近几年来“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众多中青年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两个趋势及其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并从解压阀、管理制度和健康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缓解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几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劳死” 中青年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角度 社会效应 健康理念 管理制度 社会性
下载PDF
“乐死”:庄子的死亡观念
17
作者 闫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5,42,共7页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寻求终极意义上的生死解脱;“生劳死息”在于通过生死存在状态的对比强调生之悲苦与死之逸乐,实质上是庄子刻意抹平生死在世俗情感层面上的鸿沟,以此克服悦生恶死之情;庄子的“以死为归”异于儒家所谓“视死如归”,其主旨是“生寄死归”,即生为暂寄形于天地,死为回归生命之本根。庄子“乐死”具有“不近人情”之弊,但绝非厌世思想,实为一种旷达、超然的死亡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然 生劳 为归
下载PDF
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研究——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俊 俞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3-60,共8页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在"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双重压力下,空巢老人"孤独死"个案将会持续增多。空巢老人"孤独死"拷问着社会道德良心,呼唤着家庭亲情伦理。日本社会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的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孤独死”现象 网络媒体报道 内容分析 养老问题
下载PDF
乌纳穆诺与“作者之死”探蠡
19
作者 姜欣言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乌纳穆诺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国际知名的西班牙作家之一,其关于语言、写作和主体性的观点是极其矛盾的,有些观点是浪漫主义视野的一部分,而另一些观点则令人惊讶地接近巴特和福柯等“现代”学术巨擘的观... 乌纳穆诺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国际知名的西班牙作家之一,其关于语言、写作和主体性的观点是极其矛盾的,有些观点是浪漫主义视野的一部分,而另一些观点则令人惊讶地接近巴特和福柯等“现代”学术巨擘的观点,譬如乌纳穆诺关于主体的去中心化或消解的观点,特别是作为作者的主体这一见解。为了将乌纳穆诺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和知识框架中,不妨将乌纳穆诺与巴赫金联系起来看,后者则强调主体性和写作主体的社会、社区和历史基础,将“内在”的自我总是定位在他人和其言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纳穆诺 作者之 去中心化 巴特 福柯 巴赫金
下载PDF
几个含“死”义动词的虚化轨迹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宗江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5,共7页
“死、拼命、抵死、没命、死命、要死、要命”这些动词性词语,在词义上的共同点是“表示失去生命”,它们经历了一个相同的虚化轨迹:由含“死”义的动词,虚化为表示情状的副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表示量特征的副词。本文描写了它们虚化的过程... “死、拼命、抵死、没命、死命、要死、要命”这些动词性词语,在词义上的共同点是“表示失去生命”,它们经历了一个相同的虚化轨迹:由含“死”义的动词,虚化为表示情状的副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表示量特征的副词。本文描写了它们虚化的过程,并探讨了虚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演变 死”义动词 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