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百年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玲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3-67,共5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其经典性多次入选语文教材。宏观来看,其编排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丰富、完善五个时期,由只有选文到选文、助读、知识、练习等系统的搭建完善,其背后是教育理念由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变。微观而言,篇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其经典性多次入选语文教材。宏观来看,其编排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丰富、完善五个时期,由只有选文到选文、助读、知识、练习等系统的搭建完善,其背后是教育理念由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变。微观而言,篇名、课文组合、课前提示、注解、选文版本、插图、课后练习、单元编排及其提示等内容的有无与异同,呈现了不同时期教材的特征和选文承担的不同教学任务,揭示了教材编写的非线性和多维度样态。本文以该篇选文的编排变迁见微知著,为当下及未来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语文教材 编排
下载PDF
情境创设·诵读联想·归纳比较——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
作者 朱芯苇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46期43-44,共2页
作为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案例,阐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策略,包括情境创设、诵读联想、归纳比较等。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切的方法和策略,有意... 作为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案例,阐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策略,包括情境创设、诵读联想、归纳比较等。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切的方法和策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下载PDF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处标点质疑
3
作者 胡建国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初中 语文 标点符号 注释
下载PDF
法家乱纲,拂士乱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商
4
作者 孙发琪 彭世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0年第1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礼治” 拂士 《汉书·艺文志》 “人治” 德治 治国思想 贤人政治 孔子
下载PDF
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作者 万福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2年第1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下载PDF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处注释的质疑
6
作者 蒋礼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07年第6期85-85,共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对“拂乱”一词的翻译和词语用法的判断不合理。
关键词 注释 质疑 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下载PDF
让文言文学习变得有趣一些——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为例
7
作者 李文秀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年第5期28-29,共2页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采取比较探究、 想象具象、 理解故事内涵、 认识类比等学习方法, 可以使文言文学习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下载PDF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喻”为何意
8
作者 金凤 《新课程》 2018年第35期109-109,共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而后喻'之'喻'课下注释解释为'明白,了解'欠妥,应该翻译为'使……理解',才和全文语境相符,深得孟子本义。
关键词 理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下载PDF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9
作者 胡俊 《电子乐园》 2018年第12期393-394,共2页
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 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
下载PDF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
作者 俞陶然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09年第6期52-54,共3页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此话发人深思。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学 作文 语文教学
原文传递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建军 《阴山学刊》 2020年第6期26-27,47,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存在断句、解读错误。这种断句导致文章句式混乱、语意复沓,“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无法解读。本句当作“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犹“行”也;身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存在断句、解读错误。这种断句导致文章句式混乱、语意复沓,“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无法解读。本句当作“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犹“行”也;身行即行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断句
下载PDF
玩物丧志,乐得其度——《周易·豫卦》经传文字解读
12
作者 孙景龙 董业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14,共4页
幸福和快乐属于精神层面的感觉,它与物质有关但不等同。有人花天酒地,锦衣玉食,然而并不一定快乐,有人绳床瓦灶,淡饭粗茶,却乐在其中。如何在生命的过程中,创造幸福,享受快乐,言人人殊;一个人一生快乐不快乐,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世... 幸福和快乐属于精神层面的感觉,它与物质有关但不等同。有人花天酒地,锦衣玉食,然而并不一定快乐,有人绳床瓦灶,淡饭粗茶,却乐在其中。如何在生命的过程中,创造幸福,享受快乐,言人人殊;一个人一生快乐不快乐,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世人之于快乐,自处之道不一。盖有玩物丧志,自鸣得意者,如豫卦初六之"鸣豫";有见微知著,洁身自好者,如豫卦六二之"不终日";有贪得无厌,流连忘返者,如豫卦六三之"盱豫";有创生快乐与他人共享者,如豫卦九四之"由豫";有养尊处优,得过且过者,如豫卦六五之"恒不死";有纸醉金迷,乐不思蜀者,如豫卦上六之"冥豫"。圣人之于逸乐,崇尚与人同乐,乐得其时,乐得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人同乐 乐得其度 玩物丧志 死于安乐
下载PDF
谈文言文的背诵教学
13
作者 林泽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0年第S2期90-90,共1页
关键词 文言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修辞特点 背诵教学 节奏规律 篇章结构 机械识记 节奏感和韵律感 文言文教学
下载PDF
读《孟》新解之一——从“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句读说起
14
作者 王文贤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3-43,共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一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总给人一种读来拗口,释来牵强的感觉。其原因如下: 此章从“必先苦其心志”起至“所以动心忍性”句前,都是论述“天”给“将降大任”者预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一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总给人一种读来拗口,释来牵强的感觉。其原因如下: 此章从“必先苦其心志”起至“所以动心忍性”句前,都是论述“天”给“将降大任”者预先设置用以磨练其品性的种种困难,用动宾短语句构成排比,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支配以“其”为首的五个宾语。可是按现在的句读,本该整齐划一的句式在本两句突然变得参差不齐──双音节的“心志”、“筋骨”、“体肤”、“所为”中夹了一个单音节的“身”,动词“拂乱”前又兀自多了一个“行”。”从译文的角度看“空乏其身”尽管勉强能讲通,“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就免不了语义重复之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 死于安乐》 使动词 双音节 动宾短语 语义重复 单音节 “五行” 《生于忧患 “其”
下载PDF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试谈文言文单元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15
作者 辛华茹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1999年第6期49-50,共2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 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叶老所说的“各类文章”,当然包括文言文.对文言文也应“善读”,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 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叶老所说的“各类文章”,当然包括文言文.对文言文也应“善读”,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单元教学 思想教育 思想内容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比较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语言文字
下载PDF
孙叔敖举于“海”吗
16
作者 刘洪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9年第Z2期106-106,共1页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吕氏春秋》 《史记》 死于安乐》 历史疆域 楚国 《荀子》 《孟子》 初中语文 长湖
下载PDF
“而后喻”新解
17
作者 黄绍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7年第10期42-42,共1页
“而后喻”新解□江苏连云港黄绍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系《孟子》名篇,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此篇,编者沿用名家传统注释,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为“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所了解”,把“喻... “而后喻”新解□江苏连云港黄绍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系《孟子》名篇,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此篇,编者沿用名家传统注释,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为“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所了解”,把“喻”释为“人们才了解他”。笔者执教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犯过失 “作”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辩证法 江苏连云港 古代文献 初中语文 生而知之
下载PDF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尝试
18
作者 颜进棠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5年第6期5-6,共2页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人云亦云,着眼于求异。当别人都说好的时候,想想里面是否潜藏着坏的因素,当别人都谈美的时候,想想其中是否隐含着丑的成份;反之,当别人都加以否定的时候,想想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事物若能作一番这样的思考,常...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人云亦云,着眼于求异。当别人都说好的时候,想想里面是否潜藏着坏的因素,当别人都谈美的时候,想想其中是否隐含着丑的成份;反之,当别人都加以否定的时候,想想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事物若能作一番这样的思考,常常能慧眼独具,有所创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慧眼独具 认识问题 名人广告 长勺之战 语文教材 稀世之珍
下载PDF
“而后喻”释疑
19
作者 海宇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0年第1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师教学用书 应注释 生存发展 “作” 对偶性 宋代文学 解决办法 对偶排比
下载PDF
初中阶段也要讲点文言语法
20
作者 王根琪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96-96,共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般不重视(或者说不主张)向学生讲解文言语法,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文言语法现象,仅就具体语言环境予以解释,学生只要作机械性的记忆即可.这样做可能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其实,这种单个零碎的没有...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般不重视(或者说不主张)向学生讲解文言语法,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文言语法现象,仅就具体语言环境予以解释,学生只要作机械性的记忆即可.这样做可能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其实,这种单个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传授,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文言文知识,相反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语法 初中阶段 初中学生 文言文教学 语文水平 名词用作状语 词的使动用法 语文教学 死于安乐》 具体语言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