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4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1
作者 谢世坚 陈沙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死亡”隐喻多为本体隐喻,其源域十分丰富。此外,“死亡”隐喻源域的选择和隐喻映射的过程与说话人的切身体验和死亡态度紧密相关。探究莎剧中“死亡”隐喻的内部结构能够搭建准确理解其戏剧主题和深层内涵的认知桥梁,同时也揭示了概念隐喻在塑造人类认知思维和丰富文学语言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概念隐喻 《哈姆雷特》 认知隐喻
下载PDF
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研究
2
作者 顾肖荣 陆军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关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理论界长期存在争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该条款的定性不准确,导致了定罪混乱、罪刑失衡等情况。以往各种学说在解释该法条合理性时无法在责任主义与犯罪构成上自圆其说,对于出现重结果的刑讯逼供行... 关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性,理论界长期存在争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该条款的定性不准确,导致了定罪混乱、罪刑失衡等情况。以往各种学说在解释该法条合理性时无法在责任主义与犯罪构成上自圆其说,对于出现重结果的刑讯逼供行为,不顾行为人主观如何,一概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对司法工作人员处理既不理性,也不现实。从结果加重犯的构造与立法效果来看,只有将《刑法》第247条视为结果加重犯并适当修改法条才能妥当解决以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致人伤残、死亡 结果加重犯
下载PDF
从“死亡”视域反思唯心主义历史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式人民本位思想考究
3
作者 孙霞 龙奕寒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整体把握《战争与和平》,人本史观贯穿了全文始终,初步建构于列夫·托尔斯泰在持续探讨死亡话题的过程中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思与颠覆。通过具体考究文本中的死亡主题,逐步挖掘死亡表征,可以梳理出人物暴露于死亡之下的泡影意志... 整体把握《战争与和平》,人本史观贯穿了全文始终,初步建构于列夫·托尔斯泰在持续探讨死亡话题的过程中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思与颠覆。通过具体考究文本中的死亡主题,逐步挖掘死亡表征,可以梳理出人物暴露于死亡之下的泡影意志、作者在叙述死亡时采用的极简形式和群体面临死亡威胁时的自发导向三个关键维度。这些死亡元素分别揭示了托尔斯泰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意志第一性、主体英雄倾向和权力宰制的深切反思与彻底颠覆。于此之中,托尔斯泰式历史哲学内核——人民本位思想也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人民本位 唯心史观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下载PDF
利用模式生物进行“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以“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为例
4
作者 陈世龙 古旭雅 李德红 《中学生物学》 2024年第7期12-14,18,共4页
本文根据模式动物果蝇的相关研究成果创设情境,以“一境到底”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贯穿于“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文采用概念教学的方式,从宏观现象过渡至微观特征,最后探究分子机理,层层递进、深度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主... 本文根据模式动物果蝇的相关研究成果创设情境,以“一境到底”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贯穿于“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文采用概念教学的方式,从宏观现象过渡至微观特征,最后探究分子机理,层层递进、深度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概念,贯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从而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衰老 细胞死亡 核心素养 一境到底
下载PDF
从“死亡”看电商企业生存法则——解析2023年电商企业死亡成因
5
作者 黄茵茵 陆斌 《现代广告》 2024年第6期38-41,共4页
据网经社报告,2023年共有110家零售电商、11家跨境电商、56家产业电商公司“死亡”。笔者对这些“死亡”电商企业从地域、行业入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这些企业“致死”的成因,希望能让身处其中的电商企业防微杜渐,茁壮健康成长。
关键词 电商 死亡 拼多多 2024年 趋势
下载PDF
积极死亡心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活着”
6
作者 李函颖 《科学生活》 2024年第1期40-41,共2页
人们通常不会相信那些无法想象和描述的事情,但却对“我们终将死亡”这件事情深信不疑。每当人们谈及死亡时,感受总是惧怕的、逃避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这是人类必死性和生存意志的冲突所导致,但也有部分的人对死亡的感受是豁达的、积极的。
关键词 生存意志 死亡心理 必死性 感受
下载PDF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以“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为例
7
作者 项媛媛 蒋世禄 王龙 《中学生物学》 2024年第7期67-70,共4页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建模等科学思维方法,自主构建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这一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衰老和死亡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树立珍惜和热爱生命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下载PDF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
8
作者 刘荣 何山 《河池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6-63,共8页
墓志类文献特有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决定其用词呈现出范畴化、类型化倾向。唐代僧尼墓志塔铭表“死亡”义的词汇众多,从词语构成所决定的表义机制看,直接表义方式占主体,间接表义方式次之。这些规律和特点既受到词汇本身发展的影响,又受... 墓志类文献特有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决定其用词呈现出范畴化、类型化倾向。唐代僧尼墓志塔铭表“死亡”义的词汇众多,从词语构成所决定的表义机制看,直接表义方式占主体,间接表义方式次之。这些规律和特点既受到词汇本身发展的影响,又受到碑刻文体、文化心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专题研究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既有益于汉语专类词汇及词义研究,又可为汉语词汇学及词汇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 死亡”义词语 表义方式 机制与动因 汉语词汇史
下载PDF
“社会性死亡”现象追问:为何、缘何、何果与何为?
9
作者 孙孝科 常桐珲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死亡”事件对当事人、网络空间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莫大危害。“社会性死亡”现象的祛蔽,其实绕不开对于“为何”“缘何”“何果”“何为”四大问题的依次追问。其中,“为何”指向“社会性死亡”现象的本质探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死亡”事件对当事人、网络空间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莫大危害。“社会性死亡”现象的祛蔽,其实绕不开对于“为何”“缘何”“何果”“何为”四大问题的依次追问。其中,“为何”指向“社会性死亡”现象的本质探寻,“缘何”关乎“社会性死亡”现象的机理揭示,“何果”涉及“社会性死亡”现象的作用剖析,“何为”则聚焦“社会性死亡”现象的防治举措。四者既体现了“社会性死亡”现象研究依次递进的逻辑进路,又因应了对其进行理论探析与现实应对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死亡” 网络暴力 网络治理
下载PDF
论《存在与时间》中“作为可能性的死亡”
10
作者 朱松峰 国旗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66-181,共16页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为了阐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而探索此在对死亡的领会,因为此在之整全取决于死亡,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在基础存在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围绕于此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误解大多是源于将死亡作...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为了阐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而探索此在对死亡的领会,因为此在之整全取决于死亡,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在基础存在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围绕于此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误解大多是源于将死亡作为一个自然事件来对待,但生存论上的死亡现象并不是生命终结事件,而是高于现实性的可能性。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具有可能性的有限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两个维度,而关联这两个维度的死亡之畏唤醒沉沦的此在,使其重演本己的可能性。只有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才能完整构画出《存在与时间》中作为可能性的死亡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此在 可能性 生存 海德格尔
下载PDF
空间叙事视阈下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艺术研究
11
作者 朱立华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6-61,共6页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是其“现世死亡”的叙事变异,也是“死亡恐惧意识”到“死亡不惧意识”转化的表征。空间叙事视阈下,以叙事空间天堂或天国、地狱或冥府、墓地或家园等为“虚构死亡”的文本叙述层,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是其“现世死亡”的叙事变异,也是“死亡恐惧意识”到“死亡不惧意识”转化的表征。空间叙事视阈下,以叙事空间天堂或天国、地狱或冥府、墓地或家园等为“虚构死亡”的文本叙述层,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来世复活与生死轮回哲学观,死亡的不惧意识和不朽思想,分析诗人超然物外的“出世”境界,论证诗人在精神层面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发掘虚构死亡意识的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诗歌 虚构死亡叙事 空间叙事
下载PDF
自嘲、网暴、网络监督:“社会性死亡”的转义
12
作者 马新悦 崔明伍 《新闻传播科学》 2023年第3期591-598,共8页
社会性死亡(“社死”)源自社会学,本来指群体或社会对某类人群的排斥与隔离。本文发现,“社死”自出现于我国网络传播中,其语义发生了多次转变。从一开始的“自嘲”、“寻求安慰”,发展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侵权等。同时,本文也认为,如... 社会性死亡(“社死”)源自社会学,本来指群体或社会对某类人群的排斥与隔离。本文发现,“社死”自出现于我国网络传播中,其语义发生了多次转变。从一开始的“自嘲”、“寻求安慰”,发展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侵权等。同时,本文也认为,如能适当引导,“社死”也能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死亡 自嘲 网络舆论暴力 舆论监督
下载PDF
网络言论引发“社会性死亡”案件的法律问题研究
13
作者 梅秀钱 齐秀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近些年,网络侵权纠纷不断频发,围绕网络不良言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分析探讨当今时代发展下网络侵权程度更为严重的“社会性死亡”案件的新型救济方式。先明确“社会性死亡”的含义界定,然后由“杨紫诉张晓宇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与“罗冠... 近些年,网络侵权纠纷不断频发,围绕网络不良言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分析探讨当今时代发展下网络侵权程度更为严重的“社会性死亡”案件的新型救济方式。先明确“社会性死亡”的含义界定,然后由“杨紫诉张晓宇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与“罗冠军”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社会评价降低”与“社会性死亡”的关系,最后探讨针对网络不良言论引发“社会性死亡”案件的新型救济建议,以便更为周延地保护被侵权人的权利,警示网络言论侵权不法行为,肃清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死亡 社会评价降低 新型责任方式
下载PDF
汉英委婉语比较研究——以“死亡”为例
14
作者 刘海燕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2期397-401,共5页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由于文化和信仰不同,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若必须提及也多会使用委婉语来替代;在西方国家,虽多数人不忌讳谈...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由于文化和信仰不同,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若必须提及也多会使用委婉语来替代;在西方国家,虽多数人不忌讳谈论死亡,但为表示尊重和礼貌,也常用委婉语代替“死亡”这一词。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身份以及年龄这三个方面对比研究汉英语中“死亡”委婉语的异同以及翻译“死亡”这一表达时的技巧,通过对汉英死亡委婉语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特征,提高翻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婉语 死亡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他者化”表征与“死亡”表达:卞之琳与金光均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15
作者 赵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92-95,共4页
卞之琳与金光均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文章基于形象学研究视角,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主体的“他者化”表征与死亡意识的艺术表达两个方面对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 卞之琳与金光均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文章基于形象学研究视角,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主体的“他者化”表征与死亡意识的艺术表达两个方面对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形象学中形象的意义和象征性及其在现代主义实践者中的体现,为诗歌研究、亚洲文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金光均 现代主义 他者形象 死亡意识
下载PDF
“死亡”的缺失:幼儿家庭生命教育中亟待加强的内容
16
作者 何玲 李雪平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13期81-85,共5页
死亡作为所有自然生命整体历程的终结形式,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死亡有利于幼儿情绪健康发展,激发其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进而为建立健康的生命观奠定基础,提升其生命品质。由于传统文化、父母的儿童观和教育环境... 死亡作为所有自然生命整体历程的终结形式,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死亡有利于幼儿情绪健康发展,激发其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进而为建立健康的生命观奠定基础,提升其生命品质。由于传统文化、父母的儿童观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死亡教育在我国幼儿家庭生命教育中存在着缺位的问题。然而幼儿亟待满足的认知发展需求凸显了死亡教育亟须得到重视并开展。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理应承担相应责任,通过绘本阅读、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安全自护教育等路径重塑“死亡”在场的家庭生命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下载PDF
现代文明与侦探小说中的“死亡”
17
作者 聂世昌 《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68-86,共19页
在大多数侦探小说中,受害者的死亡往往在为侦探以及读者搭建了一个可以实现其智力旨趣的舞台后,被当作犯罪的剩余而遭到抛弃。尽管在故事的结尾,侦探会以“唯一真相”的名义揭示受害者死亡的经过,但这一真相毫无疑问也排除了或者遗忘了... 在大多数侦探小说中,受害者的死亡往往在为侦探以及读者搭建了一个可以实现其智力旨趣的舞台后,被当作犯罪的剩余而遭到抛弃。尽管在故事的结尾,侦探会以“唯一真相”的名义揭示受害者死亡的经过,但这一真相毫无疑问也排除了或者遗忘了死亡与独异个体的必要关联。对此,有论者认为侦探小说是败坏道德、宣扬暴力的作品,因为读者从不会由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而有所触动,但在克拉考尔等左翼理论家看来,侦探小说对于死亡的态度,事实上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症候。因此,对于侦探小说中受害者“死亡”的讨论与理解,也必须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探小说 死亡 偶然宇宙 透明社会 麦格芬
下载PDF
基于“气-线粒体-铁死亡”轴探讨铁死亡与心肌疾病的关系
18
作者 谢甜甜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0期1-5,共5页
心脏疾病是目前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在心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终末分化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类型的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病理性失代偿性心肌细胞死... 心脏疾病是目前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在心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终末分化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类型的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病理性失代偿性心肌细胞死亡均会促进心肌疾病的病理发展和心功能的恶化,但目前心肌细胞死亡的机制尚不明确。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不仅具有复杂的信号通路,同时伴有代谢过程的异常,并与心肌疾病密切相关。本文从“气-线粒体-铁死亡”轴对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心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铁死亡与中医药相关理论的联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心肌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线粒体 死亡 中医药
下载PDF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黎昌抱 吴锋针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又最为常见的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发展变化等五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 ,认为两者之间... “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又最为常见的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发展变化等五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 ,认为两者之间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婉语 英语 汉语 对比研究 死亡”
下载PDF
汉语“死亡”类词语: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海霞 周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60,共8页
"死亡"类词语指的是表达"死亡"概念的固定语言单位。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死亡"概念直接表达的忌讳,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表述"死亡"概念的别称。我们统计后,发现大量表达"死亡... "死亡"类词语指的是表达"死亡"概念的固定语言单位。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死亡"概念直接表达的忌讳,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表述"死亡"概念的别称。我们统计后,发现大量表达"死亡"概念的词语都使用了修辞式造词,委婉地呈现了"死亡"的表述。本文通过对修辞式"死亡"类词语造词类型的梳理、特征的描写及其在语用中的修辞信息使用态势的分析,反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评价,揭示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类词语 修辞 造词 语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