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教图式与死亡信仰——东汉武氏祠历史故事画像之文化叙事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文惠 《励耘学刊》 2010年第1期177-208,共32页
武氏祠是东汉末期武氏家族墓林地面上属丧葬—祭祀的礼制性石构装饰建筑,有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第四祠四座祠堂。本文认为武氏祠石刻画像层组空间所再现的主题内涵是以丧葬—祭祀的死亡仪式为核心意义所开展而来的文化建制行为,武... 武氏祠是东汉末期武氏家族墓林地面上属丧葬—祭祀的礼制性石构装饰建筑,有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第四祠四座祠堂。本文认为武氏祠石刻画像层组空间所再现的主题内涵是以丧葬—祭祀的死亡仪式为核心意义所开展而来的文化建制行为,武氏祠石刻画像与空间布局,实质是导引祠主灵魂入阙、入祠后,由阳而阴,由近而远,由今而古,由人间而天上,由世俗而乐园,由死亡而仙化,由祭祀而祖灵化,透过一系列死亡—祭祀仪式展演出死者灵魂穿越阴/阳阈限空间所追寻不死圣域的旅程;藉由死亡—祭祀仪典,死者跻升不死乐园,进而获致祖灵的地位与力量;生者则再一次确证宗法共同体的身份隶属与集体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氏祠 历史故事画像 套语结构 死亡信仰 文化叙事
下载PDF
古代两河流域宗教中的生死信仰1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安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流域 宗教 神话 生命信仰 死亡信仰
下载PDF
关于死亡—复活信仰的中国古代神话和早期神仙传记故事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苟波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95,共14页
这篇文章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法,以作品分析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解读与死亡—复活信仰相关的古代神话和早期的道教神仙传记。首先,文章讨论了古代以部落领袖为"牺牲"的祭祀仪式,以及这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这篇文章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法,以作品分析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解读与死亡—复活信仰相关的古代神话和早期的道教神仙传记。首先,文章讨论了古代以部落领袖为"牺牲"的祭祀仪式,以及这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表现;随后,考查了这类仪式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神话和神仙传记中的痕迹;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这类表现死亡—复活观念的原始仪式和神话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神仙传记的具体影响。作者指出,在后来的道教神仙传记中非常流行的"神仙考验"和"梦幻"类型故事都以这种原始仪式和神话为原型。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故事在演变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符号,逐渐将"仪式性"的死亡—复活与早期道教的修仙道德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个源自于巫术和仪式的原型在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较为清晰的伦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死亡-复活信仰 神话 原型 神仙传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