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亡受体6在食管癌中表达及其与CCN1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王培 常志恒 +3 位作者 柴建原 刘晓芳 马欢 党彤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79-84,共6页
目的:研究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基质分子(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ctor 1,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寻找新的分子靶点,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 目的:研究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细胞基质分子(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ctor 1,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寻找新的分子靶点,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食管肿瘤中DR6、细胞基质蛋白CCN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并通过细胞转染实验分析CCN1对DR6表达的影响。结果:DR6 mRNA在食管肿瘤细胞系中较食管正常上皮细胞表达升高(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DR6、CCN1在食管癌中均有表达,且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升高(P<0.05);CCN1上调了食管鳞癌、腺癌细胞株DR6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R6、CCN1表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可能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CCN1可以影响DR6的表达,进而可能影响DR6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死亡受体6 CCN1
下载PDF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梁雪松 阎路达 +3 位作者 王舢泽 张瑜 周鹏 符文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1688,共8页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变化的影响,分析夹脊电针改善SCI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电针组(Sham+EA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电针组(Model+EA组),每组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及死亡受体6表达变化的影响,分析夹脊电针改善SCI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电针组(Sham+EA组)、模型组(Model组)、模型+电针组(Model+EA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方式制作SCI模型,给予相应干预方式,各组大鼠一同捆绑,常规饲养,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Sham+EA组:仅打开椎板,给予电针干预;Model组:按手术操作造模。Model+EA组:按手术操作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干预,治疗7天。采用运动功能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肉眼及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和病理变化;采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死亡受体6(DR6)蛋白及少突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Npase表达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DR6 mRNA表达水平差异。结果BBB评分结果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Model+EA组BBB评分升高(P<0.05)。肉眼及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结果示:Model组脊髓组织损伤段可见大面积淤血现象,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光镜下可见Model组脊髓组织疏松严重,灰白质界限隐约可见,存在部分出血灶,大量炎症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灰质内有神经元残存,核浓缩,体积变小甚至消失,白质内可见大量空泡细胞。Model+EA组脊髓组织损伤段淤血面积及结构破坏程度明显轻于Model组,光镜下出血点减少,淋巴细胞浸润少于Model组,神经细胞出现修复,出现一定量髓鞘再生。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DR6表达变化结果示: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DR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经治疗7天后,Model+EA组DR6蛋白表达低于Model组(P<0.05);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N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7天后,Model+EA组CNpase蛋白表达高于Model组(P<0.05);Real-time PCR检测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变化结果示: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电针治疗7天后,Model+EA组大鼠脊髓组织DR6 mRNA表达低于Model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组织中DR6mRNA及蛋白的表达,促进少突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Npase表达,进而改善损伤的脊髓组织微环境,从而促进髓鞘形成与再生,改善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夹脊电针 脊髓病理形态 死亡受体6
下载PDF
死亡受体6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
3
作者 杨晓娟 常城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2期22-24,共3页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DR6是Ⅰ型跨膜受体,拥有4个胞外半胱氨酸基序和1个胞内死亡结构域。在人的大多数组织表达中,已经发现其在心、脑、胎盘、胰脏、胸腺、淋巴结和几个非淋巴癌细胞系中...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DR6是Ⅰ型跨膜受体,拥有4个胞外半胱氨酸基序和1个胞内死亡结构域。在人的大多数组织表达中,已经发现其在心、脑、胎盘、胰脏、胸腺、淋巴结和几个非淋巴癌细胞系中表达。DR6可以和TRADD相互作用,激活JNK和NF-κB途径。DR6能下调T、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诱导神经细胞的凋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作用机制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死亡受体6负性调控少突胶质细胞的存活、成熟和髓鞘形成
4
作者 罗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14-1714,共1页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的存活和分化对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轴突髓鞘的形成和CNS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中髓鞘的修复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Mi等的研究发现,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的存活和分化对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轴突髓鞘的形成和CNS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中髓鞘的修复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Mi等的研究发现,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少突胶质细胞的一个负性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负性调控 少突胶质细胞 存活 成熟 髓鞘
下载PDF
N-APP-死亡受体6信号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轴突断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唐永萍 王凯 徐海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9-452,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amyloid-βpeptide,Aβ)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TFs),并伴有局部神经元凋亡和轴突断裂。新近发现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o...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amyloid-βpeptide,Aβ)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TFs),并伴有局部神经元凋亡和轴突断裂。新近发现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ocursor protein,APP)的水解产物氨基末端片段(N-APP)可与表达于神经元轴突上的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er-6,DR-6)结合,以caspase-6依赖的方式引起神经元轴突的变性、崩解,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凋亡。本文就N-APP与DR-6结合诱导神经元轴突断裂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D发生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死亡受体-6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轴突 凋亡
下载PDF
死亡受体6的胞内结构域对其亚细胞定位的调节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靖云 胡瑞 +4 位作者 杜秋妹 尹相云 王婷婷 王东辉 张立国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功能性单克隆抗体能够加速其内吞。通过构建一系列胞内结构域的缺失突变体,结果显示单独缺失丝氨酸/脯氨酸富集结构域,DR6在细胞膜表面定位显著增加,在内体定位显著减少。而分别缺失另外三个胞内结构域,DR6主要定位在细胞内体。以上结果提示DR6的胞内不同结构域在调控DR6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亚细胞定位 内吞作用
原文传递
重组人死亡受体6胞外结构域的制备及与淀粉样前体蛋白N端片段相互作用鉴定
7
作者 牛纯青 高香 +4 位作者 罗金华 李伟 刘秋萍 陈韵 刘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人淀粉样前体蛋白氨基端切割片段(a cleaved amino-terminal fragment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N-APP)结合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6,DR6),会触发神经元和轴突依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导致阿尔茨... 人淀粉样前体蛋白氨基端切割片段(a cleaved amino-terminal fragment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N-APP)结合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6,DR6),会触发神经元和轴突依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为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N-APP-DR6诱导神经元退化途径,制备大量纯化的重组DR6胞外结构域以及鉴定NAPP和DR6胞外结构域的结合位点是关键。从甲醇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DR6胞外域(aa42-349),得率高达90 mg/L。为了验证DR6和NAPP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谷胱甘肽转移酶-死亡受体6(GST-DR6)(aa42-349)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表达融合蛋白GST-DR6(aa42-349),同时纯化得到DR6的配体NAPP,GST pull-down结果显示DR6与NAPP能够在细胞外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死亡受体-6 淀粉样前体蛋白 毕赤酵母 GST PULL down
原文传递
雄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267-a的相互作用蛋白——死亡受体6的鉴定
8
作者 买铁军 汪欣 +3 位作者 张志文 辛殿祺 那彦群 郭应禄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5-172,共8页
为了研究新发现的雄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267-a(androgenreceptor-associatedcoregulator267-a,ARA267-a)的功能,以含有编码ARA267-a中4个PHD和1个SET结构域的cDNA片段构建诱饵重组表达质粒,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 为了研究新发现的雄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267-a(androgenreceptor-associatedcoregulator267-a,ARA267-a)的功能,以含有编码ARA267-a中4个PHD和1个SET结构域的cDNA片段构建诱饵重组表达质粒,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筛选文库的阳性克隆中,经过DNA测序和在GenBank中的同源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死亡受体-6(deathreceptor-6,DR6)是ARA267--PHD-SET的相互作用蛋白之一.通过再次酵母双杂交、体外免疫共沉淀和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证实DR6的胞内区可以与ARA267-a的PHD-SET结构域相结合.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它的胞内区含有死亡结构域,参与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有ARA267-a参与的雄激素-雄激素受体通路与有DR6参与的细胞凋亡通路之间可能通过ARA267-a和DR6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交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267-α 死亡受体-6 酵母双杂交系统 鉴定 受体 CDNA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DR6的表达及作用
9
作者 宋丽丽 黄志恒 陈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6(DR6)在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层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IBD后24 h、72 h、7 d DR6以及HIBD后24 h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焦油紫染色评价HIBD后7 d神... 目的观察死亡受体6(DR6)在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层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制成HIB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IBD后24 h、72 h、7 d DR6以及HIBD后24 h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焦油紫染色评价HIBD后7 d神经元损伤情况;T-迷宫试验评价HIBD后60 d的认知功能。结果 HIBD组皮层DR6表达在HIBD后24 h最显著,72 h、7 d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后24 h、72 h,HIBD组DR6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IBD后24 h,HIBD组皮层Caspase-3阳性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7 d,HIBD组皮层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60 d,T-迷宫试验显示HIBD组认知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6信号通路在未成熟脑神经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导致以后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未成熟脑 缺氧缺血 认知
下载PDF
淀粉样前体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琦 陆红玲 徐刚 《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及其家族成员类淀粉样前体蛋白1和2(amyloid precursor-like protein 1/2,APLP1/2)是高度保守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近年来报道,APP和APLP2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及其家族成员类淀粉样前体蛋白1和2(amyloid precursor-like protein 1/2,APLP1/2)是高度保守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近年来报道,APP和APLP2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并与癌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PP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参与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了解APP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将为临床在癌症的诊断及治疗上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有望成为抗癌药物候选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前体蛋白 类淀粉样前体蛋白 恶性肿瘤 死亡受体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