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传统死亡智慧及其当代困境 被引量:5
1
作者 黎群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2-56,共5页
纵览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星空,道教、佛家、儒家的死亡观蔚为夺目。整合儒家的"生死可续,仁爱苍生",佛家的"生死超越,普度众生",道教的"生死自然,养元修身",中国的传统死亡智慧可以概括为:生死互渗,重在... 纵览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星空,道教、佛家、儒家的死亡观蔚为夺目。整合儒家的"生死可续,仁爱苍生",佛家的"生死超越,普度众生",道教的"生死自然,养元修身",中国的传统死亡智慧可以概括为:生死互渗,重在德行。在东西文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代中国,传统的死亡智慧遭受了冷遇,主要原因有科学困扰、哲学困惑、一神教挑战以及现实冲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智慧 死亡 生命观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与“生死互渗”观 被引量:7
2
作者 郑晓江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3期19-26,46,共9页
关键词 死亡智慧 生死互渗 “生” 中国传统文化 超越死亡 死亡恐惧 现代人 死亡 死亡意识 “死”观
下载PDF
论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晓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3-90,共8页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然是佛家创立的“催化剂”,那当然会成为佛学深究的大问题。事实上,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学,都对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的观念是:“死”是世俗人轮回“六趣”的环节,只有潜心修行、深悟佛理,由“圆寂”(涅槃)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智慧 死亡 “生” 生死轮回 真如 佛教 世俗生活 道家 地狱 为人生
下载PDF
超越有限——中国传统家训的死亡智慧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玲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18,共5页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一种表现人的理性的文化,在对死亡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死亡观。表现为两种"生也不为娱,亡也不为戚"和"未能知生,安能知死"的死亡态度,提供了两条超越有限的途径:一是以族类的绵存来...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一种表现人的理性的文化,在对死亡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死亡观。表现为两种"生也不为娱,亡也不为戚"和"未能知生,安能知死"的死亡态度,提供了两条超越有限的途径:一是以族类的绵存来超越个体生命的死亡,二是以追求高于生命的终极价值来超越个体生命的死亡,从而追寻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 无限 传统家训 死亡智慧
下载PDF
庄子的死亡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斌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庄子的死亡智慧表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存在论两个层面上。在第一层面上 ,庄子把人的死亡看作是自然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 ,因此人之死生乃是自然而然的事 ,是万有的真相。在第二层面上 ,庄子通过对本己存在的时间有限性与终极意义的探索... 庄子的死亡智慧表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存在论两个层面上。在第一层面上 ,庄子把人的死亡看作是自然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 ,因此人之死生乃是自然而然的事 ,是万有的真相。在第二层面上 ,庄子通过对本己存在的时间有限性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和领悟 ,达到了对死亡的大彻大悟 :人的向死而归之途 ,乃是回归自然、“通道为一”的本真状态。庄子的死亡智慧具有原创性、超越性、当下性。在现代背景下对它的阐释与汇通正是建构中国现代死亡哲学和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与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死亡智慧 死亡本质 死亡终极意义
全文增补中
从“生死互渗”中领悟死亡智慧──评郑晓江《生死两安》
6
作者 戢斗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智慧 生死互渗 超越死亡 中国传统文化 死亡哲学 “终极关怀” 死亡 直面死亡 现代人 郑晓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价值
7
作者 郑晓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28-28,共1页
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价值郑晓江作者在(台)《哲学与文化》第20卷第8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人类模而不舍地发展文化,运用不断进步之科技解决生存的问题,又用艺术、宗教等来丰富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 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价值郑晓江作者在(台)《哲学与文化》第20卷第8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人类模而不舍地发展文化,运用不断进步之科技解决生存的问题,又用艺术、宗教等来丰富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类在解决死亡的问题上一筹莫展,这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智慧 中国传统 现代价值 心理调适能力 地倾斜 “生” “天平” 中国古代 日常生活 发展文化
下载PDF
死亡智慧与此在人生
8
作者 刘再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54-55,共2页
死亡智慧与此在人生刘再华(湘潭师院中文系讲师)读张文初先生的《死之默想》,感到这本书是当前死亡学研究方面一部颇见功力的上乘之作,满含着一个人文学者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体悟与关怀。《默想》的主要特色有二:其一是将文学与死亡... 死亡智慧与此在人生刘再华(湘潭师院中文系讲师)读张文初先生的《死之默想》,感到这本书是当前死亡学研究方面一部颇见功力的上乘之作,满含着一个人文学者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体悟与关怀。《默想》的主要特色有二:其一是将文学与死亡联系起来,书中引述的材料虽然涉及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智慧 死亡的恐惧 死亡恐惧 死亡焦虑 生与死 死亡意识 心理对策 价值取向 心路历程 研究视角
下载PDF
中国民间的死亡智慧
9
作者 郑晓江 《寻根》 1999年第1期30-32,共3页
中国亿万百姓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求生抗死、求福避祸的过程里逐渐萌发了最朴实、最生动,亦最丰富的死亡智慧,它可给每个必死之人以某些心理的慰藉,给临死者以某种美好的企盼,甚至给人生的过程规定了某些方向与性质,从而相当程度地... 中国亿万百姓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求生抗死、求福避祸的过程里逐渐萌发了最朴实、最生动,亦最丰富的死亡智慧,它可给每个必死之人以某些心理的慰藉,给临死者以某种美好的企盼,甚至给人生的过程规定了某些方向与性质,从而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人们的死亡痛苦与悲伤。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 死亡智慧 祥林嫂 “灵魂” 死亡恐惧 直面死亡 “天” 《西游记》 杨贵妃 《夷坚志》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的大智慧——死亡伦理智慧之个体到民族视域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站军 张繁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自个体到民族的死亡伦理弱式生存论智慧表达了当代中国命运大智慧建构的死亡伦理精神智慧。遥想国家先贤英烈具有死亡伦理智慧,近思当代死亡伦理具有民族精神不朽。当代中国纪念英烈先贤的死亡伦理精神智慧实质是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有... 自个体到民族的死亡伦理弱式生存论智慧表达了当代中国命运大智慧建构的死亡伦理精神智慧。遥想国家先贤英烈具有死亡伦理智慧,近思当代死亡伦理具有民族精神不朽。当代中国纪念英烈先贤的死亡伦理精神智慧实质是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有机结合的死亡伦理智慧。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有机结合的死亡伦理智慧也展示了当代中国国家战略决策的实践智慧。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有机结合的死亡伦理智慧也体现了作为国家命运智慧的正道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存亡战略 死亡伦理智慧 当代中国 命运大智慧 实践精神
下载PDF
中国先秦经典死亡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发
11
作者 姚站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6-81,共6页
中国先秦传统经典死亡伦理文化主要包含儒、道、兵、墨等的死亡伦理思想。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蕴含着丰富的死亡伦理思想智慧。儒家强调死亡的社会属性,提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道家则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中国先秦传统经典死亡伦理文化主要包含儒、道、兵、墨等的死亡伦理思想。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蕴含着丰富的死亡伦理思想智慧。儒家强调死亡的社会属性,提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道家则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反对追名逐利,主张通过养生以"尽年","守道"以"久生","合道"以"永生"。兵家认为"道"可以使"上下同欲",生死与共。墨家以"兼爱"众生为基本出发点,提倡"节葬""非攻"。他们虽各有主张,但也有共识,比如尊"道"、爱民等。这些死亡伦理思想智慧对于当代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家 死亡伦理思想智慧 尊道爱民 当代启发
下载PDF
珍惜生命 提升人生——感悟《生死两安》
12
作者 徐佩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27-128,共2页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死亡 由死观生 死亡智慧 生死观念 “生” 人生理念 生死互渗 生死智慧 生理生命 中国哲学
下载PDF
13
作者 李钧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7年第18期4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智慧 水作 心房 西部 河南省 开花 桐柏县 乡村 城市 花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