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视角下《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哈里的死亡本能分析
1
作者 张曼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9期29-31,共3页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哈里在死亡之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死亡是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主题,而海明威的自杀身亡使得研究者对哈里异常心理背后的死亡本能关注。小说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切换叙述,更加清晰地...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哈里在死亡之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死亡是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主题,而海明威的自杀身亡使得研究者对哈里异常心理背后的死亡本能关注。小说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切换叙述,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哈里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本文将从叙述视角角度分析哈里的死亡本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死亡本能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下载PDF
破坏冲动、毁灭欲望与强迫性重复——论哈尔姆斯荒诞戏剧中的死亡本能
2
作者 高羽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哈尔姆斯以俄罗斯荒诞派戏剧先驱的身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在其戏剧中,破坏、毁灭与死亡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隐藏着他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破坏性、攻击驱力、强迫性重复特征在哈尔姆斯戏剧的创作理念、人物塑造、舞台呈现方... 哈尔姆斯以俄罗斯荒诞派戏剧先驱的身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在其戏剧中,破坏、毁灭与死亡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隐藏着他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破坏性、攻击驱力、强迫性重复特征在哈尔姆斯戏剧的创作理念、人物塑造、舞台呈现方面均有鲜明体现。受破坏本能驱使,哈尔姆斯消解戏剧语言的中心地位,打破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用“破坏性戏剧”颠覆传统戏剧范式。在攻击本能的操纵下,剧作家向人物灌注毁灭他人的强烈欲望,镜像式呈现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抗、疏离。通过对创伤语言、创伤记忆的强迫性重复书写,哈尔姆斯将个体生存困境与集体创伤体验展现在观众面前,构建了一幅创伤全景图,创作出形式独特、意蕴深远的荒诞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姆斯 荒诞戏剧 死亡本能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脑死亡供体肝脏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娇 张迪 王建红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脑死亡指的是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较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肝缺血时间长,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 脑死亡指的是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较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肝缺血时间长,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碍、胆道系统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因此DBD供肝来源被认为是未来器官捐献的主要发展方向。脑死亡后机体器官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低血压、低血氧的状态下会由于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肝组织、肝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影响供体肝脏的质量和免疫活性,降低了移植物的质量,进而影响移植术后受体及移植物的短期、长期生存率。因此,准确评估供肝是提高供肝利用率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关键。本文旨在对DBD供体肝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影像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系统 死亡 器官捐献 移植物 长期生存率 death 损伤性 大脑活动
下载PDF
德勒兹的“死亡本能”探源——德勒兹前期哲学观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于旭 夏传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重复 差异 时间性 德勒兹
下载PDF
弥尔顿之死——论威廉·布莱克《弥尔顿》中的“死亡本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曾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0-95,共6页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布莱克潜意识中死亡本能在诗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该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诗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弥尔顿 精神分析学 死亡本能 刺激源
下载PDF
竞技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社会学释义
6
作者 刘为坤 缪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42,共6页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越的追求、和平的期盼、教育的渴求等来实现对人类"死亡本能"的拯救。竞技体育的发展危机源于对人类"死亡本性"拯救主旨的偏离,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精神与肉体养护的淡化;对群体性活动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对竞技体育游戏本质的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死亡本能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社会价值
下载PDF
死亡背后的潜意识狂欢——试分析死亡本能在《洛丽塔》中的作用
7
作者 申粒蒂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41-143,共3页
自出版伊始,《洛丽塔》便被称作是一部反弗洛伊德的范本佳作。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书中大量运用戏仿、暗喻来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进行讽刺和攻击。但是,在对待死亡的看法上,两人却不谋而合。主人公亨伯特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验证死... 自出版伊始,《洛丽塔》便被称作是一部反弗洛伊德的范本佳作。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书中大量运用戏仿、暗喻来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进行讽刺和攻击。但是,在对待死亡的看法上,两人却不谋而合。主人公亨伯特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验证死亡本能的理论,而其潜意识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大量人物的死亡,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难以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唯我论
下载PDF
对别格死亡本能的拉康式解读
8
作者 苏冬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8-80,101,共4页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悲剧命运
下载PDF
泰门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视角解读《雅典的泰门》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益红 王玉香 《科教文汇》 2008年第6期151-152,共2页
对于《雅典的泰门》的传统解读主要侧重于讨论该剧的未完成性、其语言风格,缺乏戏剧紧张冲突和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层探索等方面,但是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解读该剧可以为欣赏理解该悲剧提供一全新角度。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看,我们可以... 对于《雅典的泰门》的传统解读主要侧重于讨论该剧的未完成性、其语言风格,缺乏戏剧紧张冲突和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层探索等方面,但是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解读该剧可以为欣赏理解该悲剧提供一全新角度。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泰门的死亡本能促使泰门走向自我毁灭。在剧中的后半部分泰门心灵的死亡本能淹没了其生命本能,其外在表现在于泰门的泰门的穴居、恶毒咒骂人类、自虐和他虐以及最后的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自恋 死亡本能 泰门
下载PDF
基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理论浅谈死亡教育的内涵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义珍 《黑河学刊》 2011年第2期22-24,共3页
鉴于各种内隐或外显的死亡现象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死亡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显出来。以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为理论依据,在分析我国当前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死亡"重新进行界定,并尝试探究死亡教... 鉴于各种内隐或外显的死亡现象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死亡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显出来。以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为理论依据,在分析我国当前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死亡"重新进行界定,并尝试探究死亡教育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能 死亡 死亡教育
下载PDF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鹏飞 《新余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7-79,共3页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死亡本能 施虐 受虐 自虐
下载PDF
爱与死亡的合奏——探析《苦月亮》中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裕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0期54-54,共1页
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和论证了死亡本能的存在,但爱欲究竟是与死亡本能相抗衡的主要力量,还是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众说纷纭。电影《苦月亮》中的爱欲纠缠,则为研究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苦月亮》 爱欲 死亡本能
下载PDF
死亡本能——对狄兰·托马斯诗歌死亡主题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文荣 《海外英语》 2010年第4X期143-146,共4页
狄兰·托马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位颇有争议的威尔士吟游诗人。死亡主题贯穿着诗人的诗歌创作,纵观其诗,其死亡主题可归结为几个方面:死亡客观、生死轮回、死亡回归。该文将截取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歌,运用... 狄兰·托马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位颇有争议的威尔士吟游诗人。死亡主题贯穿着诗人的诗歌创作,纵观其诗,其死亡主题可归结为几个方面:死亡客观、生死轮回、死亡回归。该文将截取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歌,运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死亡本能观对诗人死亡美学观点进行一个不同视角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兰·托马斯 死亡主题 死亡本能
下载PDF
关于“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假设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在攀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8-100,共3页
文章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微观层面进行探索比较,找到二者内在的微观逻辑联系。参照这些联系,从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过程出发,将两种理论的结构,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融合。最终得出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死亡本能不是... 文章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微观层面进行探索比较,找到二者内在的微观逻辑联系。参照这些联系,从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过程出发,将两种理论的结构,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融合。最终得出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死亡本能不是人类先天本能,而是由于需要(欲望)受阻,而导致的不平衡启动的被动的自我保护本能。这样的结论,将对个体的成长产生新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能理论 需要层次论 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
下载PDF
论死亡本能与战争电影中的战争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伯辰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47-50,共4页
观众对战争电影的独特审美体验有赖于人的特殊心理动因,而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研究中提出的死亡本能理论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对这种独特审美体验发生机制的解释。通过对人们如何接受战争电影中毁灭与死亡的直接表现,以及为了使文明社会接纳而... 观众对战争电影的独特审美体验有赖于人的特殊心理动因,而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研究中提出的死亡本能理论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对这种独特审美体验发生机制的解释。通过对人们如何接受战争电影中毁灭与死亡的直接表现,以及为了使文明社会接纳而进行的艺术化处理进行精神分析,这种审美机制的运作过程将能够得到清晰的呈现。这种阐释对于了解毁灭与死亡等日常生活中无法引起美感的景象何以在电影中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战争电影 战争美学 文明化机制
下载PDF
论施蛰存小说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晓芹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年第8期185-188,共4页
作为一位优秀的描写人类性心理的大师,施蛰存在深入刻画人的性本能的时候,总是将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据此,运用弗洛伊德、卡西尔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从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表现及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关系中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试从中西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描写人类性心理的大师,施蛰存在深入刻画人的性本能的时候,总是将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据此,运用弗洛伊德、卡西尔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从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表现及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关系中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和个人的自觉意识两个方面来浅析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本能 死亡本能 融合 因果循环
下载PDF
审视文学和生命现象中的死亡本能
17
作者 王伟征 董艳娇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存在着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目的是结束有机体的生命,使其回归原始的无机状态。试通 过对人类死亡之本能这一心理倾向的挖掘,来审视某些文学现象,并进而关注现代人当下的精神生态风貌。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自我保护
下载PDF
甜蜜的死亡——从死亡本能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死亡本能
18
作者 钟蕾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2-95,共4页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即受死亡本能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下载PDF
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软骨组织死亡相关因子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武世勋 郭雄 +2 位作者 张峰 郑晶晶 张增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85-1789,共5页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例,同时收集15例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OA组)作为疾病对照,收集6例正常软骨作为健康对照(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组关节软骨组织中死亡受体调节因子PDCD5和EGR-1表达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和分析3组关节软骨不同分层间阳性表达率的显著性差异。结果(1)KBD软骨中层PDCD5阳性细胞表达率(41.35±2.97)%显著高于OA组(26.48±2.04)%和正常组(19.02±1.88)%(P=0.001和P=0.000),KBD软骨深层显著高于正常组和OA组(P=0.000和P=0.029),OA组也高于正常组(P=0.038),而3组间的表层软骨细胞PDCD5阳性率无差异(P>0.05);(2)在KBD软骨表层,EGR-1表达显著高于OA软骨和正常软骨表层(P=0.000和P=0.000),3组软骨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4±3.09)%、(3.20±1.49)%和(12.66±1.06)%,KBD软骨中层EGR-1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低于OA组软骨(P=0.002),而高于正常软骨(P=0.017),KBD软骨和OA软骨深层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和P=0.001),而KBD组和OA组的平均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7);(3)KBD组与正常组的PDCD5和EGR-1分别在3个软骨细胞层的表达均无相关性,而PDCD5和EGR-1在OA关节软骨表层呈强正相关。结论 KBD软骨深层PDCD5显著上调,而软骨表层和深层EGR-1显著高表达,提示这两种重要的细胞死亡相关因子在大骨节病软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骨关节病 细胞死亡 PDCD5 EGR-1 免疫组化染色 programmed cell death 5 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
下载PDF
心肌细胞Fas/Fas_L系统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书强 晏浩 徐建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8-941,共4页
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自噬(autophagy)。其中细胞凋亡也称为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个概念最先由澳大利亚病理学家KERR等[1]于1972年提出,指在基因调控下的细胞自我消亡的过程... 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自噬(autophagy)。其中细胞凋亡也称为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个概念最先由澳大利亚病理学家KERR等[1]于1972年提出,指在基因调控下的细胞自我消亡的过程。细胞自噬也称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程序化死亡 系统 细胞自噬 细胞凋亡 death cell 病理学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