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3,共6页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改善 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 被保险人口
下载PDF
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及其对寿险准备金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谢漫锜 王晓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采用1981-2009年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样本数据,通过对其死亡率改善的分析,探讨对于两个基本险种定期寿险和年金的修正责任准备金的变动影响。
关键词 生命表 保险费率 死亡率改善 修正责任准备金
下载PDF
中国死亡率改善率预测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剑钢 郑宇西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6,共18页
本文采用1997~2019年人口死亡率数据,参考英国精算师协会、美国北美精算师协会、加拿大精算师协会三家机构搭建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框架,建立适用于中国实情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死亡率改善率显著,对人口平均余命... 本文采用1997~2019年人口死亡率数据,参考英国精算师协会、美国北美精算师协会、加拿大精算师协会三家机构搭建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框架,建立适用于中国实情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死亡率改善率显著,对人口平均余命和年金现值系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在平均余命方面,低年龄段的提高程度较为显著,0~10岁的男性平均改善为7.07岁,女性为6.32岁;年龄越高平均余命的提高程度越小;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男性平均寿命从76.42岁(基于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升高为83.45岁,增长9.2%;女性平均寿命从81.71岁升高为87.3岁,增长6.84%。在年金现值系数方面,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我国的平均年金现值系数从22.31变为23.53,增长5.47%;中高年龄段的影响程度较大,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60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年金现值系数从11.66变为12.6,增长8.1%;死亡率改善率对男性年金现值系数的提高程度略大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改善 Lee-Carter模型 CMI(The Continuous Mortality Investigation) APCI(Age-Period-Cohort Improvement) RPEC(The Retirement Plans Experience Committee)
原文传递
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随机波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晓军 赵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1-57,共7页
本文采用1996-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死亡率数据,以70岁男性人口作为高龄人口的代表,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较少的特点,突破了传统Lee-Carter模型的框架,直接从死亡率改善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Monte Carlo方法建立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 本文采用1996-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死亡率数据,以70岁男性人口作为高龄人口的代表,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较少的特点,突破了传统Lee-Carter模型的框架,直接从死亡率改善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Monte Carlo方法建立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随机波动趋势模型。通过对不同死亡率改善原因进行组合,从中选取最优模型来探究死亡率的随机趋势性与波动性的关系,更好地克服了死亡率普遍被低估的事实,使得对未来死亡率的预测更加准确、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改善 随机趋势性 随机波动性
下载PDF
动态死亡率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晓军 路倩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440,共26页
死亡率的预测是人口预测的基础.近年来,死亡率建模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最早的静态死亡率模型开始,死亡率模型不断发展为包括时间项的动态预测模型,如Lee-Carter族模型、CBD族模型等.本文对死亡率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死亡率的预测是人口预测的基础.近年来,死亡率建模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最早的静态死亡率模型开始,死亡率模型不断发展为包括时间项的动态预测模型,如Lee-Carter族模型、CBD族模型等.本文对死亡率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随着动态模型的发展,一些学者从死亡率改善水平入手,发展出一系列死亡率改善模型.另外,随着死亡率研究的深入,多人口死亡率的建模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多人口预测模型迅速发展和完善.随着死亡率模型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新兴统计学方法(如机器学习等)已经在死亡率建模中有所应用,拟合和预测准确度不断提升.除了经典的建模方法的扩展外,例如小区域人口或数据缺失的人口、高龄人口、相关人口等死亡率建模问题仍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死亡率 预测 死亡率改善 单人口 多人口
下载PDF
用预期寿命预测中国未来人口死亡率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苗苗 肖鸿民 白爱琴 《应用数学进展》 2021年第5期1445-1454,共10页
人口预期寿命与死亡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LL (Liner-Link,即线性关系)模型对这种相关性进行度量,提高了预测精度。本文将五种二项式死亡率模型与LL模型进行对比研究,依据我国台湾人口死亡率资料对LL模型进行检验,用大陆人口历史死亡率... 人口预期寿命与死亡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LL (Liner-Link,即线性关系)模型对这种相关性进行度量,提高了预测精度。本文将五种二项式死亡率模型与LL模型进行对比研究,依据我国台湾人口死亡率资料对LL模型进行检验,用大陆人口历史死亡率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并预测未来死亡状况趋势,且进行死亡率改善水平度量,发现死亡率随时间推移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模型 平均预期寿命 二项式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改善水平
下载PDF
动态死亡率下寿险公司的准备金风险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佳美 刘志鹏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2-50,共9页
寿险产品定价方法一般采用静态的死亡率,没有考虑死亡率改善对保障类产品或年金类产品的影响,这样可能导致寿险公司的准备金估计过高或更低,进而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本文首先借助Monte Carlo方法模拟静态死亡率和动态死亡率下寿险公司... 寿险产品定价方法一般采用静态的死亡率,没有考虑死亡率改善对保障类产品或年金类产品的影响,这样可能导致寿险公司的准备金估计过高或更低,进而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本文首先借助Monte Carlo方法模拟静态死亡率和动态死亡率下寿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分布,然后比较两种情况下寿险公司责任准备金风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死亡率改善对寿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影响显著,建议寿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考虑死亡率改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备金风险 死亡率改善 Lee—Carter模型 MONTE CARLO模拟
原文传递
城镇职工“新人”养老金缺口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庆波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30-39,共10页
通过对中国养老金制度转轨20年来养老金缺口、转轨成本与隐性负债三种术语的界定和辨析,分析了导致养老保险缺口的相关因素与导致计算偏差的原因,认为既有文献忽视了死亡率改善与制度设计因素诱发的选择行为,因而测算结果偏低。基于当... 通过对中国养老金制度转轨20年来养老金缺口、转轨成本与隐性负债三种术语的界定和辨析,分析了导致养老保险缺口的相关因素与导致计算偏差的原因,认为既有文献忽视了死亡率改善与制度设计因素诱发的选择行为,因而测算结果偏低。基于当前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在考虑死亡率改善要素的基础上,测算了2015—2050年新参保者的养老金收支情况。文章发现,死亡率改善要素使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务可持续压力远超预期;制度设计缺乏激励效应,更易导致参保者的逆向选择。上述两个原因会导致未来养老金缺口迅速扩大,建议将男性、女性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并建立主权养老基金来应对未来支付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收现付 个人账户 养老金缺口 隐性负债 死亡率改善
下载PDF
以指数建设推动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
9
作者 楼林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第5期86-88,共3页
建立死亡率改善指数以支撑长寿风险,完善长寿风险识别,是商业养老保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建议通过养老金融供给侧的优化,吸引带动老百姓在商业养老保险领域的消费积极性。同时,供给侧要积极发挥自身金融优势,科学有效... 建立死亡率改善指数以支撑长寿风险,完善长寿风险识别,是商业养老保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建议通过养老金融供给侧的优化,吸引带动老百姓在商业养老保险领域的消费积极性。同时,供给侧要积极发挥自身金融优势,科学有效地分散长寿风险,进而实现国家和个人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养老保险 长寿风险 关键基础设施 供给侧改革 金融供给侧 死亡率改善 养老 积极发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