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界与冥界:汉魏晋南北朝死后世界的想象及图像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武军 郭晨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6-93,共8页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形象兼具巫觋与墓主双重角色,是汉代关于死后世界想象和图像出现的先导。汉墓帛画描绘天象与天府(太一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墓壁画、画像石描绘天象与仙界(西王母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代冥官系统复杂,但缺少冥界图...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形象兼具巫觋与墓主双重角色,是汉代关于死后世界想象和图像出现的先导。汉墓帛画描绘天象与天府(太一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墓壁画、画像石描绘天象与仙界(西王母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代冥官系统复杂,但缺少冥界图像。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照墙与墓室覆斗顶四坡描绘西王母与东王公共同主宰的天界图像,天象图像较少出现。南北朝时期,孝子高士与渐趋科学的天象认识组成的天界想象出现。对天界的无限向往与对冥界的极端回避是汉魏晋南北朝中国人关于死后世界想象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晋南北朝 死后世界 天界 冥界 图像
下载PDF
寻找归宿 中原先民的死后世界
2
作者 钟春晖 贺志泉(摄影) 《中华遗产》 2023年第11期46-53,共8页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改造自然的经验,为自己建立居所,同时也在思考死亡这个大问题。河南仰韶文化时期的众多墓葬,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先民死后世界的一扇窗。
关键词 仰韶文化时期 新石器时代 死后世界 先民 墓葬
原文传递
帝廷和下都:周代“死后世界”的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宣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4,共10页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死后以类似灵魂的状态居于"上",并可降临人间。灵魂观念在西周时代已萌芽。金文"严在上"表现祖先在"上"对"帝"(或先王)恭敬的状态,"異在下"则形容祖先降临人...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死后以类似灵魂的状态居于"上",并可降临人间。灵魂观念在西周时代已萌芽。金文"严在上"表现祖先在"上"对"帝"(或先王)恭敬的状态,"異在下"则形容祖先降临人间时盛大美好的样子。金文及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揭示出西周"死后世界"存在层级秩序:先王、贵族祖先与"帝"均在"上"。先王奔走于"帝廷",与"帝"联系密切;其他祖先则居于先王之所,直接侍奉先王。春秋"死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下""下都""下土"及"黄泉"等概念的流行,显示出春秋死后居所的复杂性。作为"死后世界"的"上"和"下"并存,是不同贵族眼中的祖先魂灵住所,不能分别与"魂""魄"相对应。另一方面,普通贵族祖先也可与"帝"直接接触,为其奔走效劳,透露出春秋祖先崇拜的新动向。周代死后观念的变革,自春秋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西周"死后世界"秩序,成为周人塑造现实君臣关系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后世界 灵魂 先王 祖先
原文传递
佛教与敦煌信众死亡观的嬗变——以隋唐宋初敦煌写经题记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赵青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9,共7页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实物这种重视物质的救济,转变成为拯救灵魂而做种种功德,抄写佛经即是其中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佛教 抄经 轮回 亡观 死后世界
下载PDF
郭店儒简死亡观念刍议
5
作者 刘伟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4期198-199,共2页
郭店儒简重视死亡但又很少论及死亡问题,同时表明了不惧怕死亡的态度。在死亡价值取向上简文主张以道德品质为主。简文未提及死后世界,指出为后世留下好名声的途径有立德、立功及践行道德品质等。郭店儒简对死亡的认识在继承孔子相关思... 郭店儒简重视死亡但又很少论及死亡问题,同时表明了不惧怕死亡的态度。在死亡价值取向上简文主张以道德品质为主。简文未提及死后世界,指出为后世留下好名声的途径有立德、立功及践行道德品质等。郭店儒简对死亡的认识在继承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儒简 亡态度 亡价值取向 死后世界
下载PDF
死者的象征——入华粟特人墓葬鞍马图像含义的历史考察
6
作者 孙武军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371-392,533-534,共24页
北齐、北周和隋代入华粟特人墓葬流行无人骑乘的鞍马图像。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图像体现的是一个神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其代表了墓主前往死后世界的坐骑或牺牲(祭品)。本文系统梳理古代中国、伊朗、印度以及粟特关于鞍马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表... 北齐、北周和隋代入华粟特人墓葬流行无人骑乘的鞍马图像。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图像体现的是一个神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其代表了墓主前往死后世界的坐骑或牺牲(祭品)。本文系统梳理古代中国、伊朗、印度以及粟特关于鞍马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表现,以辨别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鞍马图像的确切含义。结果表明,入华粟特人墓葬鞍马图像代表墓主,亦即死者的象征表现,与同时期中国墓葬同类图像具有相同的含义,而选择鞍马图像作为死者象征有多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华粟特人 墓主 图像表现 鞍马 北齐 死后世界 墓葬图像 系统梳理
原文传递
生死与涅槃——唐宋之际佛教与世俗墓葬的交错领域 被引量:2
7
作者 沈雪曼 《中国美术研究》 2019年第2期9-29,共21页
自中晚唐至北宋及辽代中期,中国的葬俗发生重要变革。此一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均有相关,其中又以佛教思想的影响最为重大。本文以发掘出土的墓葬及佛舍利塔为观察对象,探讨传统的死后世界观与佛教的生死观在这段期间如... 自中晚唐至北宋及辽代中期,中国的葬俗发生重要变革。此一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均有相关,其中又以佛教思想的影响最为重大。本文以发掘出土的墓葬及佛舍利塔为观察对象,探讨传统的死后世界观与佛教的生死观在这段期间如何逐渐融合并相互渗透。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新的葬式如塔葬、露尸葬以及火葬等开始在僧俗间流行。此外,随葬品的组合以及墓室的装饰也因为受到佛教的往生、追荐等思想影响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唐宋时期舍利崇拜的风气方兴未艾,并在各地发展出不同的舍利瘗埋方式。在华北地区便出现受到传统葬俗深刻影响的佛舍利塔,反映出人们仍在不断探索,企图调和佛教思想与传统生死观之间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 舍利塔 真身 死后世界 追荐
原文传递
山东昌邑辛置墓地鸟鱼纹陶器相关问题浅论
8
作者 王传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1,共6页
昌邑辛置墓地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十座墓葬中出土的饰有鸟鱼纹的陶器显示,素面或简单纹样的普通陶器已经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因原料、时间和工序增加而价格相对“昂贵”的鸟鱼纹陶器承载了墓主后人更多的祈愿。它们是墓主后人基于鸟... 昌邑辛置墓地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十座墓葬中出土的饰有鸟鱼纹的陶器显示,素面或简单纹样的普通陶器已经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因原料、时间和工序增加而价格相对“昂贵”的鸟鱼纹陶器承载了墓主后人更多的祈愿。它们是墓主后人基于鸟鱼纹象征丰足、富裕的寓意,祈愿墓主在地下世界可以酒食富足、衣食无忧的表达,体现了汉代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灵魂不灭和幸福观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邑辛置墓地 鸟鱼纹陶器 陶钫 两汉 死后世界
原文传递
说“蒿里”的文化起源
9
作者 马晓玥 《寻根》 2023年第2期29-33,共5页
古人用“蒿里”来代指“死人里”,将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灵的归处。东汉至明清的墓葬中,还频频出现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画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为核心,构建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冥府文化,这对... 古人用“蒿里”来代指“死人里”,将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灵的归处。东汉至明清的墓葬中,还频频出现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画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为核心,构建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冥府文化,这对我们探索早期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起源 蒿里 里父老 明清 死后世界 东汉 画像
原文传递
唐墓出土三彩骆驼驮囊兽首形象属性考
10
作者 沙武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8,共8页
三彩驮囊骆驼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1],自北朝、隋唐以来,一直是体现墓主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随葬器物[2]。颇为有趣的是,从历代墓葬... 三彩驮囊骆驼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1],自北朝、隋唐以来,一直是体现墓主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随葬器物[2]。颇为有趣的是,从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骆驼看,古代艺术家在强调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的同时,往往会把观者的视线聚焦于双峰间驮载着的五花八门的物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葬器物 唐墓 三彩 两京地区 丝绸之路 骆驼 象征符号 死后世界
原文传递
曾姬方壶铭文考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立东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0,128,共7页
曾姬方壶之铭颇多修辞,故引起广泛讨论和诸多异解。本文在充分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了通盘解读。楚宣王26年,圣桓夫人曾姬撒手而去。丧主为她选择的阴宅,是漾陵一带墓地中最好的,于是铸造了宗庙用的青铜祭器加以纪念。由建... 曾姬方壶之铭颇多修辞,故引起广泛讨论和诸多异解。本文在充分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了通盘解读。楚宣王26年,圣桓夫人曾姬撒手而去。丧主为她选择的阴宅,是漾陵一带墓地中最好的,于是铸造了宗庙用的青铜祭器加以纪念。由建设阴宅而铸器,在青铜铭文中绝无仅有;而墓葬称陵、墓地称蒿间,在出土文献中都是最早的。壶铭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墓葬、墓地和死后世界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姬方壶 虞宅 蒿间 死后世界
原文传递
河西画像砖上的魏晋风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重蓉(文) 孙祥(摄影) 《文物天地》 2021年第9期44-51,共8页
画像砖是装饰墓室的模印或刻画图像的砖,表达了生者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信仰。2021年5月21日,"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首次集中展示河西走廊地区魏晋时期的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 画像砖是装饰墓室的模印或刻画图像的砖,表达了生者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信仰。2021年5月21日,"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首次集中展示河西走廊地区魏晋时期的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展览分为"图画天地""生活百态""宁平降幅"三个单元,通过图像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卷与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砖 国家博物馆 魏晋风度 河西走廊地区 相关文物 死后世界 集中展示 魏晋时期
原文传递
讀來國龍《幽冥之旅:楚地宗教的考古學研究》
13
作者 楊華 楊勇 《中国文化》 2018年第1期310-321,共12页
《幽冥之旅》一书以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的墓葬考古材料为主,对其背后所反映的丧葬礼制、宗教观念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从考古学的角度成功地揭示了该时期社会政治变化与丧葬礼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书自成体系,富有创见,既是一本考古... 《幽冥之旅》一书以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的墓葬考古材料为主,对其背后所反映的丧葬礼制、宗教观念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从考古学的角度成功地揭示了该时期社会政治变化与丧葬礼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书自成体系,富有创见,既是一本考古学著作,也是一本宗教史、艺术史、思想史、礼制史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死后世界 宗教史 礼制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