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处方残余药量审核系统设计和使用
1
作者 梁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4期398-401,共4页
目的建立处方残余药量审核系统,配合医生监控处方药用量,对门诊处方整包装药品残余药量进行信息化管理。方法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门诊联网医生工作站。采集门诊糖尿病专科医生在2012年7月286例患者服务医保联网数据,其中男性18... 目的建立处方残余药量审核系统,配合医生监控处方药用量,对门诊处方整包装药品残余药量进行信息化管理。方法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门诊联网医生工作站。采集门诊糖尿病专科医生在2012年7月286例患者服务医保联网数据,其中男性189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52岁。分析糖尿病治疗药物残余药量发生的规律,设计处方残余药量审核系统。采集某个医生2012年7月~8月对231例糖尿病门诊特殊病患者开药信息化控制残余药节省统计。结果 1例患者2个月购买30R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伏格列波糖片和甲钴胺片4次,共计购买了12盒,残余3.6盒,费用多花240.84元。排除整包装不拆分的情况,患者多购买了3盒药,费用为200.7元。286例患者残余药金额高达6万余元。使用该系统后门诊糖尿病专科医生2012年7月~8月治疗231例患者,在保证患者治疗前提下,共少开了3万余元糖尿病药品;糖尿病门诊特殊病患者使用该系统后,大大降低了门诊患者的购药数量。结论处方残余药审核系统的运行,降低了门诊医生的药品比例,使医院合理用药更趋于科学、完善,大大减少了医院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节省了患者治病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方残余药量审核系统 残余药量 合理用 监控
下载PDF
浅谈静脉配液中如何减少西林瓶的残余药量 被引量:6
2
作者 程瑞玲 张洪峰 +1 位作者 王乐 魏亚超 《药品评价》 CAS 2017年第4期27-28,61,共3页
目的:探讨在静脉配液混合过程中如何能够减少西林瓶的残余药量的方法。方法:通过加强责任心,熟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等方法来达到理想目标。结果: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不同西林瓶采取不同的抽吸方法,有效减少了西林瓶的残... 目的:探讨在静脉配液混合过程中如何能够减少西林瓶的残余药量的方法。方法:通过加强责任心,熟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等方法来达到理想目标。结果: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不同西林瓶采取不同的抽吸方法,有效减少了西林瓶的残余药量。结论:配置西林瓶药物时,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责任心、采取适当增加溶媒量、减少加药过程中泡沫的产生、熟练正确的操作技巧等,最终减少了西林瓶的残余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配 西林瓶 残余药量
下载PDF
瓶塞形状及抽吸方法对残余药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燕 柏亚玲 齐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7年第1期73-73,共1页
临床上常将各种药物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在我们抽吸小密封瓶内药液时,由于瓶塞突入密封瓶内形成的腔隙影响,经常无法将药液抽吸干净,不仅降低治疗效果,造成治疗时间延长,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尽量减少瓶中残余药量,我们... 临床上常将各种药物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在我们抽吸小密封瓶内药液时,由于瓶塞突入密封瓶内形成的腔隙影响,经常无法将药液抽吸干净,不仅降低治疗效果,造成治疗时间延长,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尽量减少瓶中残余药量,我们在2006年2-5月观察了1200瓶抽吸过药液的密封瓶,对残余药量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瓶塞对抽吸药液有显著影响,并对抽吸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方法 残余药量 瓶塞 形状 小密封瓶 液抽吸 治疗效果 静脉滴注
下载PDF
2种密封瓶内药液抽吸法残余药量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贺力 李晓琴 易文蓉 《中国民康医学》 2013年第9期109-110,共2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药液抽吸方法的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寻找在抽吸密封瓶药液过程中减少浪费的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患者治疗用的血栓通冻干粉针剂6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30瓶,用1 ml注射器接4号针头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并立... 目的:比较2种不同药液抽吸方法的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寻找在抽吸密封瓶药液过程中减少浪费的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患者治疗用的血栓通冻干粉针剂6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30瓶,用1 ml注射器接4号针头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并立即记录、对比。结果:改良组残余药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组药液抽吸方法有效减少气泡,密封瓶内药液量更少,减少药液浪费,提高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瓶 液抽吸法 残余药量
下载PDF
注射器残余药量及药物膨胀增容的测定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桂清 张卫 +1 位作者 周桂英 朱小红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0-21,共2页
注射器在注射之后仍残余一定容积的药物,这部分药物称为残余药量。它基本由下述内容构成:死腔及其粘附量.注射器的死腔由乳头管腔、针头的针座及针蕊的容积构成,注射之后,死腔内充塞的药物的容积,正好等于该注射器死腔的容积。粘附量即... 注射器在注射之后仍残余一定容积的药物,这部分药物称为残余药量。它基本由下述内容构成:死腔及其粘附量.注射器的死腔由乳头管腔、针头的针座及针蕊的容积构成,注射之后,死腔内充塞的药物的容积,正好等于该注射器死腔的容积。粘附量即注射器在注射之后,针栓、套筒两部分所粘着的药物容积。一、死腔的存在及各型号注射器死腔容积的测定1.死腔存在的测定:用注射器抽取有机溶媒(苯)推空后,用气相色谱分析仪测定的色谱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器 残余药量 粘附 测定
下载PDF
不同加药方法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残余药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艳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11期88-88,共1页
目的:比较不同加药方法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残余药量的影响。方法: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剂100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瓶,对照组震荡后即加药。观察组震荡后在操作台上放置30 s,待泡沫消失,再吸取药液。比较两组残余药量。结果:... 目的:比较不同加药方法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残余药量的影响。方法: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剂100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瓶,对照组震荡后即加药。观察组震荡后在操作台上放置30 s,待泡沫消失,再吸取药液。比较两组残余药量。结果:观察组残余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置对易起泡沫性注射用血栓通注射液时,操作人员等待30 s,可明显降低残余药量,减少药液浪费,提高用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泡沫 静置 残余药量
下载PDF
不同拔针法对浅静脉输液残余药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景 刘杨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年第12期16-,共1页
关键词 拔针法 浅静脉输液 残余药量
下载PDF
注射后残余药量的测定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桂清 于景芝 王晓萍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740-742,共3页
注射后残余药量的测定及临床研究王桂清,于景芝,王晓萍自1983年《国外医学·护理学》首载了《注射器死腔的重要性》[1]一文后,我国护理界陆续对注射后残余药量(无效腔量、粘附量)粉剂药稀释后增容量在药物应用时对准确... 注射后残余药量的测定及临床研究王桂清,于景芝,王晓萍自1983年《国外医学·护理学》首载了《注射器死腔的重要性》[1]一文后,我国护理界陆续对注射后残余药量(无效腔量、粘附量)粉剂药稀释后增容量在药物应用时对准确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后残余药量 护理 测定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谈保证药物全量注射的措施 被引量:2
9
作者 裴月辉 陈妍 +2 位作者 王桂清 田谧 史耀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3期131-131,133,共2页
影响药物在注射时能够准确达到医嘱量的因素有注射器、无针注射高压喷射枪的无效腔量、注射用具的黏附量、粉剂药物稀释时所用溶剂的用量、药物抽吸后的残留药量等方面。为保证护士在实际临床工作时,尽量为病人正确注入医嘱量的药物,本... 影响药物在注射时能够准确达到医嘱量的因素有注射器、无针注射高压喷射枪的无效腔量、注射用具的黏附量、粉剂药物稀释时所用溶剂的用量、药物抽吸后的残留药量等方面。为保证护士在实际临床工作时,尽量为病人正确注入医嘱量的药物,本文通过对上述影响注入全量的诸因素的研究、测量,探讨在注射时应该注意到影响病人治疗效果的因素,并且就如何规避这些因素的存在对药物全量注射的影响,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技巧,以供同行们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医嘱 注入 注射后残余药量测定 规避措施 技巧
下载PDF
留置气泡技术在贵重药物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卞苏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13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留置气泡技术 皮下注射 贵重 香菇多糖注射液 应用 临床护理工作 残余药量 注射方法
下载PDF
自密封瓶吸取粉剂药物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巾 王俊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年第8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护士自密封瓶吸取粉剂药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患者治疗用的血栓通粉剂8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各40瓶,由低年资护士(工龄<1年)吸取,用1ml注射器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进行对比。结果改进组残余药量、进针次数及活塞来回... 目的探讨护士自密封瓶吸取粉剂药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患者治疗用的血栓通粉剂8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各40瓶,由低年资护士(工龄<1年)吸取,用1ml注射器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进行对比。结果改进组残余药量、进针次数及活塞来回抽动次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进针手法可有效减少密封瓶内药液的残余量,省力、省时,更适合护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封瓶 粉剂 残余药量
下载PDF
终止静脉输液时节约贵重药物的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瑞华 张媛春 董春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4期2163-2163,共1页
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减少配药时的浪费外,输液结束时应尽可能减少输液管内的残余药量。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静脉输液 贵重 医护人员 液丢失 输液过程 残余药量 管理者 输液管
下载PDF
多西他赛注射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淑红 陈黎黎 陈晨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72-73,共2页
目的减少配制多西他赛注射液产生的泡沫及吸净后瓶内残余药量。方法传统法将多西他赛注射液从冰箱取出,带包装盒横向(瓶身与操作台平行)放置于操作台,再注入对应溶剂,放置5 min待药液溶解后抽取药液;改进法将多西他赛注射液从冰箱取出... 目的减少配制多西他赛注射液产生的泡沫及吸净后瓶内残余药量。方法传统法将多西他赛注射液从冰箱取出,带包装盒横向(瓶身与操作台平行)放置于操作台,再注入对应溶剂,放置5 min待药液溶解后抽取药液;改进法将多西他赛注射液从冰箱取出后直立放置5 min,沿瓶壁缓慢注入对应溶剂,待药液完全溶解再向瓶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1 ml,放置5 min后抽取药液。结果改进法药液溶解后瓶内泡沫高度及吸净药液后瓶内残余药量显著少于传统法(均P<0.01)。结论直立放置多西他赛,将溶剂顺瓶壁缓慢注入,溶解后加入0.9%氯化钠溶液1 ml,可以使多西他赛溶解更彻底,降低药液黏稠度,减少残余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配制 西林瓶 泡沫 残余药量
下载PDF
QCC手法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娇 曾彩云 +1 位作者 夏利夏 王倩倩 《益寿宝典》 2022年第17期22-24,共3页
分析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 QCC)手法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自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3 月收治的 82 例雾化吸入老年患者。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 QCC 组及常规组,各 41 例。 常规... 分析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 QCC)手法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自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3 月收治的 82 例雾化吸入老年患者。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 QCC 组及常规组,各 41 例。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QCC 组加用 QCC 手法,对比两组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雾化吸入不良事件发生率、残余药量。 结果:QCC 组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为 95.12% (39 / 41),常规组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为 80.49% (8 / 41),QCC 组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x2 = 4.100,P<0.05)。 QCC 组不良事件率为 7.32% ,常规组不良事件率为 24.39% ,QCC 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干预前组间对比残余药量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 QCC 组残余药量少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 结论:QCC 手法能够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减少雾化吸入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残余药量,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C手法 老年住院患者 雾化吸入方法 正确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残余药量
下载PDF
不同皮下注射派罗欣方法的效果比较
15
作者 刘爱桢 王昌荣 陈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年第17期2089-209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皮下注射派罗欣对患者局部疼痛、皮肤反应和残余药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先后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和改良皮下注射法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皮下注射派罗欣。观察并比较两种注射法患者局部疼痛、皮肤反应和残余药量...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皮下注射派罗欣对患者局部疼痛、皮肤反应和残余药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先后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和改良皮下注射法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皮下注射派罗欣。观察并比较两种注射法患者局部疼痛、皮肤反应和残余药量情况,并比较护士及患者对二者的认可情况。结果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法患者的局部轻度以上疼痛程度为25%,对照组为7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9,P〈0.01);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法患者皮肤无反应率为97.50%,高于传统注射法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7,P〈0.01);改良注射法注射器无效腔残余药量为(0.011±0.008)ml,传统注射法为(0.052±0.010)ml,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56,P〈0.05);患者及护士对改良注射法的认可度分别为97.50%,100.00%,均高于传统注射法的35.00%,3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9.5465,70.6306;P〈0.01)。结论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法注射派罗欣,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减少残余药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得到患者和护士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皮下注射 派罗欣 皮肤反应 残余药量 认可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