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欧地区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及储集砂体预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宏伟 邓宏文 +1 位作者 肖乾华 王红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2,共4页
辽河盆地热欧地区勘探程度低 ,取心资料少 ,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针对这一问题 ,首次将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该区储集砂体分布规律的预测。对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发现 ,研究区沙三段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界面SB2... 辽河盆地热欧地区勘探程度低 ,取心资料少 ,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针对这一问题 ,首次将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该区储集砂体分布规律的预测。对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发现 ,研究区沙三段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界面SB2 。该不整合面的形成期正是河道砂储集体沿层序SQ2 TST沉积初期残留可容纳空间的充填期 ,因此循着层序界面SB2 寻找沉积古地貌低洼区是预测砂岩储集体的关键。对比发现 ,受断裂与火山岩堆集体的联合控制 ,古地貌低洼区沿沟谷及火山岩体侧翼的断槽一带展布 ,钻井证实该带是层序SQ2 TST河道砂体的主要充填区。对这些砂体的成功预测有效地指导了该地区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欧地区 层序地层学 残留可容纳空间 沉积古地理 储集砂体 预测
下载PDF
陆相盆地中残留可容纳空间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军侠 李宏伟 +2 位作者 袁世义 朱怡翔 田昌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2期30-32,38,共4页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体发育较为有利的部位。实践表明,识别残留可容纳空间为开展储集砂体预测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在苏里格气田优质储层的预测与气田的高效开发中发挥了作用,沿层序界面之上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重新布井获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 残留可容纳空间 识别 应用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沉积残留物的识别及规模
3
作者 王谦 张中欣 +2 位作者 丁敏 尚金泉 胡立忠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96-99,109,共5页
在低可容纳空间和浅海大陆架环境中,可容纳空间变化可能导致沉积残留物变化,变化的规模从岩性单一储层规模(几到几十km2)到岩性比较复杂的盆地规模(数百km2)。包裹在低渗透相中的沉积残留物的孔隙、渗透相,是一种比较重要且相对常见的... 在低可容纳空间和浅海大陆架环境中,可容纳空间变化可能导致沉积残留物变化,变化的规模从岩性单一储层规模(几到几十km2)到岩性比较复杂的盆地规模(数百km2)。包裹在低渗透相中的沉积残留物的孔隙、渗透相,是一种比较重要且相对常见的地层圈闭类型。在前陆盆地,沉积残留物更常见于末端而非近端;在斜坡边缘环境,沉积残留物表现出低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沉积的紧密联系。沉积残留物的识别,可以通过识别广泛分布的区域侵蚀面,以及详细对比上覆和下伏时间地层单位来实现。沉积残留物的识别也是油气勘探和生产很重要的方面,有利于在含油气盆地开发中晚期发现新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残留 残留可容纳空间 准同生侵蚀 规模 识别
下载PDF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1
4
作者 徐长贵 赖维成 +2 位作者 薛永安 于水 程建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6,共4页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古沟谷 构造坡折 残留可容纳空间 储集层预测 古近系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孤北断裂坡折带低位体系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5
作者 吏锋兵 张彦山 +2 位作者 闫森 郭建立 王超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1X期161-164,共4页
孤北断裂坡折带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但是由于构造圈闭发育程度较低,沙三段地层接触关系复杂,储层及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较为隐蔽,造成油气滚动勘探的难度较大。针对低位体系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应用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以不整... 孤北断裂坡折带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但是由于构造圈闭发育程度较低,沙三段地层接触关系复杂,储层及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较为隐蔽,造成油气滚动勘探的难度较大。针对低位体系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应用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以不整合面与初始湖泛面为界,厘定了孤北断裂坡折带低位体系域地层超覆带的范围,识别了低位体系域残留可容纳空间的分布,查清了低位扇在该地区的展布特征。以地质规律为指导,以初始湖泛面为等时面,通过沿层提取振幅属性,预测了包括地层超覆线、砂体尖灭线以及砂体顶面构造线研究在内的低位扇储层分布特征,对断裂坡折带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坡折带 低位体系域 残留可容纳空间 地层超覆带 岩性-地层油气藏 孤北 沙三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