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残缺透视美的圆满——论《春琴抄》中的残缺美
1
作者 高紫龙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3期31-33,共3页
《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创作生涯后期回归东方审美的代表作品,作者在两位主要角色的感官和性格上制造残缺,让美不再受限于视觉世界和完美人物,并在叙述中留下悬念和空白,让想象之美得以飞扬。《春琴抄》中的美由残缺赋予,这种美与日本... 《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创作生涯后期回归东方审美的代表作品,作者在两位主要角色的感官和性格上制造残缺,让美不再受限于视觉世界和完美人物,并在叙述中留下悬念和空白,让想象之美得以飞扬。《春琴抄》中的美由残缺赋予,这种美与日本传统美学相呼应,超脱于完美之美,是从缺口处延伸出的无限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崎润一郎 《春琴抄》 残缺审美
下载PDF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理性抑制 实体化 古代人 主体性 理性认知
下载PDF
审美残缺与古代审美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3,共6页
关键词 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 审美残缺 中国古代 意志实践 实践关系 伦理实践 古代审美意识 重伦理 古代人
下载PDF
论旧景观建筑保护和改造中的残缺文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靳一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2年第7期108-109,共2页
旧景观建筑中的残缺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记录着我们的历史。本文通过分析旧景观建筑中的"残缺文化",探索如何在对旧景观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同时,保留其残缺文化的独特美,同时引导国人接受并正确认识残缺文化。
关键词 残缺文化 旧景观建筑 残缺审美 中国园林 城市文脉
下载PDF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现代美历史生成的两种机制
5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代审美意识对古代审美残缺的克服,它有能力使善和真在审美特性的阈限内转化为美;审美扩张则是对古代审美封闭的突破,它推动审美活动向人的内外两个世界扩展,表现为审美限定下的两极扩张。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美的生成展现出与古代不同的历史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封闭 审美残缺 审美弥合 审美扩张 古代审美意识 现代美
下载PDF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6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3,共5页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下载PDF
突围的合力——朱光潜、宗白华美学的互补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20,106,共9页
古代美学是古代审美意识残缺和封闭两个基本特性的理论概括,而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最高范畴,兴象和意境分别以各自的体系展示了这两大特性。儒家美学偏重审美残缺或外象意欲,道家美学则偏重审美封闭和内向认知。这两种倾向所包含... 古代美学是古代审美意识残缺和封闭两个基本特性的理论概括,而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最高范畴,兴象和意境分别以各自的体系展示了这两大特性。儒家美学偏重审美残缺或外象意欲,道家美学则偏重审美封闭和内向认知。这两种倾向所包含的胶合、排斥和暗转三种功能,形成对美学现代进程的强烈干扰和制动。在中国美学从古代向现代变革的这种宏观背景之上,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主客对应或物我同构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分别代表现代主观论美学论证着艺术形式和情感动力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强调艺术形式或审美意向克服审美残缺,后者强调生命活力或深层体验克服审美封闭。他们一个是日神主醒,讲意象观照,一个是酒神主醉,讲情感涌动。这就形成了互补。面对古代美学,这种互补形成突围的合力;面对现代美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宗白华 美学互补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外向意欲 内向认知
下载PDF
《风云初记》与孙犁小说的审美残缺 被引量:1
8
作者 闫红 毕绪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3,共6页
孙犁的代表作《风云初记》存在着审美极致与审美残缺的文本裂隙:一方面将残酷的战争浪漫化,将平淡的人生诗意化、将乡土景色唯美化、将人性人情理想化,把文学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充满时代精神的现实内容相交融,达到了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学完... 孙犁的代表作《风云初记》存在着审美极致与审美残缺的文本裂隙:一方面将残酷的战争浪漫化,将平淡的人生诗意化、将乡土景色唯美化、将人性人情理想化,把文学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充满时代精神的现实内容相交融,达到了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学完美契合的高度;另一方面,在对革命理性的激情表达和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怀中传达出对狭隘的阶级身份的质疑和对知识分子命运的隐忧,诗体小说在文本结构中也出现了审美残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初记》诗性叙事 审美残缺
原文传递
社会美的现代形态 被引量:1
9
作者 邹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35-41,共7页
关键词 社会美 自然美 古代社会 审美残缺 社会生活 美的形态 对应关系 美的形式 审美封闭 审美认知
下载PDF
自然美的古代形态
10
作者 邹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1-67,共7页
自然美的古代形态邹华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是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封闭与古代人性结构的理性抑制相关,它以主观变形的物化象征和客观具象的静态品味,分别堵塞了通向人的广阔深邃的内外世界的道路;审美残缺主要与古代人性... 自然美的古代形态邹华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是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封闭与古代人性结构的理性抑制相关,它以主观变形的物化象征和客观具象的静态品味,分别堵塞了通向人的广阔深邃的内外世界的道路;审美残缺主要与古代人性结构的感性弱化相关,它以偏重观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社会美 审美封闭 审美残缺 审美关系 宇宙情怀 美的形式 自然景物 美的形态 古代人
下载PDF
残缺域间的光灿 被引量:2
11
作者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5-186,共2页
从艺术表现上说,所有艺术都是残缺的,残缺是绝对的,而完美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表现事物的全部,都是选取某一部分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以对残缺的审美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 从艺术表现上说,所有艺术都是残缺的,残缺是绝对的,而完美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表现事物的全部,都是选取某一部分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以对残缺的审美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从残象、悲情、时空、失误等审美要素方面探讨残缺美在人文领域中的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 残缺 残缺审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