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与历史的交融——《黑暗的心》对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的再现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206-210,共5页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了话语建构,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意蕴。这表现了康拉德将历史真实加工成文学作品的能力,证明了对于历史真实进行文学再现的可能性,彰显出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张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文本 历史 新历史主义 《黑暗的心》 非洲形象 殖民创伤
下载PDF
论小说《消散》中的殖民创伤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圭亚那作家戴维·达比丁的《消散》通过年轻的圭亚那工程师和房东卢瑟福太太的对话,讲述了该工程师在顿斯米尔村庄筑坝的故事。已有的研究仅是对《消散》这部小说的评论,对其反映的殖民创伤则鲜有研究。从殖民统治入手,分析大英帝... 圭亚那作家戴维·达比丁的《消散》通过年轻的圭亚那工程师和房东卢瑟福太太的对话,讲述了该工程师在顿斯米尔村庄筑坝的故事。已有的研究仅是对《消散》这部小说的评论,对其反映的殖民创伤则鲜有研究。从殖民统治入手,分析大英帝国对圭亚那长达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带给被殖民者和殖民者的心理创伤,进而探讨殖民统治对人的精神戕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散》 殖民统治 殖民创伤
下载PDF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晚期印度小说后殖民创伤研究
3
作者 黄然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3期65-78,共14页
创伤研究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论。以南迪、法农、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学者将创伤研究拓展到后殖民研究领域。后殖民创伤研究探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给白人施暴者和印度受害者带来的双重种族创伤。后殖民创伤研... 创伤研究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论。以南迪、法农、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学者将创伤研究拓展到后殖民研究领域。后殖民创伤研究探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给白人施暴者和印度受害者带来的双重种族创伤。后殖民创伤研究超越了欧洲白人主导的创伤研究,也将个体创伤延展到了种族创伤和文化创伤的层面。本文从身体创伤、历史文化创伤、创伤的讲述与治愈三个维度来梳理贾布瓦拉晚期印度小说中印度人和客居印度的西方人所经历的双重后殖民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差异 文化差异 殖民创伤
原文传递
《离别的记忆》中古尔纳的创伤记忆书写
4
作者 张慧颖 石嵩 《文存阅刊》 2023年第2期13-15,共3页
《离别的记忆》是 202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的后殖民创伤思想出发,通过分析《离别的记忆》中作者对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的创伤记忆... 《离别的记忆》是 202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的后殖民创伤思想出发,通过分析《离别的记忆》中作者对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的创伤记忆书写,揭示后殖民时代的桑给巴尔所受到的集体精神伤害之烙印,审视创伤阴影之于被殖民者内部的精神危机和精神诅咒,从而理解《离别的记忆》中古尔纳对殖民历史以及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历史文化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离别的记忆》 殖民创伤 记忆书写
下载PDF
拉什迪小说《小丑萨利玛》中的创伤与叙事
5
作者 王雅萍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3-65,共3页
拉什迪小说《小丑萨利玛》在描写主要人物创伤时采用了片段化、强制性重复、萦绕、时间空间错位等叙事技巧,模仿了创伤的再现过程。小说采用罗曼司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将离心式的、碎片化的创伤体验整合成连贯、有序的结构框架,表现出... 拉什迪小说《小丑萨利玛》在描写主要人物创伤时采用了片段化、强制性重复、萦绕、时间空间错位等叙事技巧,模仿了创伤的再现过程。小说采用罗曼司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将离心式的、碎片化的创伤体验整合成连贯、有序的结构框架,表现出创伤处理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同时,这部小说把他者化人物作为创伤主体,刻画心理的隐伏创伤,关注克什米尔地区的集体创伤,成为后殖民创伤理论的批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丑萨利玛 拉什迪 叙事理论 罗曼司 殖民主义创伤理论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台湾浪人”题材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素丹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1年第4期93-102,共10页
近代日本向中国华南、华北与东北的势力扩张中衍生出特殊的浪人群体,台湾浪人尤为其中之典型。旅闽台湾浪人不仅是赖和、龙瑛宗、吴浊流等台湾作家想象与书写的对象,也引发了鲁迅、胡风、司马文森等大陆作家的关注。台湾浪人利用“籍民... 近代日本向中国华南、华北与东北的势力扩张中衍生出特殊的浪人群体,台湾浪人尤为其中之典型。旅闽台湾浪人不仅是赖和、龙瑛宗、吴浊流等台湾作家想象与书写的对象,也引发了鲁迅、胡风、司马文森等大陆作家的关注。台湾浪人利用“籍民牌”胡作非为、逃避法律制裁,也随之衍生出“冒籍”“隐瞒籍别”等现象。台湾浪人的恶行劣迹导致台湾人被集体性误解,进一步加深了台湾人身为被殖民者的精神创伤。海峡两岸作家通过各自的文学表述,共同探寻台湾浪人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成为1930年代中华民族危亡感生成的批判性资源。台湾浪人题材书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乃大陆文坛对殖民地台湾长期普遍的沉默后,现代作家高度关注台湾议题且着力书写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浪人 国民性批判 殖民创伤 弱小民族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视角·主旨·风格:古尔纳《天堂》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17,共6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始终关注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他的《天堂》表现了非洲内陆殖民主义的残酷现实。小说以创伤叙事来结构文本,以儿童视角和外聚焦讲述了主人公优素福悲惨的创伤经历,客观地表现出不同文化...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始终关注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他的《天堂》表现了非洲内陆殖民主义的残酷现实。小说以创伤叙事来结构文本,以儿童视角和外聚焦讲述了主人公优素福悲惨的创伤经历,客观地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创伤叙事视角。作者将殖民创伤、流散创伤和族裔创伤等三重创伤结合起来,讨论不同类型创伤集中于优素福一人身上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创伤叙事主旨。小说围绕“弥赛亚”、重复和互文性展开,将非洲断裂的传统、历史和信仰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表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创伤叙事风格。古尔纳《天堂》的创伤叙事从现实语境中剥离出非洲被殖民的历史,重新审视了殖民主义,思考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天堂》 创伤叙事 儿童视角 殖民创伤 “弥赛亚”
原文传递
沉默、空白和缺失——《死者》的症候阅读
8
作者 陈玲 王大鹏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在乔伊斯的中篇小说《死者》中,隐含着大量的沉默、空白和缺失,这些沉默背后的真相,也即被编码的政治无意识,既是缺席的,又内在于文本之中。作品中的沉默、空白和缺失,揭示了《死者》中不在场的在场,即爱尔兰人的殖民创伤和对民族未来... 在乔伊斯的中篇小说《死者》中,隐含着大量的沉默、空白和缺失,这些沉默背后的真相,也即被编码的政治无意识,既是缺席的,又内在于文本之中。作品中的沉默、空白和缺失,揭示了《死者》中不在场的在场,即爱尔兰人的殖民创伤和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意识。不在场是在场的最高形式,作为一种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警醒人们对历史重新进行理性思考,从苦难记忆中解脱出来,续写民族独立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症候阅读 殖民创伤 不在场 隐性话语 爱国意识
下载PDF
库切的后殖民书写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惠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1,共4页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对后殖民时代人的心灵与情感、处境与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我与他者、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从他的近作《青春》以及代表作《耻》出发,通过对殖民创伤、文化身份和...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对后殖民时代人的心灵与情感、处境与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我与他者、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从他的近作《青春》以及代表作《耻》出发,通过对殖民创伤、文化身份和写作方式等维度来透视后殖民语境下个体生命的生存境况以及在此境况下人们的不断挣扎,寻求自我的努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库切的后殖民写作所蕴含的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与浓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文学 殖民创伤 文化身份 写作方式
原文传递
从瘴疠、鸦片、海洛因到艾滋病: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与边疆社会 被引量:7
10
作者 沈海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共8页
在医学人类学看来,疾病不仅仅是与机体自身的紊乱有关,在疾病的概念下也会衍生出人类不同文化对疾病的认知和界定,以及疾病在某些具体历史、社会文化情景中所具有的意义。将疾病置于中国边疆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勾勒出一部由瘴疠、鸦片... 在医学人类学看来,疾病不仅仅是与机体自身的紊乱有关,在疾病的概念下也会衍生出人类不同文化对疾病的认知和界定,以及疾病在某些具体历史、社会文化情景中所具有的意义。将疾病置于中国边疆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勾勒出一部由瘴疠、鸦片、海洛因、艾滋病构成的西南中国边疆史。本文认为疾病是一种跨文化接触的身体体验,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话语形式,记录的是少数民族在与外来异文化接触、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文化策略;疾病是西方殖民体系在中国边疆留下的深刻的殖民历史印记;疾病也勾连出民族国家对边疆各民族社会的整合,对边疆地区的疾病控制就有了能否治理、控制边疆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边疆过程 跨文化接触 殖民创伤 医学人类学
原文传递
从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砾石之心》看非洲流散群体的精神突围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振武 程雅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137,F0003,共11页
非洲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砾石之心》,将背景置于桑给巴尔政变的历史框架,生动演绎了小人物在遭受殖民创伤而陷入心灵静默后,寻求心灵治愈并最终实现精神突围的曲折过程。作家重视文本间的互动关系,在赋予“砾石之心”深刻时代蕴含的同时... 非洲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砾石之心》,将背景置于桑给巴尔政变的历史框架,生动演绎了小人物在遭受殖民创伤而陷入心灵静默后,寻求心灵治愈并最终实现精神突围的曲折过程。作家重视文本间的互动关系,在赋予“砾石之心”深刻时代蕴含的同时,直指非洲社会弊病。追踪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心灵旅程,破解人物的内心防御机制、纾困努力和出路探求,对揭示流散文学的多重意蕴和审美旨趣,透视非洲流散文学的总体现象,把握非洲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走向,以及思考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砾石之心 殖民创伤 心灵静默 精神突围 非洲流散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