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春明 张妮 +2 位作者 张霞 于进 王淑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76-490,共15页
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中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瘤状灰岩在殷坑组极其发育,由瘤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主要多为灰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微晶灰岩... 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中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瘤状灰岩在殷坑组极其发育,由瘤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主要多为灰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微晶灰岩、泥晶微晶灰岩和微晶泥晶灰岩,主要矿物是方解石,占整个瘤体的54%~85%,次为石英、斜长石和黏土矿物等陆源物质,还含少量的黄铁矿;基质颜色较深,以黄色、褐黄色和黄灰色钙质泥岩为主,泥质微晶灰岩次之,与瘤体相比,基质中方解石矿物明显减少,石英、黏土矿物明显增加,斜长石含量变化不大;按瘤体的排列方式将瘤状灰岩划分为断续状、条带状和杂乱状3种类型,其是后期差异性压实与压溶作用逐渐增强的结果;剖面中断续状瘤状灰岩最先出现,而且出现的层位多,厚度大,主要发育在上斜坡环境,仅少量出现在下斜坡,然后为条带状瘤状灰岩,分布在下斜坡,杂乱状瘤状灰岩出现的层位最少,厚度最小,最不发育,仅分布在深水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瘤状灰岩 矿物组成 地球化学 殷坑组 下三叠统 安徽
下载PDF
皖南泾县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晏公堂剖面三维数字露头表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磊 冯兴强 +3 位作者 包书景 谭元隆 吴林 张林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皖南泾县地区广泛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但其油气勘探程度相对滞后。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地质调查井岩心资料、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皖南地区殷坑组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基于“无人机立体摄影”采集技术,对剖面露头进行创新的... 皖南泾县地区广泛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但其油气勘探程度相对滞后。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地质调查井岩心资料、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皖南地区殷坑组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基于“无人机立体摄影”采集技术,对剖面露头进行创新的数字化调查,可提取构造和沉积信息。结合人工地质考察与剖面数字化,皖南地区泾县晏公堂殷坑组可划分为16小层;殷坑组岩性组合总体上为灰色泥粉晶灰岩、砾屑灰岩、角砾灰岩,夹黑色、黑灰色泥岩。殷坑组泥岩累计厚度43.8 m,TOC(总有机碳含量)为0.38%~2.21%,镜质体反射率为0.95%~1.21%,殷坑组页岩为较好烃源岩,具有巨大生烃潜力。殷坑组灰岩层段孔隙度在0.928%~2.626%,渗透率在(0.12~3.22)×10^(-3)μm^(2),基质孔隙欠发育,渗透率低,但微裂缝和裂缝发育。因此,斜坡和开阔陆棚相带成为非典型“自生自储”有利沉积相带,殷坑组具有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油气潜力 殷坑组 皖南地区 泾县
下载PDF
安徽巢湖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袁珍 陈龙 +5 位作者 穆占才 廖琳 赖亚光 李科亮 赵冲 袁海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2-681,共10页
从碳、氧同位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点出发,探讨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殷坑组瘤状灰岩在纵向上表现为成分组成及结构、构造有差异的瘤体和基质2部分呈明显的韵律性发育的... 从碳、氧同位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点出发,探讨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殷坑组瘤状灰岩在纵向上表现为成分组成及结构、构造有差异的瘤体和基质2部分呈明显的韵律性发育的特征,碳、氧同位素等地化特征表明瘤状灰岩是在较深的水体中沉积,其形态受沉积环境所控制形成了上斜坡带断续状瘤状灰岩、下斜坡及深水盆地的顺层条带状瘤状灰岩,形成机制是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依次增强的结果,形成过程主要受气候变化及周期性的瞬时动荡水体(洋流、底流)的作用形成瘤状灰岩锥形,再经过成岩差异压溶作用的“细颈化”作用,最终形成了巢湖地区宏观结构特征鲜明、微观演化特征差异的瘤状灰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状灰岩 成因机制 殷坑组 下三叠统 巢湖地区
下载PDF
巢湖平顶山剖面殷坑组古沉积环境演化研究
4
作者 李悦悦 聂美怡 +2 位作者 郝子眉 李晓龙 刘彦召 《科技与创新》 2023年第9期119-122,共4页
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地质特征明显,殷坑组发育瘤状灰岩,前人对该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于该地古沉积环境的演化一直不够完善。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测量等研究方法,主要利用主量、微量元素地化方法,利用手持式X衍射仪测得的地化数据... 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地质特征明显,殷坑组发育瘤状灰岩,前人对该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于该地古沉积环境的演化一直不够完善。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测量等研究方法,主要利用主量、微量元素地化方法,利用手持式X衍射仪测得的地化数据判别了古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环境、古海陆环境等古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殷坑组岩性为灰岩、钙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通过Sr/Ca比值表明殷坑组为淡水环境;由Fe/Mn显示高峰可得,该组应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Cu/Zn氧化还原环境判别显示殷坑组所有样品均形成于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平顶山剖面 殷坑组 古沉积环境 古海陆环境
下载PDF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全球对比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克信 喻建新 +2 位作者 林启祥 经雅丽 陈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在长兴煤山D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 1 4m厚的地层内 (第 2 5 - 6 0层 )密集采孢粉样 89件 ,从 1 2块样品中获得孢粉化石 4 7属 5 0种 ,据此将该剖面下三叠统底部的孢粉组合定为Lundbladispora Taeniaesporites Equisetosporites组合 .组合... 在长兴煤山D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 1 4m厚的地层内 (第 2 5 - 6 0层 )密集采孢粉样 89件 ,从 1 2块样品中获得孢粉化石 4 7属 5 0种 ,据此将该剖面下三叠统底部的孢粉组合定为Lundbladispora Taeniaesporites Equisetosporites组合 .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 ,为 5 9.0 %~ 79.6 % ;蕨类植物孢子次之 ,为 2 0 .4 %~ 4 1 .0 % ;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肋双气囊类花粉为主 ,含量为 1 9.7%~ 5 4 .4 % ,多沟类花粉虽仅见Equisetosporites一属 ,但含量高 ,最高达 2 4 .3% .蕨类植物孢子中光面三缝孢类含量最高 ,为 1 4 .3%~ 2 4 .4 % ,以圆形的Puncatisporites为主 ,最高可达 1 6 .2 % .孢粉组合Lundbladispora Taeniaes porites Equisetosporites与同一剖面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第 2带Isarcicellaisarcica带及第 3带Clarkinacarinata C .planata带相重合 .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研究还表明 ,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区的早三叠世同期的孢粉组合对比较为困难 ,而与华南各地的对比较为吻合 ,说明中国南、北方古生代孢粉组合向中生代孢粉组合转变的时间并不一致 ,北方较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山D剖面 早三叠世早期 殷坑组 孢粉组合 全球对比
下载PDF
皖南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页岩沉积环境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霍金钢 徐文礼 +5 位作者 马义权 万慈昡 颜雪 霍飞 聂应 蒋欢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19-1835,共17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经历了重大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类更替,该时期皖南地区发育了一套黑色页岩,不仅可以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层,而且为该时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针对该套黑色页岩古环境演变及物源,前人采用多种手...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经历了重大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类更替,该时期皖南地区发育了一套黑色页岩,不仅可以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层,而且为该时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针对该套黑色页岩古环境演变及物源,前人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了研究,但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基于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结合地球化学数据,对皖南地区下二叠统大隆组—上三叠统殷坑组页岩古气候和物源输入及其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开展页岩古环境演变及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及草莓状黄铁矿(<6μm)指示页岩形成于温暖潮湿且波动频繁的缺氧—硫化环境,由大隆组至殷坑组,缺氧条件和古生产力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w(Th)/w(Sc)—w(Zr)/w(Sc)、w(La)/w(Sc)—w(Co)/w(Th)和w(Hf)—w(La)/w(Th)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页岩物源主要来自后太古代上地壳花岗岩,w(La)—w(Th)—w(Sc)、w(Th)—w(Co)—w(Zr/10)和w(Th)—w(Sc)—w(Zr/10)判别图显示页岩物源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兼具活动大陆边缘,推断其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氧化还原条件和初级生产力是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物源 大隆组 殷坑组 皖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