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黔中王门大师李渭“毋意为宗”的心学思想研究
1
作者 王路平 石祥建 Wang Keyou(译) 《孔学堂》 2023年第4期65-88,168-180,共37页
李渭从叩问“本心”到“毋意为宗”(毋意为功),把成为“圣人(仁)”当作人生最高的追求,走出了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的为学路径,其心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必为圣人、求仁为宗、毋意为功、先行为用、中和为境五个部分。以“毋意”统... 李渭从叩问“本心”到“毋意为宗”(毋意为功),把成为“圣人(仁)”当作人生最高的追求,走出了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的为学路径,其心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必为圣人、求仁为宗、毋意为功、先行为用、中和为境五个部分。以“毋意”统摄求仁、学仁、识仁、为仁、归仁,认为“毋意,千古圣贤学脉”,“识此之谓识仁,闻此之谓闻道”,故“毋意为宗”的工夫论是李渭最具特色的心学思想。本文从李渭的人格理想、道德本体、体认工夫、致用境界等方面对其心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渭 求仁 毋意 先行 中和
下载PDF
杨慈湖之“毋意”道德修养论刍议
2
作者 王心竹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2期4-8,共5页
杨慈湖反对从主观之外寻找道德恶产生的根源,认为“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由“毋意”而展开的“毋必”、“毋固”、“毋我”,他在认同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即成人成圣的理论前提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 杨慈湖反对从主观之外寻找道德恶产生的根源,认为“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由“毋意”而展开的“毋必”、“毋固”、“毋我”,他在认同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即成人成圣的理论前提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道德境界说,认为“意虑不作,澄然虚明”的“永”之境乃是一切道德践履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杨慈湖伦理思想在陆王心学伦理思想史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慈湖 道德修养 毋意
下载PDF
张载、朱熹关于“子绝四”的阐释差异
3
作者 李飞 《华夏文化》 2023年第2期18-21,共4页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一段重要语句,由于其句法独特,内容精要,历来为注释《论语》的学者所重视。在宋代,对儒家经典的理学化诠释逐渐成为主流,理学家们根据各自的理学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一段重要语句,由于其句法独特,内容精要,历来为注释《论语》的学者所重视。在宋代,对儒家经典的理学化诠释逐渐成为主流,理学家们根据各自的理学理论来理解“子绝四”,从而形成了对“子绝四”的不同阐释。尤其是气学代表人物张载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都曾深入探讨“子绝四”一语,为研究者留下了比较充足的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张载 理学化 儒家经典 《论语》 朱熹 文献资料 毋意
下载PDF
杨简心学新论 被引量:3
4
作者 何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144,共6页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学简约高洁,杨简是陆王心学之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心本论 毋意 陆九渊 王阳明
下载PDF
杨简心学工夫论发微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凡朝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杨简的易学视野下的工夫论以人心自明自灵为前提,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思维,一切不合乎道... 杨简的易学视野下的工夫论以人心自明自灵为前提,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思维,一切不合乎道德本能的意识活动或意向状态。必、固、我是意态的表现。意起欲兴,人心始昏;意起而私,物我裂分。明心显道,惟有“毋意”一途。毋意就是顺循人所固有的灵明良心善性,“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样,工夫和本体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统一,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在内在理路上得以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毋意 工夫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九) 被引量:1
6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论语》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治学 品学言行一体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十一) 被引量:1
7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十二) 被引量:1
8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45,共8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一) 被引量:1
9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5,共7页
孔子治学思想是孔子认识论和教育思想的突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孔子世界观复杂矛盾的背景下,这一部分又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特别是其中的乐学观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一一解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治学思想,彰显其当代价... 孔子治学思想是孔子认识论和教育思想的突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孔子世界观复杂矛盾的背景下,这一部分又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特别是其中的乐学观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一一解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治学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应是建构现代治学学的一件基础性准备工作,也有助于思考认识论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三)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8-44,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十)
11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二)
12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3-39,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八)
13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5-41,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六)
14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6-52,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四)
15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乏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五)
16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论语》治学论(之七)
17
作者 毕文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9-35,共7页
关键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闻一知十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载PDF
黔中王门大师李渭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小明 王晓昕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56-59,共4页
"黔中王门"要真正在王门后学中取得一席之地,关键问题在于思想义理的深入研究。重要代表人物李渭,其学以"仁体"为主旨,而"毋意"功夫论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仁体"本体。同时,"毋意"论... "黔中王门"要真正在王门后学中取得一席之地,关键问题在于思想义理的深入研究。重要代表人物李渭,其学以"仁体"为主旨,而"毋意"功夫论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仁体"本体。同时,"毋意"论为建构与"仁体"相一致的"先行"道德实践方法论奠定了基础。李渭与同时代王门后学学者相比论学并不落伍,哲理思考并不逊色,其学说有着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王门 王阳明 李渭 仁体 毋意 先行
下载PDF
“《大学》非圣说”析论--关于“圣人之道”的不同诠释及其演变历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5,共7页
二程开启了《大学》诠释的先河,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做章句集注。自此以后,其被合称为“四书”,并逐渐取代“五经”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大学》为“四书之首”的观点... 二程开启了《大学》诠释的先河,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做章句集注。自此以后,其被合称为“四书”,并逐渐取代“五经”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大学》为“四书之首”的观点,将其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认为,“格物”是《大学》的核心观念,通过“格物”可以达到“致知”和“穷理”,最终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程、朱均推崇《大学》,认为《大学》为孔子所作,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如杨简、陈确、汪中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学》非圣说”。而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他们与程、朱在对“圣人之道”的认识上存在根本性分歧。“《大学》非圣说”是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以降中国学术思潮的更替及各学派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非圣说 圣人之道 毋意 知行 因材施教
下载PDF
溯源本心实体 寻找达用工夫——杨简修身问学方法论探讨
20
作者 刘晓梅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2期97-100,共4页
杨简是南宋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重要阐述、拓展和实践者。他以心体的无限广大、无限能动和“本心”至善的思想,追求并实现着他“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在修身问学中,他主张以“毋意”、“从简”、“省己”... 杨简是南宋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重要阐述、拓展和实践者。他以心体的无限广大、无限能动和“本心”至善的思想,追求并实现着他“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在修身问学中,他主张以“毋意”、“从简”、“省己”等作为内圣的工夫,从而为人们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本文对杨简的“内圣”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以感知其系统的修身问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毋意 从简 省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