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伦理的哲学人类学起源 被引量:5
1
作者 尤西林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2期5-14,123-124,共11页
家庭是伦理的人类学存在。时间作为生命的意义结构,"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是家庭伦理的哲学人类学抽象。由受精卵和母爱开端的母亲时间,是人类生命情感化的意义模式亦即"情本体"的人类学根源。母爱是人... 家庭是伦理的人类学存在。时间作为生命的意义结构,"母亲时间"与"父亲时间"是家庭伦理的哲学人类学抽象。由受精卵和母爱开端的母亲时间,是人类生命情感化的意义模式亦即"情本体"的人类学根源。母爱是人类伦理的情感本体。父亲时间依托工具走向世界的行为模式,则是工具本体的人类学原型。这一对范畴不仅提供了伦理及其血亲与超血亲分化两大类型的深层结构,而且对相应的中西方文化及伦理提供了深度比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母亲时间 父亲时间 血亲伦理 中国当代伦理
原文传递
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对儿童5岁共情的预测: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青 刘婷婷 +1 位作者 刘斯漫 王争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将心比心 母亲陪伴总时间 共情 调节作用
下载PDF
母亲非标准时间工作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3
作者 丁心悦(综述) 赵文华(审校)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2-345,共4页
随着女性就业率的增加和24小时不停业服务的出现,母亲的工作形式也趋向多元化,母亲从事不同形式工作对儿童的照顾时间和质量都会有所不同,从而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非标准时间工作是指:工作形式为轮班、倒班、工作没规律、随叫... 随着女性就业率的增加和24小时不停业服务的出现,母亲的工作形式也趋向多元化,母亲从事不同形式工作对儿童的照顾时间和质量都会有所不同,从而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非标准时间工作是指:工作形式为轮班、倒班、工作没规律、随叫随到等或上班时间包括周末、晚班和夜班等.近几年母亲非标准时间工作和儿童生长发育关系,尤其是对儿童行为健康、认知能力和超重肥胖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就母亲非标准时间工作和儿童生长发育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非标准时间工作 儿童 认知能力 超重肥胖 儿童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