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母婴传播实验室检测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麒 强来英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2-265,共4页
关键词 艾滋病母婴传播 实验室检测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儿童感染 AIDS 阳性母亲 HIV
下载PDF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美华 盘兰姣 梁德雄 《医学文选》 2006年第4期787-788,共2页
妊娠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艾滋病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婴儿15%~40%被感染。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00例HIV感染的妇女分娩,到2003年底全球育龄妇女感染HIV/AIDS共有1850~2000万,如不进行... 妊娠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艾滋病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婴儿15%~40%被感染。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00例HIV感染的妇女分娩,到2003年底全球育龄妇女感染HIV/AIDS共有1850~2000万,如不进行干预,全世界每天将有1600例新生儿感染HIV。中国于1997年发现第1例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但我国目前缺乏可靠的母婴传播流行病资料。据报道,部分艾滋病病毒流行区的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高达35%~65%,形势十分严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国务院于2004年3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妇幼司也在全国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广西南宁市为示范区之一,我院妇产科2005年3月被列为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定点医院,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HIV/AIDS孕产妇32例,现将我们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 护理干预措施 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 预防 HIV/AIDS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艾滋病防治工作
下载PDF
重视天然免疫功能在防治HIV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伯健 赵秀英 《传染病信息》 2006年第5期251-255,261,共6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人体。HIV基因组由2个相同的单股正链RNA通过非共价键构成,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除此之外,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也可被HIV感染。HI...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人体。HIV基因组由2个相同的单股正链RNA通过非共价键构成,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除此之外,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也可被HIV感染。HIV感染后的典型病变为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HI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尚缺乏针对HIV的有效疫苗用于预防HI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天然免疫功能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股正链RNA T淋巴细胞 CD4^+ 防治
下载PDF
HBV宫内传播与胎盘滋养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闫妙娥 张华 《北京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1004-1006,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为HBV感染的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60万新生儿出生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约20万儿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而成为乙肝携带者。
关键词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HBV感染 信号转导通路 胎盘滋养细胞 宫内传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公共卫生问题
下载PDF
重视天然免疫功能在防治HIV感染中的作用
5
作者 赵秀英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6年第12期14-19,共6页
1.HIV简介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人体。HIV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单股正链RNA通过非共价键构成,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除此之外,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也可被HI... 1.HIV简介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血液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人体。HIV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单股正链RNA通过非共价键构成,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除此之外,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也可被HIV感染。HIV感染后的典型病变为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HI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尚缺乏针对HIV的有效疫苗用丁预防HI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天然免疫功能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CD4T淋巴细胞 人免疫缺陷病毒 单股正链RNA 防治 单核巨噬细胞
下载PDF
母乳中的低聚糖可预防B族链球菌感染
6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6期661-661,共1页
B族链球菌(GBS)是革兰氏阳性菌,定植于产妇的阴道和胃肠道中。约50%带菌母体的新生儿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GBS,导致其中1%~2%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肺炎、败血症和/或脑膜炎。因此,GBS感染是婴幼儿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 B族链球菌(GBS)是革兰氏阳性菌,定植于产妇的阴道和胃肠道中。约50%带菌母体的新生儿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GBS,导致其中1%~2%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肺炎、败血症和/或脑膜炎。因此,GBS感染是婴幼儿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危险因素是母体和新生儿菌群定植。母乳中的低聚糖(HMOs)是否能保护婴儿抵抗GBS感染目前仍是未知数。HMOs的类型取决于母亲的基因组成,特别是Lewis抗原系统。目前已知HMO结构类型的生物合成受母体基因型调控,包括决定Lewis血型抗原的基因,其主要调控乳腺组织中几种不同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链球菌感染 低聚糖 Lewis血型抗原 母乳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GBS感染 预防 革兰氏阳性菌
下载PDF
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对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干预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殷华增 郭巍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14-15,共2页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自1997年把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管理后,新生儿HBsAg的携带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从目前情况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只有70%~85%的抗体保护率,仍有15%~30%的新生儿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自1997年把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管理后,新生儿HBsAg的携带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从目前情况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只有70%~85%的抗体保护率,仍有15%~30%的新生儿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原因在于:(1)母亲乙肝高传染性。(2)分娩过程中意外感染。(3)宫内感染所致。我国妇女有8%~10%的HBsAg的携带者,况且,有90%的新生儿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成为乙肝携带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乙肝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 人免疫球蛋白 干预作用 新生儿接种 乙肝病毒感染 HBsAg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适宜健康教育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秦茂华 陈飒 +3 位作者 赵斌 程琳 贾莹洁 蔡群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79-980,共2页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其预防和控制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1〕。全世界每年有数以百万的妇女感染HIV,全球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0%以上是因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HIV.
关键词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流动人口孕产妇 健康教育方式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公共卫生问题 社会问题 妇女感染 HIV
原文传递
艾滋妈妈也能生 健康宝宝
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一堂 +6 位作者 袁征 赵慎 张南生 刘敏 庞琳 杨虹 福燕 《中国保健营养》 2005年第12期16-21,共6页
目前全球每年每天以2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是因HIV感染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95%以上HIV感染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自1994年艾滋病临床治疗合作组开展研究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对HIV感染孕妇采用抗逆转录病毒... 目前全球每年每天以2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是因HIV感染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95%以上HIV感染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自1994年艾滋病临床治疗合作组开展研究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对HIV感染孕妇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性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的发生率降低约68%,若结合其它干预措施,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或以下。无论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是40%、50%还是1%,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避免那个几率落到某个具体人,母婴阻断就是为了这个百分比尽可能小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健康婴儿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HIV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母婴传播
下载PDF
合肥育龄妇女乙肝阳性者近一成
10
《肝博士》 2011年第1期40-40,共1页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四成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2010年12月,安徽医大和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对合肥地区15210侈4育龄妇女进行了乙肝病毒相关信息调查后提出,对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应该采取多种防控措施,以阻断乙肝病...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四成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2010年12月,安徽医大和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对合肥地区15210侈4育龄妇女进行了乙肝病毒相关信息调查后提出,对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应该采取多种防控措施,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携带者 育龄妇女 合肥地区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阳性者 合肥市妇幼保健院 乙肝病毒阳性 信息调查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Maternal-Infantile Infection with Human Parvovirus B19
11
作者 王净 窦骏 +3 位作者 过志君 许桦 任慕兰 蒋黎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To investigate the maternal-infantile infection with human parvovirus B19, the IgG and IgM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parvovirus and the B19-DNA in serum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of pregnant women a... To investigate the maternal-infantile infection with human parvovirus B19, the IgG and IgM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parvovirus and the B19-DNA in serum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of pregnant women as well as the serum IgM antibody against B19 and the B19-DNA in serum and cord blood nucleated cells (CBNC) of newborns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nested PCR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gG antibody against human parvovirus B19 in sera of 92 pregnant women was 38.04% (35/92), and that of the IgM antibody in 720 pregnant women was 9.03% (65/720). However, the IgM antibody against human parvovirus B19 was negative in the cord blood sera of 95 newborns. As to the human parvovirus B19 DNA, none of 720 pregnant women and 95 newborns was proved to be positive in their sera. Nevertheless,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parvovirus B19 DNA in PBMC was 3.06% (3/98) in 98 pregnant women and 1.12% (1/89) in CBNC of 89 newbor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istory of infection with human parvovirus B19 exists in certa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small percentage of pregnant women infected with recent or acute infections of B19 viru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the B19 viral DNA in PBMC of pregnant women and CBNC of newbor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era, indicating that the risk for vertical transmission is very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parvovirus B19 Maternal-infantile infectio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ord blood nucleated cells Vertical transmission
下载PDF
母亲B族链球菌带菌致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1例
12
作者 王振荣 贾建起 +3 位作者 高娴 佘春丽 张爱红 董爱会 《新生儿科杂志》 2003年第2期78-79,共2页
病例:患儿,女,3天.因发热1天人院.第1胎、第1产,足月,新法接生,顺产.胎盘、脐带、羊水均正常.出生体重3 250 g,生后无窒息.
关键词 母亲 B族链球菌 新生儿 败血症 脑膜炎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原文传递
尖锐湿疣:“治不好”事出有因
13
作者 陆海空 《大众医学》 2018年第5期50-50,共1页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肛周增生性损害。该病的发病机制多为性接触时生殖器摩擦(实际上就是病毒接种的过程),患病一方带有HPV的脱落上皮或角蛋白进入健康者的上皮裂隙中所致。该病传染...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肛周增生性损害。该病的发病机制多为性接触时生殖器摩擦(实际上就是病毒接种的过程),患病一方带有HPV的脱落上皮或角蛋白进入健康者的上皮裂隙中所致。该病传染性强,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性接触感染,少数通过间接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母婴垂直传播感染 性接触感染 生殖器疣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接种 发病机制 增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