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物源演化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庞小军 王清斌 +3 位作者 杜晓峰 代黎明 李欢 王茂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41,共8页
为寻找真实物源,准确预测储层和判定储层质量,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岩矿示踪法,结合物源区残留的岩性分布特征,对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古近系储层的砾石成分、岩矿成分及物源区岩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近系沉积过... 为寻找真实物源,准确预测储层和判定储层质量,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岩矿示踪法,结合物源区残留的岩性分布特征,对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古近系储层的砾石成分、岩矿成分及物源区岩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近系沉积过程中物源岩性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源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是不断变化的,现今残留的物源岩性并不是整个古近系沉积时期的真实物源岩性。东三段沉积之前,研究区西部的真实物源岩性为火成岩,而非现今的碳酸盐岩;中部和东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火成岩和碎屑岩。东三段沉积期,物源岩性面貌基本定型,西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现今的基岩岩性,即碳酸盐岩;中部和东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现今的火成岩和碎屑岩,但碎屑岩的范围明显缩小。古近系沉积时期,纵向上,物源岩性经历了碎屑岩—火成岩—碳酸盐岩—变质岩4个演化阶段;平面上,由于物源区的差异抬升导致同一时期不同位置的剥蚀岩性不同。物源演化对沉积区储层的规模和发育位置具有重要影响,物源为火成岩或变质岩时,沉积区形成的储层规模、厚度较大,粒度较粗,而物源为碎屑岩时,储层规模和厚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古近系 母岩示踪 物源演化 储层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P油田馆陶组物源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国松 徐中波 +3 位作者 汪利兵 刘彦成 李林 梁世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7,共6页
为准确把握P油田馆陶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物源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影响,利用三维地震、岩石薄片、重矿物等资料,综合运用古地貌分析法、母岩示踪法、ZTR指数法等方法对P油田馆陶组的主控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运用岩屑类型演化法... 为准确把握P油田馆陶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物源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影响,利用三维地震、岩石薄片、重矿物等资料,综合运用古地貌分析法、母岩示踪法、ZTR指数法等方法对P油田馆陶组的主控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运用岩屑类型演化法、岩石结构成熟度演化法、地震属性分析法对物源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馆陶组沉积时期,控制沉积的物源主要为胶辽隆起与辽东隆起,物源的演化控制着沉积体系的演化;馆陶组早期,胶辽隆起为主控物源,沉积类型主要为近源辫状河沉积;馆陶组中期,主控物源逐渐由胶辽隆起转变为辽东隆起,沉积类型也由近源辫状河沉积向远源曲流河沉积演化;馆陶组晚期主控物源为辽东隆起,沉积类型则完全转变为曲流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物源分析 物源演化 母岩示踪 沉积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