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肥对红壤母质熟化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曲少东 《乡村科技》 2018年第5期61-63,共3页
红壤在我国分布广泛,土质酸性较强,养分含量较低,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进行施肥改良。为验证施肥对红壤内母质、磷元素及硫元素的影响,本文设置6组对照试验,分别配比不同的肥料组合作为红壤的基肥,通过种植小麦和玉米,观测红壤内有机质、磷... 红壤在我国分布广泛,土质酸性较强,养分含量较低,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进行施肥改良。为验证施肥对红壤内母质、磷元素及硫元素的影响,本文设置6组对照试验,分别配比不同的肥料组合作为红壤的基肥,通过种植小麦和玉米,观测红壤内有机质、磷、p H值和作物长势等情况。结果表明,化肥及有机肥的混合施用,对红壤肥力的保持及酸碱度的控制效果最好。因此,在红壤改良过程中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红壤 施肥 母质熟化
下载PDF
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孙经伟 尧水红 +3 位作者 李娜 尤孟阳 韩晓增 张斌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3,共7页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8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土壤切片技术,研究不同农田恢复措施(耕作和有机物料投入)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的影响,对理...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8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土壤切片技术,研究不同农田恢复措施(耕作和有机物料投入)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的影响,对理解成土过程和肥力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免耕土壤(自然、人工植被恢复)、不施肥耕作土壤和仅施化肥耕作土壤均为复合孔洞状微结构,主要孔隙形状均为面状或孔洞状,连通性及数量相当,土壤垒结和微结构类似;但土壤颗粒分布频度和均匀度及粗细粒质接触紧密度与耕作负相关,免耕土壤显著地高于耕作土壤(P<0.05)。施肥耕作土壤中,施有机物料的土壤为海绵状微结构,施高量有机物料的土壤微结构发育最好,施低量有机物料的土壤微结构次之,不施有机物料土壤微结构最差;其土壤垒结和微结构发育特征与有机物料的投入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母质熟化 耕作方式 有机物料投入 土壤微形态
下载PDF
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苑亚茹 韩晓增 +2 位作者 李娜 尤孟阳 邹文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5-1182,共8页
基于8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土壤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总粗颗粒有机质(活性碳库)、总细颗粒有机质(慢性碳库)和总粉黏粒(惰性碳库) 3个组分,探讨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而成的新成土壤总有机碳库及不... 基于8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土壤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总粗颗粒有机质(活性碳库)、总细颗粒有机质(慢性碳库)和总粉黏粒(惰性碳库) 3个组分,探讨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而成的新成土壤总有机碳库及不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黑土严重侵蚀地区母质表露后土壤肥力的快速恢复提供依据。试验设置自然恢复(NatF)、苜蓿种植(Alfa)、无肥(F0C0)、化肥(F1C0)、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1)、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2)等6个熟化处理。结果表明:黑土母质经过8年不同熟化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与NatF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2和F1C1)对土壤总有机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60.7%和41.2%;Alfa其次,增幅18. 2%;F0C0或F1C0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NatF间无显著差异;F1C2和F1C1处理土壤3个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熟化处理,与F1C1相比,F1C2处理对各组分有机碳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与NatF相比,Alfa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主要表现为粉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增加;F1C0和F0C0处理土壤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黏粒中有机碳与NatF间无显著差异,总粗颗粒有机质中有机碳含量低于NatF。研究表明,在米豆轮作和传统耕作体系下,农田生态系统高量有机物料投入配施化肥能够加速黑土母质的熟化进程,快速提高土壤中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的容量,是严重退化黑土有机质快速提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质熟化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定位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