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2005年-2010年霍乱疫情分离株的毒力基因PCR及PFGE分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昕 湛志飞 +5 位作者 覃迪 刘运芝 高立冬 胡世雄 邓志红 张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75-2279,共5页
目的:了解2005年-2010年湖南省霍乱疫情分离到的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研究疫情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xAB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对疫情分离代表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 目的:了解2005年-2010年湖南省霍乱疫情分离到的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研究疫情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xAB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对疫情分离代表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33株霍乱弧菌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9.39%和75.76%,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以及丁胺卡那100%敏感;毒力基因的PCR结果显示为所有疫情分离的O139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即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B阳性;24株分离自2005年和2010年的7起疫情里的O139霍乱弧菌进行PFGE分型及聚类分析后,共分为3个PFGE带型,所有菌株的带型相似率在83%~100%之间。结论:湖南省2005年-2010年霍乱疫情以O139群为主,引起疫情的全部为产毒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存在着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和进一步的分子分型分析,有助于霍乱的主动监测和传染来源的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pcr 脉冲场凝胶电泳 溯源
原文传递
凹甲陆龟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因子基因的PCR检测 被引量:7
2
作者 黄道超 姜波 +6 位作者 杨光友 牛李丽 王强 余星明 邓家波 赵波 陈维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6-160,共5页
从成都动物园因腹泻死亡的凹甲陆龟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源菌,经选择性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等,确定该病源菌为D群肠炎沙门氏菌,其抗原结构式为1,9,12∶g,m∶-。该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人工感染小鼠大量死亡,且从其体... 从成都动物园因腹泻死亡的凹甲陆龟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源菌,经选择性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等,确定该病源菌为D群肠炎沙门氏菌,其抗原结构式为1,9,12∶g,m∶-。该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人工感染小鼠大量死亡,且从其体内分离到相同特性的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该分离菌对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卡拉霉素、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等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耐药;同时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沙门氏菌毒力因子ivnA和ivnE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对该菌进行PCR检测,结果在该菌中成功扩增并检测出ivnA和ivnE基因。本试验尝试了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为该分子诊断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甲陆龟 沙门氏菌 分离 鉴定 因子基因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