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伐他汀在巴马小型香猪体内毒动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亚琴 岑彦艳 +2 位作者 曾本华 刘宇 魏泓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6期493-495,共3页
目的研究洛伐他汀在巴马小型香猪体内的毒动学特点。方法选健康雄性巴马小型香猪4头,灌胃给予洛伐他汀1.25 g.kg-1,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97实用药动学程序计算毒动学参数。结果洛伐他汀分布相半衰期t1/2(... 目的研究洛伐他汀在巴马小型香猪体内的毒动学特点。方法选健康雄性巴马小型香猪4头,灌胃给予洛伐他汀1.25 g.kg-1,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97实用药动学程序计算毒动学参数。结果洛伐他汀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0.807 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18.376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95.964μg.h.mL-1。结论洛伐他汀在巴马小型香猪体内毒动学行为符合具一级消除的二室血管外给药模型,在巴马小型香猪体内清除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毒动学 香猪 巴马小型
下载PDF
新型前药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在beagle犬的毒动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文霞 张舒 +1 位作者 田媛 程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研究新型前体药物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在beagle犬9个月口服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的伴随毒代动力学特征,以及体内蓄积情况。方法在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beagle犬长期毒性试验过程中,试验共进行40周,给药剂量分别为50(30)、16... 目的研究新型前体药物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在beagle犬9个月口服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的伴随毒代动力学特征,以及体内蓄积情况。方法在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beagle犬长期毒性试验过程中,试验共进行40周,给药剂量分别为50(30)、16和5mg/(kg·d),分别于d1、d101、d177和d280d给药前和给药后0.25、0.5、1.0、2.0、4.0、8.0和24.Oh采集血样,采用HPLC—MS法检测犬血浆中替诺福韦的浓度。结果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在犬体内迅速代谢为替诺福韦(PMPA)。高、中、(g3个剂量组d1、d101、d177和d280的PMPA全身暴露(AUC0-24h)分别为(9632.60±4515.32)、(6878.31±1309.48)、(2294.74±542.21)ng。h/mL;(31957.51±8071.70)、(18100.37±3955.34)、(5281.34±1594.43)ng·h/mL;(39652.73±9256.12)、(18668.61±3671.27)、(4358.06±1182.77)ng·h/mL;(30447.98±7121.39)、(16039.99±2254.69)、(3058.16±724.39)ng·h/mL。结论与初次给药相比,多次给药后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AUC蓄积因子为1.30~4.11,提示该药长期给药在体内有一定的蓄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 替诺福韦 毒动学 液质联用
下载PDF
诃子对草乌煎剂毒动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梦德 张述禹 翟海燕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验证蒙药诃子对草乌煎剂毒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方法 ,估计乌头碱在小鼠体内的残存量 ,计算其表观半衰期 ,观察了蒙药诃子对草乌煎剂动物体内毒动学的影响。结果 :预先给诃子煎剂(i.g)后再给以生草乌煎剂 (IP)和... 目的 :验证蒙药诃子对草乌煎剂毒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方法 ,估计乌头碱在小鼠体内的残存量 ,计算其表观半衰期 ,观察了蒙药诃子对草乌煎剂动物体内毒动学的影响。结果 :预先给诃子煎剂(i.g)后再给以生草乌煎剂 (IP)和单独给以生草乌煎剂 (IP)相比 ,草乌在动物体内均呈开放的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变化如下 :k1 2 由 1 .5 97/ h减小到 0 .781 / h;k2 1 由 0 .948/ h增加到 2 .999/ h;k1 0 由 0 .61 2 / h降低为0 .2 96/ h;CL从 0 .61 mg/ h/ (mg/ kg)减少为 0 .2 9mg/ h/ (mg/ kg) ;AUC从 884.7(mg/ kg) h提高到 2 63 2 .4(mg/kg) h。结论 :蒙药诃子对草乌可起到解毒作用 ,它通过和草乌生物碱特异性的结合 ,在体内缓慢释放和消除 ,使毒性缓解。本实验结果为阐明蒙医理论“诃子可解草乌毒”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草乌 毒动学 中药 药物制剂 制备
下载PDF
臭豆碱在大鼠肾脏中的分布及其毒动学
4
作者 达林其木格 李培锋 关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按6.82 mg/(kg·bw)大鼠单剂量口服臭豆碱,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中不同时间点臭豆碱的浓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大连产HYP-ODS柱(20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由水相-异丙醇-乙... 目的:按6.82 mg/(kg·bw)大鼠单剂量口服臭豆碱,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中不同时间点臭豆碱的浓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大连产HYP-ODS柱(20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由水相-异丙醇-乙腈(150∶15∶20体积比)组成。水相部分每1000 mL中含SDS 0.5g,三乙胺3.5 mL,85%磷酸2 mL(用三乙胺调至PH 3.0);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09 nm。结果:经DASver1.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臭豆碱在肾组织符合一室模型,其动力学参数为:Tmax(60)min,Cmax(13747.80)μg/L,T1/2(113.34)min,T1/2ka(16.19)min,AUC(3033978)μg/L·min,Vd/F(16.193 L/kg),CL/F(0.005)L/min/kg。结论:臭豆碱灌服后,可迅速分布到肾脏,具有消除快、蓄积时间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豆碱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 毒动学 组织分布
下载PDF
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的胚胎-胎仔发育毒性及伴随毒动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蔡鸣 舒斌 +4 位作者 邵卿 袁艳娟 张玉堂 乔红群 刘晶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594-598,共5页
目的考察灌胃给予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DVH)对大鼠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动学。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溶媒组、阳性对照组(3.8mg·kg^-1注射用环磷酰胺)和DVH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8、24、80mg·kg^-1DVH),在妊娠GD6~GD15... 目的考察灌胃给予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DVH)对大鼠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动学。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溶媒组、阳性对照组(3.8mg·kg^-1注射用环磷酰胺)和DVH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8、24、80mg·kg^-1DVH),在妊娠GD6~GD15时灌胃给药,GD20时处死大鼠,记录各项指标,并检测母鼠的血药浓度以及DVH在孕鼠和胎仔(胎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DVH呈现线性药动学特征。DVH及其羧基代谢产物可透过胎盘屏障,胎仔体内的脏器分布趋势与母体相近,DVH及其羧基代谢产物在胎仔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肾脏、肺脏次之,高剂量组出现的发育毒性可能与其相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24mg·kg^-1DVH未对孕鼠母体产生明显毒性,8mg·kg^-1DVH未对胎仔产生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 大鼠 灌胃 胚胎-胎仔发育 伴随毒动学 胎盘屏障 组织分布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生理房室模型在工业毒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郝丽芬 周鲁 李刚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关键词 生理房室模型 工业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卫生立法 流行病研究 危险度评定 机体吸收 生物转化 职业接触 理论基础 标准制定 毒动学 生理 解剖 现代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Beagle犬毒动学研究
7
作者 宋紫辉 项宗尚 +4 位作者 李春雨 申文晋 吴雅丽 蔡永明 张宗鹏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983-989,共7页
目的 研究毒性剂量暴露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PEG-Det)的毒动学(TK),以评价系统暴露与剂量、时间及毒性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重复给药分析药物在体内是否存在蓄积及代谢方式是否改变等特性.方法 32只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4... 目的 研究毒性剂量暴露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PEG-Det)的毒动学(TK),以评价系统暴露与剂量、时间及毒性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重复给药分析药物在体内是否存在蓄积及代谢方式是否改变等特性.方法 32只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sc低、中、高剂量(37.5、75.0、150.0 μg/kg) PEG-Det及溶媒,每周给药2次,重复给药9个月.分别于首次(d1)、中期(d89)和末期(d260)给药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不同时间血药浓度,采用罗氏血糖仪同步测定动物血糖水平.试验数据采用DAS 3.0药动程序拟合分析并计算TK参数.结果 各剂量组动物sc给药后,随血药浓度升高伴随血糖降低,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随给药频率增加,血糖降低幅度减小;单次和多次给药后,PEG-Det的Cmax和AUC与剂量均呈正相关;随给药频率增加,各剂量组的Gmax和AUCss降低,且给药末期(9个月)的蓄积指数(RCmax和RAUC)均小于1;各剂量组在给药不同阶段的消除半衰期t1/2z为20-30h;达峰时间Tmx和清除率CL2/F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与剂量相关.结论 Beagle犬重复sc给予PEG-Det 37.5、75.0、150.0 μg/kg,随给药剂量增加,药物暴露量增大;经多次给药后,血浆中胰岛素浓度趋于平稳,体内无药物蓄积;且血糖降低幅度减少,在维持有效浓度和药效的基础上,降低了由低血糖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毒动学 BEAGLE犬 药物蓄积
全文增补中
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及注射用长春瑞滨在比格犬体内的毒动学比较
8
作者 贾长虹 胡雷 +2 位作者 肖宇萌 谷元 黄莹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866-869,共4页
目的测定连续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的毒动学参数,并与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分别连续iv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低、中、高剂量(0.29、0.58、1.174 mg/kg)与注射用酒石... 目的测定连续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的毒动学参数,并与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分别连续iv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低、中、高剂量(0.29、0.58、1.174 mg/kg)与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1.174 mg/kg,建立测定比格犬血浆中酒石酸长春瑞滨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DAS3.1.4药动学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比格犬iv给予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低、中、高3个剂量,血药浓度、AUC(0-t)、Cmax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连续iv给药,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血药浓度、AUC(0-t)、Cmax在给药第1、29、71天时均变化不大,无明显蓄积倾向。而注射用长春瑞滨胶连续iv给药后随给药时间延长,动物血药浓度、AUC(0-t)、Cmax有上升趋势,AUC(0-t)蓄积因子分别为2.08、1.80,Cmax蓄积因子分别为2.58、2.32,均有蓄积倾向。结论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与普通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毒动学参数比较,无明显的蓄积倾向,可降低长期服药的毒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酒石酸长春瑞滨胶束 比格犬 血浆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毒动学 蓄积
原文传递
iv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Beagle犬毒动学及毒性研究
9
作者 张娜 房城 +4 位作者 刘永武 朴成玉 董婉茹 安柏松 吴修红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964-970,983,共8页
目的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暴露情况及其对动物的长期毒性研究。方法建立Beagle犬血浆样品中左氧氟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Beagle犬按分层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低、高剂量(20、40 mg/... 目的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暴露情况及其对动物的长期毒性研究。方法建立Beagle犬血浆样品中左氧氟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Beagle犬按分层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低、高剂量(20、40 mg/kg,分别为人临床拟用剂量的2.33、4.67倍)组,每组8只。iv给药,对照组iv生理盐水,1次/d,给药期4周,恢复期4周。对Beagle犬首、末次给药后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采用Winnolin 6.2.1采用非房室模型法(NCA)判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受试动物体内毒动学的影响。观察动物一般状态;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以Ⅱ导联记录Beagle犬给药前、给药期结束、恢复期结束Beagle犬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结果首次给药后,雄性Beagle犬低、高剂量组C_(max)、AUC_(0-t)比值分别为1∶1.86和1∶2.19,MRT比值为1∶1.16,CL_F比值为1∶0.77,t_(1/2)比值为1∶1.44;末次给药后,低、高剂量组C_(max)、AUC_(0-t)比值分别为1∶3.73和1∶2.24,MRT比值为1∶0.87,CLF比值为1∶0.92,t_(1/2)比值为1∶0.94。首次给药后,雌性Beagle犬低、高剂量组C_(max)、AUC_(0-t)比值分别为1∶2.10和1∶2.12,MRT比值为1∶1.02,CL_F比值为1∶0.63,t_(1/2)比值为1∶1.05;末次给药后,低、高剂量组C_(max)、AUC_(0-t)比值分别为1∶1.88和1∶1.53,MRT比值为1∶0.67,CLF比值为1∶1.47,t_(1/2)比值为1∶0.66。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低剂量组动物给药第1周内出现困倦(2/8),皮肤水肿、发红(2/8),上睑松弛(1/8),唾液分泌过多(1/8),呕吐(1/8);给药第2~4周出现皮肤水肿(1/8)、发红(1/8);恢复期症状消失;高剂量组动物给药第1、2天出现上睑松弛(1/8),部分动物出现短期或长期的皮肤水肿(4/8)、困倦(5/8)、呕吐或干呕(6/8)、唾液分泌过多(7/8)、鼻有分泌物(2/8)、皮肤发红(2/8);给药第2、3周开始出现肌张力降低(2/8),偶尔出现大小便失禁(4/8);恢复期症状消失。给药前各组心电指标无明显差异。给药结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低、高剂量组PR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高剂量组QT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结束高剂量组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作用均呈剂量相关性。结论不同剂量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存在暴露和蓄积差异;高剂量组雌性Beagle犬药物代谢加快,可能诱导了肝药酶活性,致使药物在体内的暴露减少;供试品高于临床等效剂量给药在给药期间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恢复期症状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毒动学 一般状态 心电图
原文传递
溴苯腈在兔的血药浓度GC-MS法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 卢中秋 +2 位作者 胡国新 徐雪松 林宏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建立兔血浆溴苯腈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溴苯腈在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7只,予30 mg.kg-1溴苯腈原药灌胃,分别于灌胃前及给药后72 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血浆中溴... 目的:建立兔血浆溴苯腈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溴苯腈在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7只,予30 mg.kg-1溴苯腈原药灌胃,分别于灌胃前及给药后72 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血浆中溴苯腈浓度。结果用DA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兔30 mg.kg-1溴苯腈ig后t1/2ke为11.327±3.043 h,Tmax为5.571±1.134 h,Cmax为109.943±43.486 mg.L-1,AUC0-tn为2275±959 mg.L.h-1,AUC0-∞为2315±980 mg.L.h-1,MRT0-tn为16.9±2.5 h,MRT0-∞为18.1±2.9 h。结论:溴苯腈经口吸收后的毒代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及消除均较慢。本研究采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溴苯腈浓度准确、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苯腈 毒动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毒理学教程》出版
11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6-616,共1页
《毒理学教程》(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由周宗灿教授编著,是供7年制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和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也是在职的毒理学工作者有用的参考书。为达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目标,本书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
关键词 研究生 基础医 教程 毒动学 出版
原文传递
图书介绍
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98,共1页
关键词 基础医 毒动学 性病理 邮购地址 图书 出版物
下载PDF
《毒理学教程》出版
13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79-679,共1页
《毒理学教程》(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由周宗灿教授编著,是供7年制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和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也是在职的毒理学工作者有用的参考书。为达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目标,本书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 《毒理学教程》(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由周宗灿教授编著,是供7年制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和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也是在职的毒理学工作者有用的参考书。为达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目标,本书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本书毒理学的定义更新为研究环境因子与生物机体的有害交互作用的科学。交互作用分为毒物对机体作用(毒效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研究生 基础医 教程 毒动学 出版
原文传递
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的遗传及生殖毒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晶 杨欢欢 +1 位作者 蔡鸣 侯艳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研究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Voriconazole prodrug,VP)的遗传及生殖毒性。方法分别采用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观察VP的遗传毒性,并通过伴随毒动学试验了解其血浆暴露量;生殖毒性研究了注射... 目的研究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Voriconazole prodrug,VP)的遗传及生殖毒性。方法分别采用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观察VP的遗传毒性,并通过伴随毒动学试验了解其血浆暴露量;生殖毒性研究了注射用VP对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影响,于SD大鼠妊娠第6~15天连续iv给药(30、60、120 mg·kg^(-1)·d-1),于妊娠第20天剖检,分析其生殖毒性。结果遗传毒性的Ames试验、CHL试验和微核试验中,结果均显示为阴性;伴随毒动学试验表明:受试物在小鼠体内呈线性消除;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受试物高剂量组中胎鼠头颅骨和/或胸骨异常的数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结论注射用VP未见明显遗传毒性;受试物在120 mg·kg^(-1)剂量下对胎鼠骨骼发育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未见其他生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遗传 生殖 毒动学 代谢物 前体药物
原文传递
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对家兔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研究
15
作者 张玉堂 舒斌 +5 位作者 蔡鸣 张逸民 邵卿 袁艳娟 乔红群 刘晶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观察灌胃给予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DVH)对家兔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及其毒代动力学。方法将孕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溶媒)、阳性对照组(10 mg·kg^(-1)注射用环磷酰胺)和低、中、高剂量DVH组(2.4、8、24 mg·kg^(-1)DVH),在妊娠... 目的观察灌胃给予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DVH)对家兔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及其毒代动力学。方法将孕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溶媒)、阳性对照组(10 mg·kg^(-1)注射用环磷酰胺)和低、中、高剂量DVH组(2.4、8、24 mg·kg^(-1)DVH),在妊娠GD 6~18时灌胃给药,GD 29时处死家兔,记录各项指标,并检测孕兔的血药浓度以及DVH在孕兔和胎兔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高剂量DVH组孕兔GD 9时的耗食量小于空白组;高剂量DVH组胎兔体重低于空白组,顶臀长度明显较空白组短,高、中剂量DVH组胎兔产生的骨骼发育变异情况也较空白组有明显增加。在2.4~24 mg·kg^(-1)DVH剂量范围内,给予DVH后的原形药物及羧基代谢产物在孕兔血浆内Cmax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DVH及其羧基代谢产物可透过胎盘屏障,胎仔体内的脏器分布趋势与母体不同,DVH及其羧基代谢产物在胎免体内以肺脏含量最高。结论在试验条件下,24 mg·kg^(-1)及以下剂量的DVH未对孕兔母体产生明显毒性,2.4 mg·kg^(-1)DVH未对胎兔产生明显毒性。DVH可透过孕兔胎盘屏障,母体与胎仔的组织分布情况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代沃替西汀氢溴酸盐 家兔 灌胃 胚胎-胎仔发育 伴随毒动学 胎盘屏障 组织分布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苯酚烧伤大鼠的体内毒物分布及代谢
16
作者 滕力群 廖欣 李卫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9-861,共3页
目的研究苯酚烧伤后大鼠体内的毒物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于2019年2月,将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按6 mg/kg苯酚经皮染毒制作大鼠5%体表面积烧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0.25、0.75、2、4、8、16和32 h后大鼠血浆和肾脏组织内苯酚含... 目的研究苯酚烧伤后大鼠体内的毒物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于2019年2月,将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按6 mg/kg苯酚经皮染毒制作大鼠5%体表面积烧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0.25、0.75、2、4、8、16和32 h后大鼠血浆和肾脏组织内苯酚含量。通过DAS 2.0软件计算苯酚代谢动力学参数,并对其肾脏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苯酚烧伤后0-8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8))为(28.741±6.485)μg/ml·h,0至无限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为(30.354±6.424)μg/ml·h,半衰期(t_(1/2))为(2.111±0.632)h,峰浓度(C_(max))为(16.287±4.870)μg/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854±0.148)h;大鼠肾脏的靶向效率(DTE)为2.91。结论苯酚烧伤大鼠苯酚经皮肤吸收快,消除快,并且清除率高、MRT短、物质蓄积性弱,苯酚对肾脏具有相对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烧伤 大鼠 色谱法 高效液相 毒动学
原文传递
Temperature-Induced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Insights from Circular Dichroism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17
作者 LIU Ji ZHANG Shiyu +1 位作者 ZENG Yu DENG Yi 《食品科学》 EI CAS 2024年第18期55-76,共22页
In this study,circular dichroism(CD)and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at temperatures of 298–371 and 298–500 K,and the re... In this study,circular dichroism(CD)and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at temperatures of 298–371 and 298–500 K,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xplored.Our computational findings on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SEB showed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D spectroscopic results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MD results.Moreover,under heating conditions,the changing trends of helix,sheet and random coil obtained by CD spectral fitting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MD.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mechanism of SEB,the MD trajectorie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secondary structure assignment(SSA),radius of gyration(R_(g)),free energy surfaces(FES),solvent-accessible surface area(SASA),hydrogen bonds and salt brid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low heating temperature,domain Ⅰ without loops(omitting the mobile loop region)mainly relied on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to maintain its thermal stability,wherea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domain Ⅱ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salt bridges and hydrogen bonds.Under high heating temperature conditions,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in domain Ⅰ without loops were destroyed an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while domain Ⅱ could still rely on salt bridges as molecular staples to barely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These result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mechanisms that maintai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SEB at the molecular level,and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establishing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food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circular dichrois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emperature-induced unfold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