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史亚千 王保通 +5 位作者 李强 吴兴元 王芳 刘恒 田月娥 刘倩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6-711,共6页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V1、V2、V3a、V3b、V3c、V3d、V3f、V5、V6、V8、V17、V2+Ta、V4+8、V1+2+19、V"Era"苗期毒力频率均在60%以上,成株期Pm3d、Pm5、Pm"Era"、Pm7、Pm21、Pm4+8在2个生态区表现感病。由此推断,陕西省优势毒性基因谱为V3d、V5、V"Era"、V4+8。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13、Pm2+Mld、Pm4b+Mli、Pm"XBD"成株期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抗病,且苗期毒力频率很低,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农148、远丰175、远丰139可能分别含有Pm8、Pm21、Pm17等抗病基因,其他6个品种抗病基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性结构 抗性基因
下载PDF
贵州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品种抗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2 位作者 张庆勤 唐映军 李思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3-79,共7页
1996~1997年,用采自贵州17个县(市)的12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出30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3、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 1996~1997年,用采自贵州17个县(市)的12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出30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3、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4.2%、15.3%和60.5%。用其中的39个菌株对21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系)进行毒性频率测定,并将这些品种和其它品种对1995和1996两年进行异地病圃鉴定,结果表明,(1)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高(在50%以上)、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达到3级或3级以上的品种,包括含有pm1、pm3a、pm3b、pm4a、pm4b、pm5、Pm8、pm4+8和pm1+2+9基因的品种;(2)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低(在25%以下)、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达到2级或2级以下的品种,包括含有pm12、pm17、pm18、pm19、pm21、pm2+6、pm2+6+1、pm2+M1d、pm2+4、pm2+4+6和pm2+4b+8基因的品种;(3)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高(25%~50%)、但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较低(2~3级)的品种,包括含有pm2、pm6、pm7、pm11和pm4+2x基因的品种;(4)贵州省内推广品种多数不抗病或已丧失了抗性,后备品种(系)中的三属麦、JYP系列、野二燕4号、斯燕93—1,丰优6号和兴义7号等抗病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性结构 品种抗性 贵州
下载PDF
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1 位作者 徐如宏 张庆勤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6-297,共2页
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朱文华,任明见,徐如宏,张庆勤(贵州农学院麦作研究中心,贵阳550025)ONTHEVIRULENCECONSTITUTIONANDVIRIATIONOFERYSIPHEGRAM... 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朱文华,任明见,徐如宏,张庆勤(贵州农学院麦作研究中心,贵阳550025)ONTHEVIRULENCECONSTITUTIONANDVIRIATIONOF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毒性结构 变异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毒性结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锡锋 张忠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这样在白粉病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性研究中,可以采集应用越夏和越冬菌株标样,避免了夏季高温季节保存菌株的工作;而且从毒性结构方面进一步证实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夏季侵染高海拔地区的自生麦苗而越夏,再逐渐扩展至秋播麦苗越冬后导致春季大田发病,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平原地区侵染循环上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菌源 毒性结构
下载PDF
2017—2021年陇南条锈菌有性菌系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贾秋珍 张勃 +5 位作者 曹世勤 王晓明 孙振宇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94-98,共5页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菌系共计454个单孢。将其先后接种于中国鉴别寄主上进行苗期毒性鉴定,结果发现,天水陇南主要感病转主寄主为堆花小檗、短柄小檗及假猪豪刺。在已归类小种类型中,共鉴定出28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类型均为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14.54%、15.86%、4.85%、3.96%。未归小种类型中,洛类、贵农、水源、Hy和中四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98%、15.64%、12.56%、8.15%、4.63%。这为阐明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复杂,该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越夏区 转主寄主 小檗 条锈菌 有性菌系 毒性结构
下载PDF
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源毒性结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3 位作者 张卫兵 徐如宏 张立异 张庆勤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7-32,共6页
1995~1996年,从贵阳地区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世代菌株45个,无性世代菌株62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结果表明,两类菌源在主要生理小种的组成、出现频率以及对9个鉴别品种的毒性频率等方面是相似的。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有性世代 无性世代 毒性结构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及毒性结构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梦瑱 张斌 +7 位作者 田苗 揭岩 赵钰琦 高新颖 顾鑫 丁俊杰 陈宇飞 文景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8-215,共8页
为了研究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规律,连续4 a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病较严重的4个代表性地块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出其中的大豆疫霉,将确认为大豆疫霉的菌株利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其生理小种和致病... 为了研究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规律,连续4 a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病较严重的4个代表性地块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出其中的大豆疫霉,将确认为大豆疫霉的菌株利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其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对于科学使用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497株大豆疫霉属于135种致病型,包含29个生理小种,1株IRT和105个新致病型,其中16,18,22,28,35号生理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而4,33,38,39,43,48,49号生理小种未分离到。13号小种分离频率最高,为3.2%,1号小种分离频率仅为2.4%。结果显示,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群体致病力偏弱,对8个Rps基因致病频率为27.8%~53.1%,其中对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致病频率低于35%,对Rps7基因的致病频率为53.1%,说明在黑龙江东部种植含有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种植含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危险。随时间推移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分化迅速,致病型变得复杂多样,对绝大多数Rps基因致病频率增加,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均增强;生理小种和新致病型在试验田与生产田间数量差异不大,但种类差别较大,试验田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 生理小种 毒性结构 时空动态 黑龙江东部
下载PDF
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季宏平 孟庆林 +1 位作者 王芊 张匀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4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黑龙江 小麦 白粉病菌 毒性结构 毒力频率 品种抗性 菌期接种 离体叶片
下载PDF
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再报 被引量:1
9
作者 季宏平 孟庆林 +1 位作者 王芊 张匀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4期256-257,共2页
关键词 黑龙江 小麦 白粉病菌 毒性结构 毒力频率 白粉病
下载PDF
2023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毒性结构分析
10
作者 王志清 阙亚伟 +7 位作者 史文琦 向礼波 曾凡松 郑磊 张强 龚双军 喻大昭 杨立军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0,共6页
为明确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及其多态性分布,以2023年从湖北省10个市采集分离的113份条锈菌标样为材料,采用19个鉴别寄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结构分析,共鉴定出Hybrid 46、水源11、贵农22三致病类群的20个已知生理小种。其... 为明确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及其多态性分布,以2023年从湖北省10个市采集分离的113份条锈菌标样为材料,采用19个鉴别寄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结构分析,共鉴定出Hybrid 46、水源11、贵农22三致病类群的20个已知生理小种。其中,Hybrid 46类群为2023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的优势致病类群;CYR32和CYR33为优势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63%和16.81%。群体毒性多态性分析表明,在物种水平上,湖北省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较为丰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98,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16;在群体水平上,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黄石和十堰的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最高,武汉的最低,但地理距离并不是导致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的主要原因。UPGMA聚类显示,10个采集地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遗传相似系数为0.92~0.99,不同群体间毒性结构较相似,交流广泛。本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小麦抗锈育种和通过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防控条锈病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群体毒性结构 毒性多样性
原文传递
水消毒副产物卤代苯醌的结构与毒性分析
11
作者 杜海英 姜永莉 +2 位作者 韦英惯 李金华 卢日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0-646,共7页
目的:分析卤代苯醌(HBQ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与结构参数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探讨可能影响HBQs细胞毒性的结构参数。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HBQs溶液作用细胞,同时设空白对照组[10%胎牛血清(FBS)+DMEM... 目的:分析卤代苯醌(HBQ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与结构参数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探讨可能影响HBQs细胞毒性的结构参数。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HBQs溶液作用细胞,同时设空白对照组[10%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基]和阴性对照组[10%FBS+DMEM培养基+1.33%甲醇(MeOH)]。MTS法和中性红摄取试验(NRU)法确定HBQs的作用浓度,采用MTS法和NRU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并计算HBQs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IC_(50)。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模块MOPAC计算每种HBQs的结构参数。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根据HBQs的IC_(50)和HBQs结构参数构建定量结构-毒性关系(QSTR)模型。结果:MTS法检测2,6-二氯-1,4-苯醌(2,6-DCBQ)的作用浓度为75、100、125、150、175、200、225和250μmol·L^(-1),2,6-二氯-3-甲基-1,4-苯醌(DCMBQ)的作用浓度为175、200、225、250、275、300和325μmol·L^(-1),2,3,6-三氯-1,4-苯醌(TCBQ)的作用浓度为200、225、250、275、300和325μmol·L^(-1),2,5-二溴-1,4-苯醌(2,5-DBBQ)的作用浓度为75、100、125、150、175和200μmol·L^(-1),2,6-二溴-1,4-苯醌(2,6-DBBQ)的作用浓度为200、225、250、275、300和325μmol·L^(-1);NRU法检测,2,6-DCBQ的作用浓度为25、50、75、100和125μmol·L^(-1),DCMBQ的作用浓度为125、150、175、200、225和250μmol·L^(-1),TCBQ的作用浓度为175、200、225、250、275和300μmol·L^(-1),2,5-DBBQ的作用浓度为75、100、125、150和175μmol·L^(-1),2,6-DBBQ的作用浓度为125、150、175、200、225和250μmol·L^(-1)。各组HepG2细胞存活率随HBQs浓度的升高明显降低,呈现明显剂量-反应关系。MTS法检测HBQs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为2,6-DCBQ>2,5-DBBQ>DCMBQ>TCBQ>2,6-DBBQ;NRU法检测HBQs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为2,6-DCBQ>2,5-DBBQ>DCMBQ>2,6-DBBQ>TCBQ。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TS法和NRU法检测HBQs的IC_(50)与HBQs结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卤代原子的取代位置、种类和数量可影响HBQs的毒性作用,且呈现卤素取代个数越多其毒性越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苯醌 细胞毒性 结构参数 定量结构-毒性关系
下载PDF
定位键指数用于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预测
12
作者 堵锡华 李靖 陈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8-1506,共9页
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在多环芳烃苯环上,含有一个或数个羰基氧原子的持久性污染物,它具有比亲代多环芳烃更强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因此探究高效的研究方法来建立毒性数据库非常重要.为研究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 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在多环芳烃苯环上,含有一个或数个羰基氧原子的持久性污染物,它具有比亲代多环芳烃更强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因此探究高效的研究方法来建立毒性数据库非常重要.为研究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关系,根据含氧多环芳烃分子中原子空间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指数–定位键指数L,并分别计算了32个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分子的电性拓扑态指数Em、电性距离矢量M_(n),分析优化筛选了电性拓扑态指数其中的E16、电性距离矢量其中的M_(14)、M_(21)和M_(32)作为结构描述符,将它们与定位键指数L有机结合,与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进行回归分析,以5种结构参数为输入变量点价值,神经网络结构采用5-3-1,建构了一种预测含氧多环芳烃急性毒性lgEC_(50)的神经网络模型,该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_(T)值达到较高的0.9826,对毒性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两者之间的平均误差仅为0.112;结果表明,含氧多环芳烃的急性毒性与定位键指数、电性拓扑态指数、电性距离矢量等结构参数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可为含氧多环芳烃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多环芳烃 定位键指数 斑马鱼胚胎 定量结构-毒性关系 神经网络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结构的确定及几种类似物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1 位作者 薛峰 李贵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1,共5页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甲醛、呋喃甲酸进行毒性和致病活性比较,结果表明,Ht-毒素组1、标准样品及几种毒素类似物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寄主玉米均有高度的生物毒性,其中以呋喃甲酸毒性最大。从TLC扫描光谱和色谱来看,5-羟甲基-2-呋喃甲醛确为Ht-毒素的一种主要毒性组分,而且该化合物在体内外随着不断氧化,生物毒性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HT-毒素 毒性结构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强 申雪雪 +3 位作者 杨金叶 吴蕾 邵育娟 王保通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2-290,共9页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群体毒性及遗传变异情况,利用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系)对2013年和2014年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进行测定,并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群体毒性及遗传变异情况,利用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系)对2013年和2014年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进行测定,并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及陕西省毗邻的甘肃省天水市5个小麦白粉菌地理群体共118株白粉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c、Pm2、Pm3d、Pm4a、Pm4b、Pm5b、Pm13、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4b+5b、Pm4+?、Pm5+6的平均毒性频率在0~17.23%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保持较好;对Pm1a、Pm3b、Pm3c、Pm3e、Pm3f、Pm7、Pm8、Pm19、Pm1+2+9的平均毒性频率介于69.17%~99.60%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已丧失。用筛选出的6对AFLP标记共扩增出83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86%;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1151和0.2036,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基因流为4.7939,表明5个小麦白粉菌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两者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毒性结构 遗传多样性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禾谷类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分析
15
作者 张勃 黄瑾 +3 位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孙振宇 金社林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大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及其与小麦条锈菌的交流程度,采用"Flor基因对基因"假说,对采自甘肃省的398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和采自甘肃、青海及四川省的67份大麦条锈菌标样进行毒性测定、致病类群及专化型分析,... 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大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及其与小麦条锈菌的交流程度,采用"Flor基因对基因"假说,对采自甘肃省的398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和采自甘肃、青海及四川省的67份大麦条锈菌标样进行毒性测定、致病类群及专化型分析,同时对侵染大麦的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致病范围测定。结果表明,大麦条锈菌与小麦条锈菌对17个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均致病,其中,小麦条锈菌对近等基因系的13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在56.82%及以上,而大麦条锈菌仅对1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达到56.82%以上。通过对2个条锈菌专化型群体进行致病类群分析,发现二者都含有贵农22、水源11、杂46及中四致病类群,表明大麦条锈菌与小麦条锈菌的毒性结构有较大差异,但2个专化型之间有毒性交流,贵农22类群在小麦条锈菌和大麦条锈菌专化型群体中均占第一位。利用100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对大麦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有10.00%的小麦条锈菌能够侵染西北地区的大麦主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菌 毒性结构 专化型 致病类群
原文传递
牦牛病毒性黏膜病病毒结构蛋白核苷酸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16
作者 刘亚刚 孙凯 +4 位作者 王妍 王盼盼 王荣 胡炳峰 王文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564-569,共6页
对首次从牦牛体内分离出的BVDV进行结构蛋白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BVDV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四对对引物,利用PCR扩增出预期的2700bp目的片段.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9-T Vector,经质粒PCR鉴... 对首次从牦牛体内分离出的BVDV进行结构蛋白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BVDV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四对对引物,利用PCR扩增出预期的2700bp目的片段.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9-T Vector,经质粒PCR鉴定及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DNNMAN同源性比较分析,克隆得到的结构蛋白基因与NADL株同源性最高,但核苷酸同源性仅为70.1%,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仅为74.4%,证明牦牛株BVDV结构蛋白基因存在较大的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结构序列中有片段高度疏水,蛋白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亲水性与抗原性成平行相关,亲水性和抗原性与标准毒株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结构蛋白基因 克隆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结构表征与定量结构毒性相关研究
17
作者 林红卫 李志良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3-56,共4页
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结构表征和急性毒性的定量预测,籍以多元线形性回归(MLR)建立了MEDV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模型,相关系数R=0·984,并通过逐步回归(SMR)方法建立了另一更具预测性的定量模型,取得了... 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结构表征和急性毒性的定量预测,籍以多元线形性回归(MLR)建立了MEDV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模型,相关系数R=0·984,并通过逐步回归(SMR)方法建立了另一更具预测性的定量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其模型相关系数为R=0·983;继以留一法(Leave-one-out,LOO)进行交互检验,相关系数为R2=0·922,说明定量相关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 氨基甲酸酯类 生物毒性 定量结构毒性相关
下载PDF
用遗传程序设计研究硅特兰结构毒性关系
18
作者 蔡煜东 《海峡药学》 1996年第1期81-83,共3页
本文运用遗传程序设计方法,研究了硅特兰类化合物的结构毒性关系,并选取一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化学实验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判别成功率较高.可见该方法性能较好,可望成为药物结构毒性分析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硅特兰 结构毒性 遗传程序设计 药物设计
下载PDF
有机物对月牙藻的定量结构-毒性关系模型研究
19
作者 郑霄晗 贾青竹 闫方友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24-29,80,共7页
有机物对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的毒性在化学品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范数描述符,建立定量结构-毒性关系(QSTR)模型,预测298种有机化合物对月牙藻的毒性(pEC_(10)和pEC_(50)).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物对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的毒性在化学品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范数描述符,建立定量结构-毒性关系(QSTR)模型,预测298种有机化合物对月牙藻的毒性(pEC_(10)和pEC_(50)).研究结果表明,本工作模型对有机物毒性的预测精度较高,pEC_(10)模型统计学参数R^(2)=0.8092、 Q^(2)_(LOO)=0.7552,pEC_(50)模型统计学参数R^(2)=0.8048、 Q^(2)_(LOO)=0.7461.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表明,本工作模型的稳定性强且预测能力可靠,应用域分析推断了本模型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因此,基于分子结构的范数描述符可用于描述有机化学品的结构,能够实现有机物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毒性关系 毒性 月牙藻 范数描述符
下载PDF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付平 詹刚明 +3 位作者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韩青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6-1152,共7页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种 毒性结构分析 毒性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