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兽药添加剂喹乙醇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海刚 李兆利 +2 位作者 徐韵 曲甍甍 孔志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5-889,共5页
采用水生生物斑马鱼(Daniorerio)、鲤鱼(Cyprinuscarpio)和土壤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作为生物材料,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鲤鱼肾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蚯蚓生化毒性试验以及蚯... 采用水生生物斑马鱼(Daniorerio)、鲤鱼(Cyprinuscarpio)和土壤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作为生物材料,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鲤鱼肾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蚯蚓生化毒性试验以及蚯蚓体腔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对兽药添加剂喹乙醇分别从生物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了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实验浓度范围内对斑马鱼和蚯蚓的急性毒性均不大。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对斑马鱼胚胎的72hEC50为221.20mg·L-1,具有明显致畸效应。蚯蚓生化毒性试验表明,喹乙醇能促进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并呈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但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明显,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具有一定遗传毒性,能引起鲤鱼肾脏细胞和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并呈现出一定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添加剂 喹乙醇 斑马鱼 鲤鱼 赤子爱胜蚓 生态毒理学效应
下载PDF
十溴联苯醚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杜红燕 朱琳 +2 位作者 陈中智 李燕 端正花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环境暴露 生态毒理学效应 生物蓄积
下载PDF
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波 倪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7,共3页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普遍存在土壤中。针对近年来动物试验及人群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急性毒性、生殖发育毒性、"三致"效应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毒理学效应 危害
下载PDF
酞酸酯类化合物毒理学效应及食品污染状况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邓瑛 涂晓明 《首都公共卫生》 2007年第4期161-163,共3页
关键词 酞酸酯 毒理学效应 食品污染
下载PDF
铝的遗传毒理学效应研究
5
作者 刘凤贞 于德奎 +6 位作者 吕严 闰金禄 张丽云 孙增荣 韩树清 朱柏华 张淑兰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01-101,共1页
本研究用五种常见铝油(氯化铝、硫酸铝、铝酸钠、草酸铝和柠檬酸铝)检测其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以便对铝的细胞遗传毒理作用机制和遗传危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示铝盐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有致畸变作用;可致小鼠精子畸形;有抑制小... 本研究用五种常见铝油(氯化铝、硫酸铝、铝酸钠、草酸铝和柠檬酸铝)检测其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以便对铝的细胞遗传毒理作用机制和遗传危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示铝盐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有致畸变作用;可致小鼠精子畸形;有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的分裂作用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理学效应 草酸铝 小鼠骨髓细胞 小鼠精子 细胞毒性 细胞遗传 致畸 生长作用 细胞染色体 外周血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黄鳝毒理学效应
6
作者 钱晓薇 《细胞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27-631,共5页
以黄鳝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对黄鳝的毒理学效应。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鱼类红、白血球计数等方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三氧化二砷剂... 以黄鳝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对黄鳝的毒理学效应。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鱼类红、白血球计数等方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逐渐增加、CAT活性升高,白细胞数则下降;至0.50mg/kg剂量时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及CAT活性均达最大值,而白细胞数达最低值;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CAT活性均反而下降,白细胞数则上升。结果表明一定剂量三氧化二砷能明显影响黄鳝外周血细胞及肝脏CAT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毒理学效应 微核率 核异常率 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残留及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楠楠 孟顺龙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5期159-164,共6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多溴联苯醚(PBDEs)又是POPs中的一种,所以全面了解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生物体的毒理学效应,对于环境的治理和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简要归纳了多溴联苯醚在土壤、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多溴联苯醚(PBDEs)又是POPs中的一种,所以全面了解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生物体的毒理学效应,对于环境的治理和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简要归纳了多溴联苯醚在土壤、水体中的残留和相互之间的迁移、转化,总结了多溴联苯醚对生物体的急性毒性和生理生化毒性,并分析了多溴联苯醚对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机体组织器官和生物遗传的影响,对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针对多溴联苯醚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具有高毒性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多溴联苯醚的使用、加强对含多溴联苯醚废弃物的处理,禁止进口电子垃圾,选取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进行生产等措施,并对发展新型溴代阻燃剂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 多溴联苯醚 残留 毒理学效应
下载PDF
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沥液典型毒理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琳 李广科 《环境卫生工程》 2019年第6期16-19,共4页
为全面分析和评价垃圾渗沥液的健康风险乃至生态风险,从渗沥液的遗传损伤、发育毒性以及肝脏毒性3个方面,阐述了垃圾渗沥液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垃圾渗沥液的研究方向,为全面明确垃圾渗沥液的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垃圾渗沥液 毒理学效应 生态风险
下载PDF
双酚S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真 翁鹭娜 +3 位作者 洪颖 盖雅婷 林丽花 李玲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351,共8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bisphenol S,BPS)作为双酚A最普遍的替代物,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容器等塑料制品的生产制造中。研究发现,BPS对机体同样可产生负面影响,其应用安全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BPS的人群暴露风险及在食品中的...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bisphenol S,BPS)作为双酚A最普遍的替代物,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容器等塑料制品的生产制造中。研究发现,BPS对机体同样可产生负面影响,其应用安全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BPS的人群暴露风险及在食品中的污染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一般毒性作用和对遗传物质、生殖发育、神经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循环和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以及与受体、酶等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概述,为评价BPS的健康危害和环境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S 毒理学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10
作者 卢岚 顾冰冰 +3 位作者 陶诗涵 余骥(指导) 刘志权(指导) 黄湛媛(指导)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9年第4期71-73,共3页
以蚤状溞为实验动物,在室内模拟75 nm聚苯乙烯塑料污染,采用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解读相关基因对慢性毒性的响应过程。通过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发现随着纳米塑料浓度的增加,GST... 以蚤状溞为实验动物,在室内模拟75 nm聚苯乙烯塑料污染,采用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纳米塑料对蚤状溞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解读相关基因对慢性毒性的响应过程。通过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发现随着纳米塑料浓度的增加,GST Mu和GST kappa基因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且表达量总体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在分子层面理解纳米塑料对生物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蚤状溞 GST Mu GST KAPPA 基因表达量 生态 毒理学效应
下载PDF
辐射传输模型及其对长期航天的人体器官剂量和毒理学效应的预估
11
作者 贾向红 陈湄审 《载人航天信息》 2004年第2期30-34,共5页
目前,人们开发了许多模型用来预估辐射剂量,例如由BELGIAN航空航天研究所开发的空间环境信息系统模型(SPENVIS)。该模型在用来描述辐射环境对微电子器件的影响和研究轨道碎片方面已被证明是非常好的工具。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评估该模... 目前,人们开发了许多模型用来预估辐射剂量,例如由BELGIAN航空航天研究所开发的空间环境信息系统模型(SPENVIS)。该模型在用来描述辐射环境对微电子器件的影响和研究轨道碎片方面已被证明是非常好的工具。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评估该模型确定人体辐射剂量和剂量当量的适用性,他们发现该模型对不同屏蔽条件下深部剂量的计算值与利用HZETRN和PDOSE模型(这两个模型是大家共知的广泛用于确定人类探险飞行环境的)计算的结果相同。由于SPENVIS模型在计算LET粒子通量关系时对次级粒子只做了粗略的估计,所以它的这种估计和其他的模型有些不一致。由于在空间几乎所有的重要器官都会受到辐射引发的辐射病以及癌症对生命构成威胁,SPENVIS模型被用于计算造血器官的深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人体器官剂量 毒理学效应 评估模型 航天员
下载PDF
全氟辛酸与全氟辛基磺酸钾28d重复暴露毒理学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乃宁 李蕾 +5 位作者 李海山 谢文平 艾文超 程桂林 王琤 陈会明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研究全氟碳化合物典型代表物质全氟辛酸与全氟辛基磺酸钾28 d重复剂量经口暴露对大鼠的毒理学效应。方法 PFOA与PFOS-K的暴露分别设置4个组别,每组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经口灌胃暴露,每天暴露1次,连续暴露28 d。其中PFOA:溶剂对照(0... 目的研究全氟碳化合物典型代表物质全氟辛酸与全氟辛基磺酸钾28 d重复剂量经口暴露对大鼠的毒理学效应。方法 PFOA与PFOS-K的暴露分别设置4个组别,每组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经口灌胃暴露,每天暴露1次,连续暴露28 d。其中PFOA:溶剂对照(0mg/kg)组、低剂量(5 mg/kg)组、中剂量(20 mg/kg)组及高剂量(100 mg/kg)组;PFOS-K:溶剂对照(0mg/kg)组、低剂量(1 mg/kg)组、中剂量(4 mg/kg)组及高剂量(10 mg/kg)组。暴露结束后取血进行血清生化学检查,取主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PFOA与PFOS-K组动物在暴露过程中体重均明显下降。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显示PFOS-K对实验动物肝脏与肾脏具有毒性作用。脏器系数计算结果显示PFOA与各剂量组肝脏脏器系数与溶剂组相比显著增加。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PFOA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和肺,PFOS-K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肾脏、肺和脾脏。结论 PFOA与PFOS-K在研究剂量下对实验动物具有毒性作用,PFOA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和肺,PFOS-K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肾脏、肺和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基磺酸钾 毒理学效应 重复暴露
原文传递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琴琴 王永禄 李学明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004-2007,共4页
目的:为研究纳米载体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综述了纳米载体材料在体内的毒性来源与作用机制、给药方式与纳米载药系统毒性的关系两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毒性主要来源包括其粒径、表面电荷及表面修饰等... 目的:为研究纳米载体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综述了纳米载体材料在体内的毒性来源与作用机制、给药方式与纳米载药系统毒性的关系两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毒性主要来源包括其粒径、表面电荷及表面修饰等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是由自由基的产生引发氧化应激所致;吸入、静脉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均可能在体内产生毒性。结论:通过降低给药浓度、修饰载体表面基团等方式可有效控制和降低纳米载体材料的毒性作用,只有充分掌握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为纳米载药系统安全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才可使其更安全地应用于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载体材料 毒理学效应 作用机制 文献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稀有鮈鲫模型研究水环境中纳米银的毒理学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群芳 孙成 +1 位作者 刘伟 江桂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5-653,共9页
纳米银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现已被很好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医疗卫生、水处理等多个行业中.然而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也同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小型实验鱼类——稀有鮈鲫,探讨了商品化纳米银在水处理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1-20 m... 纳米银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现已被很好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医疗卫生、水处理等多个行业中.然而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也同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小型实验鱼类——稀有鮈鲫,探讨了商品化纳米银在水处理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1-20 mg/L)的水生毒理学效应.通过24 h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纳米银(LC50 12.79 mg/L)毒性效应远远低于银离子(LC50 22μg/L),尽管银离子与纳米银的生物富集效应并不明显,但它们同样可进入鱼体内,并引起相应靶器官的毒性作用,表现为鳃组织与肝脏表面显微结构的明显损伤效应.由此可见,水体中由于纳米银的应用而导致的潜在生态毒性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稀有鮈鲫 毒理学效应 组织损伤 生物富集
原文传递
放射性稀土混合粉尘对工作人员的毒理学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慧敏 贾珂君 +6 位作者 张翠兰 王春燕 齐雪松 涂序珉 王平 苏旭 孙全富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含放射性钍稀土混合粉尘对作业人员的毒理学效应。方法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彗星长度,根据彗星长度评价DNA损伤;采用Giemsa染色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 接尘和对照组人员外周血淋巴... 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含放射性钍稀土混合粉尘对作业人员的毒理学效应。方法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彗星长度,根据彗星长度评价DNA损伤;采用Giemsa染色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 接尘和对照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迁移长度平均值分别为(40.2±4.14)μm和(39.5±2.54)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P〉0.05)。微核率结果分别为(2.71±2.04)‰和(0.79±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10.9,P〈0.01);肺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两组分别为70.9%和64.9%,接尘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1,P〈0.05)。结论 含放射性稀土混合粉尘对职业工作者可产生一定的毒理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技术 微核率 辐射 毒理学效应
原文传递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彭仁祯 李周洲 徐燕意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5-651,共7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提示PM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PM2.5 成分 毒理学效应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短链氯化石蜡环境暴露及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玫 李瑞金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其污染现状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对SCCPs污染的研究集中在分析测定方法、环境分布、环境行为等方面,...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其污染现状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对SCCPs污染的研究集中在分析测定方法、环境分布、环境行为等方面,毒理学效应研究资料较少。笔者对我国SCCPs环境暴露和毒理学效应进行了综述,并对SCCPs毒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揭示我国SCCPs污染现状及毒理学研究进展,为环境管理、毒理学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氯化石蜡 环境暴露 环境毒理学效应
原文传递
环境激素双酚A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国先芬 王贻鑫 +1 位作者 耿存珍 杨永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2,99,共8页
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剂量小、潜伏期长、接触频繁等特点,是危害极大的一类环境污染物。文章综述了BPA对生物生殖系统、组织器官、免疫系统、生长发育的毒理学效应,重点阐述了复合污染体系BPA与其他物质的联合毒... 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剂量小、潜伏期长、接触频繁等特点,是危害极大的一类环境污染物。文章综述了BPA对生物生殖系统、组织器官、免疫系统、生长发育的毒理学效应,重点阐述了复合污染体系BPA与其他物质的联合毒效应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其影响内分泌系统、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通路、拮抗雄激素受体(AR)介导的通路以及影响组织内的酶等作用机制进行了扼要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寻找和探索有效的生物降解物种,找到高效、经济合理的消除路径去除环境介质中残留的BPA及其代谢产物,建立有效预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毒理学效应 毒作用机制
下载PDF
溴系阻燃剂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婧文 耿存珍 +1 位作者 张丽珠 杨永亮 《环境科技》 2012年第5期62-67,共6页
阐述了以多溴联苯醚为代表的溴系阻燃剂的优缺点,以及溴系阻燃剂的检测方法。其中重点介绍多溴二苯醚的检测方法、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效应。多溴二苯醚的检测方法介绍了气质联用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环境行为包括在大气、水环境、... 阐述了以多溴联苯醚为代表的溴系阻燃剂的优缺点,以及溴系阻燃剂的检测方法。其中重点介绍多溴二苯醚的检测方法、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效应。多溴二苯醚的检测方法介绍了气质联用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环境行为包括在大气、水环境、沉积物、水生生物及人体的环境行为;毒理学效应中主要介绍了多溴二苯醚对甲状腺、生殖发育和性激素的毒性。同时分析了溴系阻燃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说明了溴系阻燃剂淘汰的必要性以及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系阻燃剂 多溴二苯醚 环境行为 毒理学效应
下载PDF
三丁基锡对水生生物毒理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晓倩 许晓路 申秀英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综述了三丁基锡(TBT)对水生生物的毒理学效应,认为主要表现在干扰海产腹足类的内分泌而诱导性畸变现象的产生,抑制微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破坏水生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蛋白质的活性,对软体动物的DNA造成不... 综述了三丁基锡(TBT)对水生生物的毒理学效应,认为主要表现在干扰海产腹足类的内分泌而诱导性畸变现象的产生,抑制微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破坏水生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蛋白质的活性,对软体动物的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探讨了TBT的降解、伤害作用机制及研究前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水生生物 毒理学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