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膨胀变换的单相自然循环动态比例分析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向宾 徐嘉宁 +3 位作者 刘宇生 杨帅 冯明聪 吴樵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4-1072,共9页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动态系统比例分析理论,以单相自然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膨胀变换的新型动态比例分析方法,获得了固定长度比例下不同膨胀数所对应的相似数组,并利用RELAP5程序计算了简单矩形环路内对应工况时的自然循环特性,...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动态系统比例分析理论,以单相自然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膨胀变换的新型动态比例分析方法,获得了固定长度比例下不同膨胀数所对应的相似数组,并利用RELAP5程序计算了简单矩形环路内对应工况时的自然循环特性,分析了对应关键参数及相似准则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大部分工况下,整个动态过程中模型和原型系统的质量流量误差与冷热段温差误差均在较小范围内;当膨胀数由0.5到1.0增大的过程中,缩比工况的归一化质量流量与归一化温差变化趋势与原型工况逐渐接近,同时流量误差与温差误差均逐渐减小。基于单一膨胀数方法所得的自然循环相似准则数组中,热源数是决定性准则数,而理查森数和斯坦顿数均为非决定性准则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变换 动态比例分析 单相自然循环 比例偏差
下载PDF
基于模糊-比例积分偏差修正的多旋翼飞行器姿态测算系统 被引量:22
2
作者 廖懿华 张铁民 廖贻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9-27,共9页
以多旋翼飞行器为平台,结合遥感技术可实现对近地面农田信息进行遥感监测。飞行控制是多旋翼飞行器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实时收集传感器测量数据,解算飞行姿态,通过控制算法控制电机运转。因此,准确实时获取姿态信息是实现多旋翼飞行器的... 以多旋翼飞行器为平台,结合遥感技术可实现对近地面农田信息进行遥感监测。飞行控制是多旋翼飞行器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实时收集传感器测量数据,解算飞行姿态,通过控制算法控制电机运转。因此,准确实时获取姿态信息是实现多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基础,该文提出了基于模糊-比例积分(fuzzy-proportion integration,Fuzzy-PI)偏差修正的多旋翼飞行姿态测算系统。该系统由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电子罗盘和STM32F103微处理器组成。采用四元数坐标转换,将测算系统中各传感器测量的姿态偏差代入模糊-比例积分偏差修正解算方法得到多旋翼飞行器的姿态,通过串口显示测算结果,并在SGT320E型3轴多功能转台上对测算的姿态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姿态测算系统解算时间达450次/s,静态测量时横滚角和俯仰角平均误差为1.213°和1.072°,长时间静态测量并未产生漂移,为多旋翼飞行器准确控制姿态奠定基础。当转台以频率为0.1 Hz,幅度为30°的正弦波方式运动时,测算系统测量精度能达到1°。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文提出的多传感器姿态测算硬件系统中,模糊-比例积分偏差修正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能动态修正传感器间的偏差,满足快速准确跟踪运动姿态的要求。该成果为多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 传感器 算法 模糊-比例积分偏差修正 姿态测算 四元数 多旋翼飞行器
下载PDF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测距标准偏差综合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
3
作者 黄稣 《计测技术》 2007年第3期40-42,共3页
在确定的函数关系(数学模型)中,因变量(输出量)随自变量(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完全由数学逻辑所确定,自变量到因变量的传递系数(灵敏系数)也可由因变量的标准差和自变量的标准差之比所决定,而与自变量的来历(测量的或者给定的)没有关系[1]... 在确定的函数关系(数学模型)中,因变量(输出量)随自变量(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完全由数学逻辑所确定,自变量到因变量的传递系数(灵敏系数)也可由因变量的标准差和自变量的标准差之比所决定,而与自变量的来历(测量的或者给定的)没有关系[1]。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采用模拟自变量随机变化的方法,成功计算了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的测距固定偏差和比例偏差系数的测量不确定度,从而计算出测距标准差综合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同时解决了复杂的数学模型中多个输入量到输出量的灵敏系数和输出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 固定偏差 比例偏差系数 灵敏系数 测距标准偏差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一种划分聚类k值与中心初始化的改进方法
4
作者 苏丰睿 穆伟伟 +1 位作者 赵宣茗 裘智峰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5-93,共9页
划分聚类方法由于结构清晰、时间效率高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缺乏先验知识的实际工业过程中难以合理地进行簇数和中心初值选取,导致聚类处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利用误差平方和方法获得的肘部点不明显的问题,提出考虑比例主偏差的误差... 划分聚类方法由于结构清晰、时间效率高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缺乏先验知识的实际工业过程中难以合理地进行簇数和中心初值选取,导致聚类处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利用误差平方和方法获得的肘部点不明显的问题,提出考虑比例主偏差的误差平方和方法(PPD-SSE)。在误差平方和的基础上引入主偏差项以加强肘部点附近趋势,同时通过引入比例值避免趋势突变,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簇数选择。针对利用k-means++方法选取高维数据初始中心时过于随机的问题,提出轮盘重构的k-means++方法(RWR-kmeans++)。利用与已选中心的距离平方,并结合概率下限的方法来重构概率轮盘,提升相异数据被选中的概率,降低初值选取的随机性,提升聚类效果并使之更加稳定。在UEA&UCR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PPD-SSE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肘部偏折角及簇数预测的准确性,RWR-kmeans++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初值选取的相异性及聚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分聚类 比例偏差 轮盘重构 簇数选择 初值选取
下载PDF
复合材料编织-缠绕-拉挤系统建模及其控制策略
5
作者 杨金 李麒阳 +1 位作者 季霞 孙以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9-206,共8页
为解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型材、管件类生产过程中编织机多电动机负载不均,以及编织转速、缠绕转速和牵引速度难以协同工作等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均载控制方法,应用于编织机电动机组,建立编织-缠绕-拉挤一体化数学模型,采用... 为解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型材、管件类生产过程中编织机多电动机负载不均,以及编织转速、缠绕转速和牵引速度难以协同工作等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均载控制方法,应用于编织机电动机组,建立编织-缠绕-拉挤一体化数学模型,采用比例协同偏差耦合控制策略保证编织-缠绕-拉挤系统的协同工作精度,并对其进行Simulink仿真与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均载控制能使编织机电动机组在满足转速的前提下,输出转矩偏差控制在0.2 N·m以内;比例协同偏差耦合控制策略使互相独立的编织机、缠绕机和牵引装置在0.08 s内达到协同要求,提高了编织角的稳定性和复合材料制品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拉挤成型 环形编织机 动态均载控制 比例协同偏差耦合
下载PDF
胶带输送机智能化节能运行研究
6
作者 田振国 《机械管理开发》 2023年第9期39-40,45,共3页
为解决当前综采工作面多电机胶带输送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负载不均匀导致功率不平衡及电能浪费的问题,在对胶带输送机结构以及功率不平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机连接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控制策略,并对功率平衡控制策略的功率平衡控... 为解决当前综采工作面多电机胶带输送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负载不均匀导致功率不平衡及电能浪费的问题,在对胶带输送机结构以及功率不平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机连接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控制策略,并对功率平衡控制策略的功率平衡控制效果及节能效果进行仿真分析,表明均得到理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带输送机 功率平衡 变频调速 主从控制 转矩偏差比例耦合补偿转速
下载PDF
我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
7
作者 张明 李华楠 穆海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85-88,共4页
文章基于完全分解分析模型和比例偏差模型建立一个混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排放系数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比较稳定;(2)虽然在1996~2005年间,能源强度是驱动我国二氧化... 文章基于完全分解分析模型和比例偏差模型建立一个混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排放系数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比较稳定;(2)虽然在1996~2005年间,能源强度是驱动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它对减排的影响贡献度呈降低趋势;(3)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强度将持续增加;(4)经济活动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增长强度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解分析模型 比例偏差分析 二氧化碳排放
下载PDF
节能型TDL干燥箱
8
作者 程桦 《有色冶金节能》 1995年第1期20-20,共1页
宁波电热烘箱厂生产的TDL系列电热恒温干燥箱为节能型干燥箱。其功能为:(1)数字显示时间比例偏差调节仪表控温;(2)另设超温保护,超温时能切断加热电源,并发出声光报警;(3)装有减压门及进排气阀;(4)底部敷设轨道另配台车;(5)
关键词 节能型 电热恒温干燥箱 比例偏差 数字显示 超温保护 进排气阀 声光报警 调节仪表 减压门 加热电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