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9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
1
作者 孟毅苗 黄伟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士不遇 虚词造语 比兴 意象
下载PDF
《比兴美学》的学术贡献及其争议
2
作者 赵琼琼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张节末教授的著作《比兴美学》,立足天人之际的语境,沟通哲学史和诗学史,探寻比兴审美经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在长时段中描述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的曲折过程。此书彰显了作者注重哲学思辨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的功底,在中西比... 张节末教授的著作《比兴美学》,立足天人之际的语境,沟通哲学史和诗学史,探寻比兴审美经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在长时段中描述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的曲折过程。此书彰显了作者注重哲学思辨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的功底,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发明中国问题,是其审美与自然优先于艺术之中国美学史理念的典型体现。学术视野、方法论和具体观点别出手眼、独树一帜。其原创性论断引起学界关注,尤其在“断代史观”这一判断上引发众学者争鸣和反思。《比兴美学》的贡献及其争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美学经典问题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节末 比兴美学》 方法论 断代史观
下载PDF
李白比兴诗的创作范式、风格特点和生成逻辑
3
作者 傅冠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2-32,共11页
比兴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盛唐诗人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继承且发展了“诗骚”和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涵盖了各类比兴手法,以月鸟寄情、典故兴怀、神道喻世、闺情美刺政治,呈现出多样性、完... 比兴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盛唐诗人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继承且发展了“诗骚”和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涵盖了各类比兴手法,以月鸟寄情、典故兴怀、神道喻世、闺情美刺政治,呈现出多样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既有豪迈奔放、雄奇飘逸的呐喊,也有含蓄委婉、情感隐蔽的倾诉,由此形成了宏大的比兴象征系统,极大地拓展了比兴意象的领域,显示出浩瀚辽阔的新境界。李白比兴诗特点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李白所接受的儒、道、侠等文化思想;二是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三是李白自身的诗学追求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李白诗歌中的比兴技巧,使其在表达时既直接又含蓄,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比兴 意象 象征系统
下载PDF
福州瓠社词人“赋比兴”抒情方式探析
4
作者 杨祖望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来传达文本的双重内涵;亦有少数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通过营造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开放性,带来“见仁见智”的阐释空间和“可解不可解”的美感体验。瓠社词人凭借蕴蓄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和对抒情方式的精巧运用,足可成为晚清闽词史上不应遗漏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社 比兴 抒情方式 闽词 晚清词 福州
下载PDF
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60,共23页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传》之以兴说《诗》及王逸《楚辞章句》的以兴解《骚》都属于此一传统,这也是《毛传》及王逸“独标兴体”的真正原因。由于汉代经学家未以赋比兴的观念架构论述《诗》《骚》,因而应将汉人对《诗》《骚》之兴的论述从赋比兴的观念架构中分离出来重新诠释,并重建从以兴论诗到以赋比兴论诗的观念史。汉代经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亦应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六诗 六义 毛传 王逸 郑玄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比兴特征管窥
6
作者 黄丹麾 《书画世界》 2023年第9期27-29,共3页
中国古代对书法创作与品评,往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加以况喻。这种艺术化的方式,一是显得极为形象直观和妙趣横生,二是由于鞭辟入里而发人深思。这种批评范式再次诠释了华夏美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中国古代对书法创作与品评,往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加以况喻。这种艺术化的方式,一是显得极为形象直观和妙趣横生,二是由于鞭辟入里而发人深思。这种批评范式再次诠释了华夏美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象性与模糊性,亦愈加显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博大思想与深远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人物品藻 书肇于自然 迁想妙得 妙悟自然
下载PDF
六盘水民歌中的比兴艺术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汪龙舞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六盘水民歌中的比兴艺术丰富多彩,在整个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极为广泛。比兴或触景生情借物寓事;或用神奇的想象予以夸张对比;或巧妙安排比兴句子之间相互结构和意象构成展示铺陈;或根据歌中主题营造某种特有环境及... 六盘水民歌中的比兴艺术丰富多彩,在整个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极为广泛。比兴或触景生情借物寓事;或用神奇的想象予以夸张对比;或巧妙安排比兴句子之间相互结构和意象构成展示铺陈;或根据歌中主题营造某种特有环境及意境予以表现等。均能以简洁明快的语句、自然生动的形象、精巧多变的形式来描绘出各种亲切感人的画面,用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形成了其鲜明的比兴艺术特征,丰富了六盘水民歌的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意象 文化原型意象 比兴铺陈 实写比兴 浪漫比兴 反比比兴
下载PDF
汉代以来比兴艺术思维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怀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28-34,50,共8页
赋、比、兴经过汉以前三个发展阶段 ,至汉代终于从感性的巫术、宗教仪式中分化、独立出来 ,开始了其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 ,但汉人从修辞手法或诗歌表现手法着眼 ,混同比、兴 ,其所谓兴 ,实即是比 ;唐人合比、兴为一词 ,重视的是... 赋、比、兴经过汉以前三个发展阶段 ,至汉代终于从感性的巫术、宗教仪式中分化、独立出来 ,开始了其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 ,但汉人从修辞手法或诗歌表现手法着眼 ,混同比、兴 ,其所谓兴 ,实即是比 ;唐人合比、兴为一词 ,重视的是诗歌讽谕性的内容。因而 ,他们对比兴思维的艺术审美特征 ,都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明、清以降 ,比兴艺术思维的自觉和深化呈现为三个明显的演进阶段 ,即陈沆、张惠言等人以比为重心、重情意与形象相融的比兴观 ,周济、谭献和陈廷焯等比兴兼重的比兴观 ,及况周颐为代表的以兴为重心的比兴观。从中可以看出 ,越到后来 ,比兴艺术思维的艺术美学特征越得到了完美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兴、比混同 比兴体诗 常州派 比兴艺术思维
下载PDF
比兴和噪音:论迟子建《喝汤的声音》
9
作者 余夏云 刘禺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迟子建的写史冲动未曾或已。从《白雪乌鸦》到《伪满洲国》,再至晚近《喝汤的声音》,她试验中、长、短诸种小说的包容性,发展题材和体裁的对话关系,别有可观。在前辈作家茅盾看来,历史的波澜壮阔唯有借着长篇小说的遂行,方能示现其复杂... 迟子建的写史冲动未曾或已。从《白雪乌鸦》到《伪满洲国》,再至晚近《喝汤的声音》,她试验中、长、短诸种小说的包容性,发展题材和体裁的对话关系,别有可观。在前辈作家茅盾看来,历史的波澜壮阔唯有借着长篇小说的遂行,方能示现其复杂性之一二。但迟子建正题反作,以《喝汤的声音》试验短篇小说的历史容受力,既叩问虚构的能量和形态,也触及现实的体量与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伪满洲国》 《白雪乌鸦》 对话关系 示现 比兴 茅盾 包容性
下载PDF
“易象通于比兴”:章学诚比兴诠释的学术史意义
10
作者 厉运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章学诚的比兴诠释植根于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针对比兴之公共性及其象喻传统的失落而发。“易象通于比兴”命题的标举,正在于揭示比兴在官师合一、文道合一的时代作为公共符号的深层文化原型,以及作为兴情传统与象喻传统的历史根源。... 章学诚的比兴诠释植根于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针对比兴之公共性及其象喻传统的失落而发。“易象通于比兴”命题的标举,正在于揭示比兴在官师合一、文道合一的时代作为公共符号的深层文化原型,以及作为兴情传统与象喻传统的历史根源。章氏一方面积极肯定比兴的兴情传统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又力图重振比兴即象取义、联类比推的象喻传统,其目的并非求证比兴作为文学特质的审美自律属性,而在于重建比兴的公共符号性质,回归文道合一的理想之境。此一主张,内在地寄寓着学问之道指向当前治道人心、关怀社会、介入现实的精神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比兴 章学诚 兴情传统 象喻传统
下载PDF
刘勰对《诗经》赋比兴的认识
11
作者 葛光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念的外延,因此他对《诗经》之赋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刘勰所说“兴”实为“比”,他认为《诗经》之比就是明喻和暗喻,是符合《诗经》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经》 比兴
下载PDF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
12
作者 黄敏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69-72,共4页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黄敏清代词论家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的这段话... 论“词则比兴多于赋”黄敏清代词论家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喻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他的这段话,就词体的艺术特性,道出了词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手法 咏物词 表现手法 比兴寄托 比兴 《介存斋论词杂著》 张惠言 周邦彦 《孔雀东南飞》
下载PDF
延承接续与中西格义:论赋比兴和王国维词学
13
作者 侯梦媛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格义”原出自魏晋时期的佛经释译,即“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词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格)经文正义”,中学与西学之间也存在着“双向格义”,王国维词学便包孕了“文学大同”与“中西格义”的冲突与涵容。《人间... “格义”原出自魏晋时期的佛经释译,即“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词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格)经文正义”,中学与西学之间也存在着“双向格义”,王国维词学便包孕了“文学大同”与“中西格义”的冲突与涵容。《人间词话》部分术语、条目、内容的调整和删改实为王国维试图以“普遍主义”落点统合中学与西学而在两方互格过程中出现的龃龉或张力的表征。当“赋比兴”这一中国古典诗学传统进入王国维的词学体系时,必然受到新的评价标尺的影响,同时在融会“西学义谛”的意涵阐发、思想编织下带有了个体和时代的特色,不复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比兴 王国维 词学 格义 佛经 普遍主义 西学
下载PDF
“风雅比兴”: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精神
14
作者 陈伯海 《艺术广角》 2023年第1期4-8,共5页
中国诗学的核心精神可用“风雅比兴”来概括。这种精神传统由《诗经》奠定,由杜甫、白居易夯实。本文就“风雅”“比兴”基本内涵分别作了简要探讨。“风雅”标示着诗性生命的内核,“比兴”则作为显示这一内核的常见形态与手段,它从属... 中国诗学的核心精神可用“风雅比兴”来概括。这种精神传统由《诗经》奠定,由杜甫、白居易夯实。本文就“风雅”“比兴”基本内涵分别作了简要探讨。“风雅”标示着诗性生命的内核,“比兴”则作为显示这一内核的常见形态与手段,它从属于诗的内在精神,而亦进入诗的性能的有机构成。与此同时,本文考察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之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核心精神 风雅比兴
下载PDF
《载酒园诗话》中的比兴诗学
15
作者 张琬力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8期39-41,共3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兴”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历史流动性特征的审美范畴。从先秦起,有对“比兴”从经学立场的诠释与文学立场阐发的两条脉络。清初,面对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强调运用“比兴”... 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兴”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历史流动性特征的审美范畴。从先秦起,有对“比兴”从经学立场的诠释与文学立场阐发的两条脉络。清初,面对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强调运用“比兴”来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的关系。本文试从“比兴”的内涵以及探索贺裳《载酒园诗话》中比兴诗学观念的内涵及其所有的特质,并分析此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载酒园诗话》 李商隐
下载PDF
《诗比兴笺》诗学思想与嘉、道之际学术思潮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怀东 马玉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0-96,共7页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具有诗论性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作者魏源是清末今文经学的健将,其《诗比兴笺》虽是一部诗学著作,却体现了魏源今文经学的基本思想和学术方法。《诗比兴笺》追求"复古"与"微言大义"...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具有诗论性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作者魏源是清末今文经学的健将,其《诗比兴笺》虽是一部诗学著作,却体现了魏源今文经学的基本思想和学术方法。《诗比兴笺》追求"复古"与"微言大义"的思想立场,重视讽谕功能的"比兴"观念和随意取舍诗歌文本的文献观念,都是今文经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今天研究魏源《诗比兴笺》的诗学思想和学术方法,应该注意"致用"与"求是"的差异,注意其社会政治动机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从而才可能做出历史主义的科学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比兴笺》 比兴 解诗 今文经学 动机
下载PDF
先秦至六朝比兴说述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晓民 《河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66-69,共4页
比兴是从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唐前对比兴的讨论分两条线索、两个阶段。一条线索是经学家对比兴原义的诠释,属浅层研究,为比兴说的建立提供了启示;另一条线索是文学家、文论家抛开比兴原义而对其文论意义的阐发,是其... 比兴是从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唐前对比兴的讨论分两条线索、两个阶段。一条线索是经学家对比兴原义的诠释,属浅层研究,为比兴说的建立提供了启示;另一条线索是文学家、文论家抛开比兴原义而对其文论意义的阐发,是其真正意义之所在。两个阶段为:两汉比兴原义诠释阶段,魏晋南北朝原诠释向文论阐发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比兴 述论 比兴
下载PDF
“比兴”与文体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比兴"作为修辞方法,即发端、譬喻与起情。主情文体的诗多有跨界应用而叙事,如"比兴"用诗、"比兴"释诗、"比兴"作诗。修辞方法的"比兴"对骚体、七体、连珠体、谐体、隐体等文体的生... "比兴"作为修辞方法,即发端、譬喻与起情。主情文体的诗多有跨界应用而叙事,如"比兴"用诗、"比兴"释诗、"比兴"作诗。修辞方法的"比兴"对骚体、七体、连珠体、谐体、隐体等文体的生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汉魏六朝五言诗又有以"比兴+"模式而构成者,如景物作比起兴、说理作比起兴、人事作比起兴、乐府"艳"曲等。"言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以及"兴寄"说的提出,令"比兴"在文体风格上又展示了风采。"比兴"与文体学的关系,表明修辞或为文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古代文论多有以修辞讨论文体学者,也显示了从经学或子学、史学以及从文学批评讨论文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修辞 文体 比兴+ 风格
下载PDF
生命体验与比兴——刘勰“比兴”观新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宝亮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1-74,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勰的“比兴”观的基本内涵的理解颇多歧异 ,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法 ,而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体。两种观点各执一端 ,但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即都是站在诗人创作的外部来看“比兴” ,因而都有偏颇。本文认为 ,只...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勰的“比兴”观的基本内涵的理解颇多歧异 ,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法 ,而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体。两种观点各执一端 ,但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即都是站在诗人创作的外部来看“比兴” ,因而都有偏颇。本文认为 ,只有从诗人创作的内部即从诗人创作活动的生命体验的角度来看比兴 ,才能真正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在《文心雕龙·比兴》篇里 ,刘勰正是从诗人创作的过程中来论述比兴的。这个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就是“触物圆览———讽兼比兴———拟容取心”。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独特的生命体验 ,然后才能讽兼比兴 ,最终达到拟容取心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体验 比兴 刘勰 诗体 诗法 思维方式 《文心雕龙·比兴 《郑笺》 《孔疏》
下载PDF
比兴与写人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道伦 《阴山学刊》 1988年第3期5-11,共7页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历来就是把比兴作为诗歌的正宗表现手法来对待的。从《诗经》开始,一直到近代的诗歌,都继承了比兴手法。朱自清先生认为,《诗》中的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这当然是对的。不过,若从美学的角度看,...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历来就是把比兴作为诗歌的正宗表现手法来对待的。从《诗经》开始,一直到近代的诗歌,都继承了比兴手法。朱自清先生认为,《诗》中的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这当然是对的。不过,若从美学的角度看,比兴除了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 比兴手法 朱自清先生 中国文学史 指事类情 鲁智深 人物形象 金圣叹 施耐庵 比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