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
被引量:
26
1
作者
李思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关键词
比拟助词
“似”
全式
现代汉语
简式
谓语
核心词
“是”
定语
“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比拟助词“也似”及其来源问题
被引量:
3
2
作者
翟燕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
"也似"形成于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的山东方言中,由"也似"构成的比拟结构逐渐丧失了能产性,开始走向衰落。此时"也似"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通过增加次要语素"的"变成"也似的";一是受...
"也似"形成于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的山东方言中,由"也似"构成的比拟结构逐渐丧失了能产性,开始走向衰落。此时"也似"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通过增加次要语素"的"变成"也似的";一是受语音变化的影响出现了"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诸形式。文章认为"也似"是汉语土生土长的语法形式,外族语言的影响只能起推波助澜的而非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比拟助词
“也似”
来源
原文传递
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的来源
3
作者
梁银峰
《语言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文章认为,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均来源于谓词性指示词"许".具体来说,当谓词性指示词"许"用在另一个状态形容词之后时,由于这个复合形式的意义主要由前面的状态形容词承担,它的意义...
文章认为,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均来源于谓词性指示词"许".具体来说,当谓词性指示词"许"用在另一个状态形容词之后时,由于这个复合形式的意义主要由前面的状态形容词承担,它的意义便逐渐弱化,最终虚化为一个后附成分.比拟助词"许"与词尾"许"的形成动因基本相同,当谓词性指示词"许"和像义动词"如"搭配使用时,可以出现在"如……许"这样的句式里,后来句末"许"的指示性逐渐减弱,最终虚化为比拟助词.中古汉语的"馨"以及上古汉语的"然""焉""者"也经历了与中古汉语"许"类似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比拟助词
词尾
许
原文传递
从陕北方言看近代汉语助词“也似”的来源
被引量:
7
4
作者
黑维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近代汉语比拟助词“也似”、“似”的来源 ,有人说是受外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实际上对极有近代汉语特色的陕北方言比拟助词及古代文献的分析、比较 ,就可看出它们是汉语土生土长的成分 。
关键词
近代汉语
陕北方言
比拟助词
来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
被引量:
3
5
作者
叶建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有全式和简式,即“像义动词+X(喻体)+比拟助词”,“像义动词+X”和“X+比拟助词”。在汉语由明至清的发展过程中,《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有旧的比拟式的沿用与消亡,又有新的...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有全式和简式,即“像义动词+X(喻体)+比拟助词”,“像义动词+X”和“X+比拟助词”。在汉语由明至清的发展过程中,《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有旧的比拟式的沿用与消亡,又有新的比拟式的萌芽与发展,从而形成新的比拟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比拟
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刊杂剧的比拟句式
6
作者
丁勇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元刊杂剧的比拟式有三种表现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第一种是全式,后两种为简式。元代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来"、"也似",比拟简式较多充当状语和定语,这些...
元刊杂剧的比拟式有三种表现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第一种是全式,后两种为简式。元代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来"、"也似",比拟简式较多充当状语和定语,这些在元刊杂剧中都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拟
句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元刊杂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田敬丽
唐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丰富,既有全式,又有简式。其比较标记各有特点,各形式使用频率的不同,反映了《三遂平妖传》所处时代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三遂平妖传》
比拟
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
8
作者
范培培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9-105,共7页
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平比句的考察,发现它和同时期的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有很大不同。进一步发现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我...
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平比句的考察,发现它和同时期的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有很大不同。进一步发现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似/也似”的产生是受阿尔泰语语法影响所致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官话
平比句
“似”类
比拟助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
被引量:
65
9
作者
江蓝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9-179,208,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
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述两种比拟式的形式融为一体,两种语法功能也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拟助词
语言渗透
语法功能
《祖堂集》
元刊杂剧三十种
“似”
《五灯会元》
现代汉语
《刘知远诸宫调》
结构
助词
原文传递
从语序类型的角度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
被引量:
12
10
作者
杨永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1-303,383,共13页
本文借鉴语序类型学成果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认为"X+相似/似/也似"及相关动源后置词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汉语自身发展和结构制约,也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对汉语造成影响的语言不限于蒙古语,既包括不...
本文借鉴语序类型学成果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认为"X+相似/似/也似"及相关动源后置词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汉语自身发展和结构制约,也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对汉语造成影响的语言不限于蒙古语,既包括不同OV语言连续不断的直接影响,也包括佛经翻译中的间接影响,但后置词"似/也似"能够在元代以后繁荣起来,与蒙古语的影响和强化密不可分。对"影响"要有全面的理解,借用是影响,母语干扰也是影响,某一用法的强化、新功能的增加、用自源的要素表示新的范畴等,都可以通过语言接触而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拟助词
后置词
语序类型
语言接触
也似
原文传递
题名
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
被引量:
26
1
作者
李思明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关键词
比拟助词
“似”
全式
现代汉语
简式
谓语
核心词
“是”
定语
“相”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比拟助词“也似”及其来源问题
被引量:
3
2
作者
翟燕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
文摘
"也似"形成于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的山东方言中,由"也似"构成的比拟结构逐渐丧失了能产性,开始走向衰落。此时"也似"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通过增加次要语素"的"变成"也似的";一是受语音变化的影响出现了"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诸形式。文章认为"也似"是汉语土生土长的语法形式,外族语言的影响只能起推波助澜的而非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比拟助词
“也似”
来源
分类号
H171 [语言文字—汉语]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的来源
3
作者
梁银峰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语言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文摘
文章认为,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均来源于谓词性指示词"许".具体来说,当谓词性指示词"许"用在另一个状态形容词之后时,由于这个复合形式的意义主要由前面的状态形容词承担,它的意义便逐渐弱化,最终虚化为一个后附成分.比拟助词"许"与词尾"许"的形成动因基本相同,当谓词性指示词"许"和像义动词"如"搭配使用时,可以出现在"如……许"这样的句式里,后来句末"许"的指示性逐渐减弱,最终虚化为比拟助词.中古汉语的"馨"以及上古汉语的"然""焉""者"也经历了与中古汉语"许"类似的演变.
关键词
中古汉语
比拟助词
词尾
许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从陕北方言看近代汉语助词“也似”的来源
被引量:
7
4
作者
黑维强
机构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文摘
近代汉语比拟助词“也似”、“似”的来源 ,有人说是受外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实际上对极有近代汉语特色的陕北方言比拟助词及古代文献的分析、比较 ,就可看出它们是汉语土生土长的成分 。
关键词
近代汉语
陕北方言
比拟助词
来源
Keywords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f the north of Shaanxi
archaic literature
assimilate auxiliary word
source
分类号
H172.2 [语言文字—汉语]
H13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
被引量:
3
5
作者
叶建军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金瓶梅词话>与<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2003JQW55)
文摘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有全式和简式,即“像义动词+X(喻体)+比拟助词”,“像义动词+X”和“X+比拟助词”。在汉语由明至清的发展过程中,《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有旧的比拟式的沿用与消亡,又有新的比拟式的萌芽与发展,从而形成新的比拟式系统。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比拟
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Keywords
Marriage Awakening the World
metaphysical forms
likening verbs
likening auxiliaries
分类号
H051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刊杂剧的比拟句式
6
作者
丁勇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文摘
元刊杂剧的比拟式有三种表现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第一种是全式,后两种为简式。元代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来"、"也似",比拟简式较多充当状语和定语,这些在元刊杂剧中都有所反映。
关键词
比拟
句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元刊杂剧
Keywords
the analogy forms
likening verbs
likening auxiliaries
Yuankan Zaju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田敬丽
唐韵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文摘
《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丰富,既有全式,又有简式。其比较标记各有特点,各形式使用频率的不同,反映了《三遂平妖传》所处时代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三遂平妖传》
比拟
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
Keywords
Sansui Pingyao Zhuan
the analogy forms
likening verbs
likening auxiliaries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
8
作者
范培培
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9-105,共7页
基金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WY1809)。
文摘
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平比句的考察,发现它和同时期的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有很大不同。进一步发现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似/也似”的产生是受阿尔泰语语法影响所致这一观点。
关键词
琉球官话
平比句
“似”类
比拟助词
Keywords
Ryukyu Mandarin
Equal Comparison Sentences
analogous auxiliary“si(似)”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
被引量:
65
9
作者
江蓝生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9-179,208,共12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述两种比拟式的形式融为一体,两种语法功能也兼而有之。
关键词
比拟助词
语言渗透
语法功能
《祖堂集》
元刊杂剧三十种
“似”
《五灯会元》
现代汉语
《刘知远诸宫调》
结构
助词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语序类型的角度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
被引量:
12
10
作者
杨永龙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1-303,383,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11&ZD1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汉语虚词系统研究"(11CYY041)资助
文摘
本文借鉴语序类型学成果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认为"X+相似/似/也似"及相关动源后置词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汉语自身发展和结构制约,也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对汉语造成影响的语言不限于蒙古语,既包括不同OV语言连续不断的直接影响,也包括佛经翻译中的间接影响,但后置词"似/也似"能够在元代以后繁荣起来,与蒙古语的影响和强化密不可分。对"影响"要有全面的理解,借用是影响,母语干扰也是影响,某一用法的强化、新功能的增加、用自源的要素表示新的范畴等,都可以通过语言接触而引发。
关键词
比拟助词
后置词
语序类型
语言接触
也似
Keywords
simile-marking
postposition
language contact
word order typology
yesi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
李思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2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比拟助词“也似”及其来源问题
翟燕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3
原文传递
3
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的来源
梁银峰
《语言研究集刊》
2021
0
原文传递
4
从陕北方言看近代汉语助词“也似”的来源
黑维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
叶建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元刊杂剧的比拟句式
丁勇
《孝感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三遂平妖传》里的比拟式
田敬丽
唐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
范培培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
江蓝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65
原文传递
10
从语序类型的角度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
杨永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