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氏兄弟与比昂松《父》的翻译因缘——从《域外小说集》“新译预告”说起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晓红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7,共7页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典范之作《域外小说集》收录了英、俄、美、法、芬兰等国的作品,其"略例"写道"又以近世文潮,北欧最盛,故采译自有偏至",但从选入及翻译预告的篇目而言,北欧只有芬兰哀禾的《先驱》一篇...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典范之作《域外小说集》收录了英、俄、美、法、芬兰等国的作品,其"略例"写道"又以近世文潮,北欧最盛,故采译自有偏至",但从选入及翻译预告的篇目而言,北欧只有芬兰哀禾的《先驱》一篇,另一位挪威毕伦存(比昂松Bj?rnstjerne Bj?rnson,1832-1910)的《父》《人生斗争》①仅两次出现在"新译预告"中,可见《域外小说集》并未明显地体现出对北欧的"偏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昂松 《父》 周氏兄弟 《域外小说集》
下载PDF
比昂松:挪威文学的旗帜
2
作者 赵江云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8-14,共7页
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昂松是挪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手和歌者、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他以文学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戏剧和小说使挪威戏剧实现"民族化",同时在小说中描写了真实的挪威乡村风土人... 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昂松是挪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手和歌者、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他以文学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戏剧和小说使挪威戏剧实现"民族化",同时在小说中描写了真实的挪威乡村风土人情,塑造了生动的农民形象。在小说和戏剧中,广泛触及现代挪威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代表作《挑战的手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推动现代西方女性解放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昂松 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文学 道德平等
下载PDF
温塞特和比昂松——小型张手记之六
3
作者 林霏开 《上海集邮》 2004年第2期25-25,共1页
1985年版米敏尔BLOCK(小型张、小版张)目录上,挪威历来发行的小型张总共只有4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1982年纪念两位挪威作家的小型张,含2个双连邮票,上为女作家温塞特,下为男作家比昂松。邮票原为1套2牧,而同时印制的小型张,据... 1985年版米敏尔BLOCK(小型张、小版张)目录上,挪威历来发行的小型张总共只有4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1982年纪念两位挪威作家的小型张,含2个双连邮票,上为女作家温塞特,下为男作家比昂松。邮票原为1套2牧,而同时印制的小型张,据《斯科特标准邮票目录》介绍,是特供给挪威集邮协会会员的;米歇尔BLOCK目录标价为100马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张 邮票 挪威 《作家温塞特和比昂松 图案设计 人物题材
下载PDF
挪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昂松
4
作者 刘汉邦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7年第11期11-13,共3页
  [作家档案]  比昂松(1832~1910),挪威作家,社会活动家.1832年12月8日生于挪威北部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
关键词 比昂松 善恶观念 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
下载PDF
不容忽视的“珍珠”——管弦乐作品《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
5
作者 李燕 《音乐时空》 2015年第24期67-67,共1页
管弦乐作品《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是著名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受邀为挪威作家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的戏剧《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创作的音乐,于1872年5月17日"宪法节"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首演。不久后,格里格为戏剧创作的三... 管弦乐作品《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是著名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受邀为挪威作家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的戏剧《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创作的音乐,于1872年5月17日"宪法节"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首演。不久后,格里格为戏剧创作的三首管弦乐曲和两首声乐曲的钢琴谱便被出版为Op.22。1892年,经过格里格本人的修改,将其中的弦乐部分作为Op.56出版。本文对《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的三个乐章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跟创作分析,试图从中挖掘出格里格在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所创作出的戏剧音乐张力,也希望借由此论文将这颗容易被忽视的作品的剪影呈现给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格 管弦乐 十字军战士西古尔德 比昂松
下载PDF
茅盾对《新结婚的一对》的翻译与接受
6
作者 徐晓红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第1期252-258,共7页
茅盾较早开始关注挪威剧作家比昂松,在《小说月报》革新号上译载了比昂松的二幕剧《新结婚的一对》,受到了李石岑的赞赏,也促发了国人思考比昂松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当下的意义。茅盾的短篇小说《创造》在人物性格设置、开放性结局等方面... 茅盾较早开始关注挪威剧作家比昂松,在《小说月报》革新号上译载了比昂松的二幕剧《新结婚的一对》,受到了李石岑的赞赏,也促发了国人思考比昂松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当下的意义。茅盾的短篇小说《创造》在人物性格设置、开放性结局等方面与《新结婚的一对》有很多相通之处,两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均体现出了一种“主人意识”。茅盾对《新结婚的一对》以及后来对挪威现代作家包以尔的译介,更多地受个人审美趣味的牵引,侧重于作品的艺术性,并不完全是对《域外小说集》及《新青年》开创的“弱小民族”文学翻译模式的承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比昂松 《新结婚的一对》 翻译与接受 《创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