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为中心
1
作者 李伟昉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共5页
著名学者曹顺庆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比较文学中国... 著名学者曹顺庆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首次对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理论特征及其基本方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对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温此文的贡献,对于我们当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传播,无疑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顺庆 学派倡导者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理论贡献
下载PDF
文本决定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的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24,共8页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双向阐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项难于操作甚至无法操作的学术难题;其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应该是由多元发展的地方学术研究组合而成的汇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文本才是采取何种理论批评方法的决定因素。只有重视和凸显中国文学在中外文学对话中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想活力,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术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阐发研究 双向阐发 文本决定论 中外文学对话
下载PDF
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渊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顺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7-63,共7页
比较文学古已有之。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互补和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渊源。南北文学的交流具有突出特点。南北文学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和有意识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南北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南方文学 元好问 民族冲突 民族文学 鲜卑族
下载PDF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平 程培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研究法"(以"交叉综合研究"为核心,以"本末循环研究"为补充和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要求(理论内涵与方法运用)。学界对孙景尧的论点多有引证,但是对其方法论系统思想尚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继西方模式以后的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景尧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法 可比性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新世界主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莹莹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3-55,59,共4页
比较文学一直都贯穿了很强烈的世界主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在慢慢转向新的世界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主张,这种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是非论争,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正体现出... 比较文学一直都贯穿了很强烈的世界主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在慢慢转向新的世界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主张,这种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是非论争,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正体现出中国学者对于新世界主义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进入世界比较文学话语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世界主义 新世界主义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升创新之中的建构
6
作者 杜萍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5-37,共3页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即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开创与奠基阶段、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以及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即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开创与奠基阶段、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以及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理论特色。中西比较诗学、跨文明比较文学及变异学都是中国学派的重要理论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中西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下载PDF
汉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渊源
7
作者 曹顺庆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2-65,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南北文学 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民族融合 南方文学 汉文化 元好问 兄弟民族 《敕勒歌》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观照下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发展与创新
8
作者 海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9期17-20,共4页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体现了文学的发展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学派从真正意义上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文学”的学科宗旨,尊重“同与异”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创造性地将异质性与变异性纳入了...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体现了文学的发展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学派从真正意义上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文学”的学科宗旨,尊重“同与异”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创造性地将异质性与变异性纳入了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研究范围。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努力,是在接续西方学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将学科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提出了能彰显中国学派话语特色的学说,丰富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世界文学 异质性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异质性”对“可比性”的遮蔽
9
《新华文摘》 2024年第7期165-166,共2页
姜哲在《江海学刊》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发声令人瞩目,但也需冷静反思。其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以“异质性”代替“可比性”,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变异... 姜哲在《江海学刊》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发声令人瞩目,但也需冷静反思。其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以“异质性”代替“可比性”,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变异学”痴迷的“异同游戏”是对比较文学“可比性”问题的遮蔽。在重访“法、美之争”并勾稽二者之深细牵连的基础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应该被理解为“可汇通性”,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可比较性”,而且,以“可汇通性”为其内涵的“可比性”,不是一个“实体性”概念,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变异学 可比性 汇通 比较 异质性 实体性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 被引量:15
10
作者 曹顺庆 王蕾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美国学者李达三首先提出学术构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复苏的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积极参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本文将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美国学者李达三首先提出学术构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复苏的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积极参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本文将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十年来针对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各种观点,围绕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出现的各种论争,以及三十年中的学科理论建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最初所关心的中国内部学科建设问题,发展到了关注如何以其特色加入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去,并进一步推进全球性普世理论的建设阶段。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基础的比较文学学科新理论,必将弥补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不足,推动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阐发法 跨文明研究 变异学
原文传递
从韦勒克、艾金伯勒到伯恩海默至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轨迹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卫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5,共5页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艾金伯勒 伯恩海默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下载PDF
从“易一名而含三义”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8-133,共6页
"易一名而含三义"阐释了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影响了我国比较文学者对比较实践和学科理论的思考。首先,"易简"体现在可比性"由一到多"的生发与"由多到一"的回归。其次,"变易"体现在研... "易一名而含三义"阐释了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影响了我国比较文学者对比较实践和学科理论的思考。首先,"易简"体现在可比性"由一到多"的生发与"由多到一"的回归。其次,"变易"体现在研究实践从"外国文学走进来"到"中国文学走出去"和从海外汉学到"新西学"两个研究的转向上;"变易"还体现在不照搬西方而以"涟漪式"模式构建学科体系。最后,"不易"体现在中国比较文学者对"跨越性"的坚持中。"易一名而含三义"揭示了我国比较文学者的运思习惯,让我们在理性地认知自己的思维习惯后有可能做出新的突破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一名而含三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实践 学科理论
原文传递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尝试——读叶维廉《比较诗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殷同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比较文学是门学科,还是个梦呓?大洋彼岸的比较文学“危机四伏”,神州大地的比较文学却方兴未艾。其实,对比较文学的本质、目的、对象、范围、方法,历来存在着争论,可以说,比较文学迄今还是个没有明确界定的学科。尽管“危机”声甚嚣尘上。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叶维廉 诗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危机 中国古典诗歌 思维方式 文化模式 中国文学 方法论
原文传递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14
作者 高仁薇 《大观(论坛)》 2018年第3期11-12,共2页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前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特征 学科定位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气派——《姚君伟文学选论》读后感言
15
作者 王成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
《姚君伟文学选论》走出了一条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确而且值得推崇的治学之路;彰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文本"并重的本体意识;展示了作者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与高度。这是一本学术性高、典范性强且必将为构建... 《姚君伟文学选论》走出了一条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确而且值得推崇的治学之路;彰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文本"并重的本体意识;展示了作者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与高度。这是一本学术性高、典范性强且必将为构建中国学术气派而作出贡献的个人学术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君伟文学选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问题与文本 本体意识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克教授访谈录
16
作者 张叉 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克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经...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经历,讨论了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评价了比较文学及其标志性理论框架"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建立问题,思考了"美国梦"和"中国梦"的理念,就如何提高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数字人文学 文学经典 比较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下载PDF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中国学派
17
作者 李瑞春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8年第1期310-318,共9页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已成为学界共识,在其建立过程中曹顺庆先生的变异学研究可谓居功至伟。变异学研究基于跨文明背景下的文化异质性特征,探讨了文学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规律,避免了比较文学理论构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已成为学界共识,在其建立过程中曹顺庆先生的变异学研究可谓居功至伟。变异学研究基于跨文明背景下的文化异质性特征,探讨了文学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规律,避免了比较文学理论构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从而使比较文学理论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鲜明体现。而曹顺庆先生的英文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出版,则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又一力著,这部专著的问世既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界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方面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顺庆 比较文学 变异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原文传递
Chinese School:30 Years of Development,1978~2008
18
作者 CAO Shunqing,WANG Lei Sichuan University 《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由美国学者李达三首先提出学术构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复苏的大陆比较文学研究中,该学派积极参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本文将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并在...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由美国学者李达三首先提出学术构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复苏的大陆比较文学研究中,该学派积极参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本文将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十年来针对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各种观点,围绕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出现的各种论争,以及三十年中的学科理论建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最初所关心的中国内部学科建设问题,发展到了关注如何以其特色加入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去,并进一步推进全球性普世理论的建设。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基础的比较文学学科新理论,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不足,有助于推动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学科理论建设 三十年 比较文学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 三个阶段 发展脉络 积极参与 学科建设 建设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