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视阈下东北汉族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摭论
1
作者 范庆超 景志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79-883,共5页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视阈 1931—1945年 东北汉族作家文学 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下载PDF
《围城》接受的四个视阈——1979—2011年的《围城》接受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思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1979—2011年的《围城》接受在现实主义视阈、新批评视阈、存在主义视阈、比较文学视阈等四个视阈中显示出《围城》接受的学术进展。其中,现实主义视阈虽最先沿用却因接受者先验地以现实主义框架去套验现代主义的文本,从而使接受视阈与... 1979—2011年的《围城》接受在现实主义视阈、新批评视阈、存在主义视阈、比较文学视阈等四个视阈中显示出《围城》接受的学术进展。其中,现实主义视阈虽最先沿用却因接受者先验地以现实主义框架去套验现代主义的文本,从而使接受视阈与文本旨向发生了错位;新批评视阈一度因文本中心主义等形式主义方法,契合了转型时代的接受诉求;存在主义视阈因《围城》的存在主义质素为接受者寻求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同步文本提供了理想的标本;比较文学视阈是探析《围城》世界性因素的重要视阈,接受者以平行研究为重点,将重心放在展示钱钟书与《围城》同世界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的精神联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现实主义视阈 新批评视阈 存在主义视阈 比较文学视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