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游神猴的东西方诠释——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
1
作者 邱文龙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8-12,共5页
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神猴原型及其在东西方的比较进行的个案研究。全文阐述了这一形象如何从民间文学走向文人创作 ,继而走向世界 。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比较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 《西游记》 神话 原型 接受理论 比较诠释 神猴形象
下载PDF
关于演奏诠释的思考——以卡萨多大提琴独奏组曲第一乐章为例
2
作者 王盼 《当代音乐》 2018年第8期30-33,共4页
西班牙当代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多的大提琴独奏组曲,是一部音乐与技术并重的经典艺术作品,很多欧美大提琴演奏家将其作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本文将通过亚诺斯·斯塔克(Janos Starker1924—2013匈牙利)(1)、玛利亚·克利格尔(Maria ... 西班牙当代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多的大提琴独奏组曲,是一部音乐与技术并重的经典艺术作品,很多欧美大提琴演奏家将其作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本文将通过亚诺斯·斯塔克(Janos Starker1924—2013匈牙利)(1)、玛利亚·克利格尔(Maria Kliegel 1952—德国)(2)、爱丽莎·韦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 1982—美国)(3)三位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当代著名大提琴家的演奏诠释比较,结合三人人生经历思考,从中探讨同一部作品在演奏二度创作中多解性背后引发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萨多 独奏组曲 演奏诠释比较 技术细节比较 演奏诠释思考
下载PDF
文本,经典与诠释——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洪汉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5,共17页
从诠释学关于"文本"、"经典"和"诠释"这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发,阐明文本并非语言学上所谓传达作者意义的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不断要诠释和解读的未完成品或中间产品,经典并非属于过去时代的意义固定的卓... 从诠释学关于"文本"、"经典"和"诠释"这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发,阐明文本并非语言学上所谓传达作者意义的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不断要诠释和解读的未完成品或中间产品,经典并非属于过去时代的意义固定的卓越作品,而是其意义需要未来不断阐明的历史性和规范性统一的构成物,而诠释也不是一般科学所谓知识论的客观或中立解释,而是主体不断与文本周旋的经验和实践的参与。当西方经典诠释在近代重Klassische在当代的意义生成时,中国经典诠释却仍着重Kanon原有固定化的经义的施教,因而当西方经典诠释强调认识论的客观解释时,中国经典诠释却强调实践的和教化的理解。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不是以西解中,也不是以中解西,而是中西互解,同样,古今中介既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古今不断生命沟通和融合。我们是在与经典作品的不断交谈中获取新生,同时,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种不断交谈中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经典诠释 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 中西方比较哲学
原文传递
论课程知识的文化本质——基于东西方文化的诠释与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明全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9,共9页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课程都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又为诠释课程知识谱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和依据,主要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主体观的差异决定了课程的文化选择;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课程...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课程都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又为诠释课程知识谱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参照和依据,主要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主体观的差异决定了课程的文化选择;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课程的目的定位;东西方文化认识论的差异制约着课程的实践取向。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课程知识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东西方课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从而厘清课程的知识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知识 文化本质 东西方文化 诠释比较
原文传递
比较与诠释视野下的墨家逻辑思想探视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武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52,共11页
墨家逻辑研究自梁启超、胡适、章太炎以来,比较与诠释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墨家逻辑研究应该从三个结合点上来进行:第一,对象逻辑与元逻辑研究相结合;第二,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研究相结合;第三,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研究相结合。墨... 墨家逻辑研究自梁启超、胡适、章太炎以来,比较与诠释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墨家逻辑研究应该从三个结合点上来进行:第一,对象逻辑与元逻辑研究相结合;第二,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研究相结合;第三,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研究相结合。墨家逻辑的最终目标是要"处利害,决嫌疑",要完成这个任务,最为根本地就是要明是非之分,而为了达成这个主题,还需要察名实之理,明同异之处。明同异之处的关键就是要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坚持类同类异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故、理、类"三物"逻辑思想。关于具体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墨家总结出来了"譬""侔""援""推"等具体论式。关于如何处理"异法"即具有复杂性问题的方法,墨家提出了"两而勿偏"等权衡是非利害的辩证思维方法,这在本质上与现代逻辑中的道义逻辑等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逻辑 比较诠释 对象逻辑与元逻辑 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 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原文传递
浅析夏加尔作品的东方情愫
6
作者 武西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第11期15-17,共3页
本文通过两种画面的对比,描述了夏加尔艺术心路的形成原因、情感、个性、信仰等方面与中国水墨画的审美与表现的相通之处,分别从设计、造型、主题、笔墨和意境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马克·夏加尔 诠释比较 东方情愫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哈姆雷特》复仇主题之辨
7
作者 王玉洁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2,共5页
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哈姆雷特》的研究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但《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解读仍然以一元简单化的解读为主体潮流。究其原因,中国传统的、强大的文化力量是掣肘中国读者多元化理解这部世界巨著的原因。其中,中西方鬼文化的差... 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哈姆雷特》的研究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但《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解读仍然以一元简单化的解读为主体潮流。究其原因,中国传统的、强大的文化力量是掣肘中国读者多元化理解这部世界巨著的原因。其中,中西方鬼文化的差异和复仇文化的差异是干扰阅读的两大文化因素。中国的鬼文化使得中国读者先入为主地认可"鬼魂显灵"的情节,并认同鬼魂诉冤的合理性。中国的传统复仇文化则将复仇与正义划上等号,尤其是血亲复仇。在这两大传统文化因素的作用下,简单一元化的阅读实践不可避免。西方传统的鬼文化与复仇文化与中国迥然相异,因而其复仇文学里所呈现的价值观和伦理哲学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不能简单的"一言以蔽之"。基于此,跨文化视域下的研究诠释不可或缺,这也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批评 《哈姆雷特》 跨文化视域 比较诠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