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征 |
王湘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2 |
1
|
|
2
|
毕巧林心理现象的几点启示 |
李小艺
|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13 |
0 |
|
3
|
从毕巧林到"地下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段艰难历程 |
陈瑞红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4
|
多余人毕巧林与高觉新的形象比较 |
潘虹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3 |
0 |
|
5
|
试析“当代英雄”毕巧林形象的社会意义 |
赵书臣
贾要普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1996 |
0 |
|
6
|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简论 |
刘俐俐
|
《甘肃理论学刊》
|
1984 |
0 |
|
7
|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形象的道德意义 |
李奕璠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9 |
0 |
|
8
|
毕巧林与彼列多诺夫:施虐-受虐心理结构的两种表现 |
李志强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9
|
一个有力量的虚无主义者——毕巧林“英雄”形象的重释 |
管月娥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0
|
从《当代英雄》解读叛逆英雄毕巧林 |
罗苹
|
《芒种》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1
|
情感性、对话性、多维性——毕巧林形象“当代性”的符号学透视 |
管月娥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2
|
游走在自由、奴役和安全之间——毕巧林形象再探 |
毛明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3
|
悲情的“多余人”——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 |
侯宇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5 |
0 |
|
14
|
二、三十年代早期的“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 |
高越
|
《明日风尚》
|
2016 |
0 |
|
15
|
基督式的善与撒旦式的恶——莱蒙托夫笔下毕巧林的双重人格 |
刘淑春
|
《林区教学》
|
2013 |
0 |
|
16
|
浅析《当代英雄》中多余人——毕巧林的艺术形象 |
范誉文
|
《明日风尚》
|
2018 |
0 |
|
17
|
翻译中的意念惯性抑制问题 |
隋然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8
|
沉沦与反叛 |
陈遐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19
|
“多余人”的悲剧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
王蕊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3
|
|
20
|
《当代英雄》的“眼睛”——《宿命论者》 |
谷兴亚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