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像”——以于连、毕来德与沟口雄三为中心
1
作者 张靖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中西思想的异质性始终与中国学者如何介入世界学术的问题相关。就此而言,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的范本。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相对化、特殊化,试图以东-西思想的“间距”实现对西方中心的解构;作为其... 中西思想的异质性始终与中国学者如何介入世界学术的问题相关。就此而言,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的范本。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相对化、特殊化,试图以东-西思想的“间距”实现对西方中心的解构;作为其对立面的瑞士汉学家毕来德则立足普遍性,反对于连过分强调“中国”的异质性。然而,无论采取特殊或普遍的进路,两位汉学家都将中国作为“他者”进行相对化的处理,由此实现对西方思想的重构或补充。与之相对,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主张“作为方法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定位比上述两位汉学家而言要少了一些话语霸权的意味。并且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不同语言之间如何对话,经由外语如何进入中国思想,不仅构成了汉学家们的方法论核心,同时也能为如何通过汉语做哲学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于连 毕来德 沟口雄三
下载PDF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论毕来德的《庄子四讲》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毕来德的《庄子四讲》把从"人的机制"到"天的机制"的转换,作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以此构筑了一个新的身体-主体构想:官能、资源与力量的总和,不可知的向度,虚空与事物的来回往复,开端与创造性发生的场域等,乃是这一新... 毕来德的《庄子四讲》把从"人的机制"到"天的机制"的转换,作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以此构筑了一个新的身体-主体构想:官能、资源与力量的总和,不可知的向度,虚空与事物的来回往复,开端与创造性发生的场域等,乃是这一新身体-主体观的主要向度。通过这样的阐释,毕来德将庄子带入当代语境中,使其承载解放那些被资本主义体制规训、消耗的现实主体的要求;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毕来德对庄子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来德 机制转换 身体-主体
下载PDF
《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 被引量:1
3
作者 柯小刚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新主体范式"工夫论中缺少"气化""物化"的维度,导致"我身主体"不过是对"我思主体"的简单反转。杨儒宾等人提出的"形气主体""游之主体""两行主体"则可以弥补毕来德范式的不足。从他们的对话出发,有望对《庄子》形成新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过程本身亦可成为主体转化的工夫习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主体转化 工夫论 毕来德 杨儒宾
下载PDF
毕来德与于连围绕汉学之争的述评及思考
4
作者 赵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一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一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法国哲学 弗朗索瓦·于连 毕来德
原文传递
身体、想象与催眠——毕来德与庄子的思想对话 被引量:2
5
作者 姜丹丹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2期73-86,203,共15页
本文探讨瑞士汉学家与思想家毕来德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庄子》的重新诠释中所呈现的跨文化哲学思考的一些关键性维度,并由此在跨文化视野里分析《庄子》文本中的身体经验与想象活动、生命能量的更新与自身的转化等问题,尤其侧重揭示毕... 本文探讨瑞士汉学家与思想家毕来德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庄子》的重新诠释中所呈现的跨文化哲学思考的一些关键性维度,并由此在跨文化视野里分析《庄子》文本中的身体经验与想象活动、生命能量的更新与自身的转化等问题,尤其侧重揭示毕来德与《庄子》研究在当代法国哲学的身体转向包含身体现象学以及吸收了现象学还原法的当代催眠理论的深度接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来德 《庄子》 身体 想象 催眠疗法 现象学
原文传递
毕来德与于连围绕汉学之争的述评及思考
6
作者 赵鸣 《跨文化对话》 CSSCI 2018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法国哲学 弗朗索瓦·于连 毕来德
原文传递
中国智慧作为他者: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72,共13页
为了寻找对治西方哲学危机的资源,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绕道中国,找到了中国智慧这一他者,从中挖掘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意识。这一迂回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形成了中西双方思想的相互镜鉴,发现了西方哲学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破除... 为了寻找对治西方哲学危机的资源,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绕道中国,找到了中国智慧这一他者,从中挖掘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意识。这一迂回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形成了中西双方思想的相互镜鉴,发现了西方哲学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一方面也发掘出了中国智慧及其表述的独特魅力。但于连的思路和方法也招致了不少质疑,其结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重建哲学,依然有着遥远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于连 哲学危机 毕来德
原文传递
“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西方王船山研究指迷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振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08,共8页
西方王船山研究经历了从历史-政治研究向哲学研究的嬗变,研究成果总体不是很多,不过,汉学家毕来德和朱利安围绕船山研究展开的一场激烈争论吸引了汉学界内外的广泛注意。这场关乎中西思想异同的争论进一步将西方船山研究推向“比较哲学... 西方王船山研究经历了从历史-政治研究向哲学研究的嬗变,研究成果总体不是很多,不过,汉学家毕来德和朱利安围绕船山研究展开的一场激烈争论吸引了汉学界内外的广泛注意。这场关乎中西思想异同的争论进一步将西方船山研究推向“比较哲学研究”的理论样态,而争论中的一些观点关涉汉学家思想和学术立场的分化,诸多精微处尤其值得汉语学界关注。借鉴船山“入其藏而探之”的思路,揭示论争双方皆为汉学史成见所蔽的事实,是汉语学界可以采取的回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 朱利安 毕来德 比较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