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像”——以于连、毕来德与沟口雄三为中心 |
张靖杰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论毕来德的《庄子四讲》 |
陈赟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3
|
《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 |
柯小刚
|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4
|
毕来德与于连围绕汉学之争的述评及思考 |
赵鸣
|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5
|
身体、想象与催眠——毕来德与庄子的思想对话 |
姜丹丹
|
《国际汉学》
CSSCI
|
2016 |
2
|
|
6
|
毕来德与于连围绕汉学之争的述评及思考 |
赵鸣
|
《跨文化对话》
CSSCI
|
2018 |
0 |
|
7
|
中国智慧作为他者: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策略 |
杨柳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8
|
“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西方王船山研究指迷 |
韩振华
|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