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杀菌剂对毛壳核腔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何苏琴
刘永刚
李广阔
李风庆
-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56-59,共4页
-
基金
农业农村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JJ202106)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021GAAS21)。
-
文摘
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onym:Drechslera aven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燕麦产区的病原真菌,可为害燕麦的叶片和小穗,降低燕麦产量和饲草品质。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对毛壳核腔菌(菌株ASA-11和ASA-13)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8种供试杀菌剂对毛壳核腔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00倍液和400 g/L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100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均达10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差,仅为40.77%。
-
关键词
毛壳核腔菌
杀菌剂
燕麦
-
Keywords
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
Fungicides
Oats
-
分类号
S512.6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燕麦紫斑病的病原
被引量:3
- 2
-
-
作者
何苏琴
文朝慧
白滨
刘永刚
荆卓琼
张海英
-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兰州海关技术中心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兰州)
-
出处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27-1638,共12页
-
基金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017GAAS23)
甘肃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2019GAAS02)。
-
文摘
2013年8月在甘肃省通渭县的一块燕麦田中,叶片和小穗上出现大量紫色病斑,病株率达100%。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核腔菌属Pyrenophora(synonym:Drechslera)真菌。通过Koch’s法则明确了菌株ASA-13的致病性:在8-22℃下,接种植株产生紫色叶斑,在20-25℃下,接种植株产生中心黑色、周围黄褐色至淡黄色叶斑,一些病斑几乎成为条斑。在20℃下,菌株ASA-13人工接种可侵染皮燕麦、裸燕麦、高粱、小麦、玉米和青稞离体叶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燕麦紫斑病病原为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D.avenae)。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了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在PDA培养基上菌株ASA-13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
关键词
燕麦
紫斑病
燕麦内脐蠕孢
毛壳核腔菌
-
Keywords
oat
purple spot
Drechslera avenae
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
-
分类号
S435.12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