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玉器“游丝毛雕”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丽萍 杨玉彬 《惠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74-77,共4页
"游丝毛雕"阴刻线工艺发端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至东汉之际,至汉代这种治玉工艺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同时代玉作工艺成就的代表作。游丝阴线的刻划多是用细小勾砣旋切而成,组图形态有单阴线、双阴线、直线、曲线、短斜线... "游丝毛雕"阴刻线工艺发端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至东汉之际,至汉代这种治玉工艺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同时代玉作工艺成就的代表作。游丝阴线的刻划多是用细小勾砣旋切而成,组图形态有单阴线、双阴线、直线、曲线、短斜线等多种,此类微雕阴线本身亦有粗细、繁简、深浅之分。高濂《遵生八笺》所述的"双钩碾法、游丝白描",仅是汉玉"游丝毛雕"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不能将其作为定义、判别汉玉"游丝毛雕"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玉 游丝毛雕 观察
下载PDF
“游丝毛雕”、“汉八刀”和“毛刀刻”技法
2
作者 丁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第4期48-51,共4页
有汉一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王朝强盛的国力促使玉器制作工艺在东周先进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其中"汉八刀"、"游丝毛雕"与"毛刀刻"便是此期三种极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本文对三... 有汉一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王朝强盛的国力促使玉器制作工艺在东周先进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其中"汉八刀"、"游丝毛雕"与"毛刀刻"便是此期三种极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本文对三者逐一浅做探讨,错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绚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八刀 毛雕 细线纹 玉璧 玉翁仲 玉猪 三桥镇 阴线 玉蝉 技法
下载PDF
战国白玉镂空雕龙凤纹玉璜浅析
3
作者 吕庆江 申春妮 +3 位作者 赵宝云 王丽萍 许年春 王思长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1-83,共3页
在我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战国是古代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首先阐述了玉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玉器的价值,最后从玉的材质、制作工艺、沁色等方面对战国白玉玉璜进行分析。
关键词 白玉 玉璜 战国 游丝毛雕
下载PDF
战汉玉器的辉煌
4
作者 刘宗跃 《收藏投资导刊》 2016年第1期32-35,共4页
近日,《芈月传》热播,史上第一太后强势霸屏。在《芈月传》之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孙俪娘娘的升职历程和爱恨纠缠之外,战国时期的特有文化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玉器作为当时身份的重要象征,在《芈月传》中屡次出境,还差点要了娘娘... 近日,《芈月传》热播,史上第一太后强势霸屏。在《芈月传》之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孙俪娘娘的升职历程和爱恨纠缠之外,战国时期的特有文化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玉器作为当时身份的重要象征,在《芈月传》中屡次出境,还差点要了娘娘的性命。其实,从春秋到汉代的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历史上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手法细腻,不惜工本,一位匠人可能倾其一生也仅能打造有数的几件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讲嘉宾 倾其一生 战国时期 特有文化 毛雕 制作手法 孙俪 正因 汉时期 中第
原文传递
元韩氏娘子金头饰
5
作者 张洪林 《武汉文博》 2007年第4期38-39,共2页
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套光彩夺目的金头饰,它集錾花、拉丝、掐丝、垒丝、炸珠、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身,制作精细,富丽堂皇,属金饰品中的上乘之作。这套金头饰共计七件,其中并蒂莲花金钗两件,每件长16厘米,各重38克;镂空镶绿松石金耳环两... 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套光彩夺目的金头饰,它集錾花、拉丝、掐丝、垒丝、炸珠、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身,制作精细,富丽堂皇,属金饰品中的上乘之作。这套金头饰共计七件,其中并蒂莲花金钗两件,每件长16厘米,各重38克;镂空镶绿松石金耳环两件,每件长8.1厘米,重12克;鸳鸯戏莲金钿一件,长17.5厘米,重17.2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乘之作 并蒂莲花 淑真 炸珠 武汉博物馆 双龙戏珠 韩门 萧氏 毛雕 金耳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