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江南太湖和杭州湾地区的氏族部落探寻——兼论新石器时代黄河与长江流域氏族的迁徙与融合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8-16,共9页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 ,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 ,在 2 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 80 0 0年至 4 0 0 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 ,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 ,出版了不少论著。但...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 ,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 ,在 2 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 80 0 0年至 4 0 0 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 ,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 ,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 (氏族首领 )缺载 ,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 ,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 ,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 ,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 (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 ) ,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 ,禹杀防风氏国君 ,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 ,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太湖
杭州湾地区
氏族
部落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氏族迁徙
氏族
融合
跨湖桥
河姆渡
遗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西周氏族的地名标志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程昊
《西部考古》
2019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西周时期有不少氏族以地名为氏,同时西周金文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其族氏名之前添加地名作为标志。通过梳理西周金文,我们共整理出郑、丰、丼、晋四个地名标志,并对这些地名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西周氏族所用地名标志的...
西周时期有不少氏族以地名为氏,同时西周金文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其族氏名之前添加地名作为标志。通过梳理西周金文,我们共整理出郑、丰、丼、晋四个地名标志,并对这些地名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西周氏族所用地名标志的产生是氏族分化和氏族迁徙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地名标志主要是为了与同一氏族中的其他支系相互区别。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西周中晚期有多个氏族成员集中迁至郑地,这一现象当与周王经营郑地有关。此外,西周早期铜器丰卣铭文显示,■族人物'丰'曾迁徙至晋地,并且很可能与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封至晋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氏族
地名标志
氏族迁徙
原文传递
题名
江南太湖和杭州湾地区的氏族部落探寻——兼论新石器时代黄河与长江流域氏族的迁徙与融合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机构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出处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8-16,共9页
文摘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 ,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 ,在 2 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 80 0 0年至 4 0 0 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 ,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 ,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 (氏族首领 )缺载 ,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 ,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 ,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 ,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 (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 ) ,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 ,禹杀防风氏国君 ,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 ,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 。
关键词
江南
太湖
杭州湾地区
氏族
部落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氏族迁徙
氏族
融合
跨湖桥
河姆渡
遗址
Keywords
Taihu in South China
Hangzhouwan regions
clan tribes
migration
integration
Fangfeng Family
分类号
C951 [社会学—民族学]
K87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西周氏族的地名标志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程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出处
《西部考古》
2019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文摘
西周时期有不少氏族以地名为氏,同时西周金文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其族氏名之前添加地名作为标志。通过梳理西周金文,我们共整理出郑、丰、丼、晋四个地名标志,并对这些地名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西周氏族所用地名标志的产生是氏族分化和氏族迁徙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地名标志主要是为了与同一氏族中的其他支系相互区别。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西周中晚期有多个氏族成员集中迁至郑地,这一现象当与周王经营郑地有关。此外,西周早期铜器丰卣铭文显示,■族人物'丰'曾迁徙至晋地,并且很可能与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封至晋地有关。
关键词
西周
氏族
地名标志
氏族迁徙
Keywords
Western Zhou dynasty
clan
geographical name marks
clan migration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江南太湖和杭州湾地区的氏族部落探寻——兼论新石器时代黄河与长江流域氏族的迁徙与融合
杨东晨
杨建国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略论西周氏族的地名标志
张程昊
《西部考古》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