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再审程序司法解释之评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翟辉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83-85,共3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从总体上看,是遵循民事诉讼的规律,依据民事诉讼的特点,总结审判实务中的经验,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制定的,具有条款多、规定细、内容新的特点。但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从总体上看,是遵循民事诉讼的规律,依据民事诉讼的特点,总结审判实务中的经验,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制定的,具有条款多、规定细、内容新的特点。但是,对于如何界定"明显违背立法本意"和"严重违法行使管辖权",该司法解释中的若干规定仍有探讨和商榷的余地,也还存在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再审程序 民事再审程序之司法解释
下载PDF
独立审计民事责任再审视——兼评最高法院〔2007〕12号司法解释 被引量:4
2
作者 范伟红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1,共2页
最高法院[2007]12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于2007年6月16日正式实施,新规定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颁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 最高法院[2007]12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于2007年6月16日正式实施,新规定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颁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法制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 最高法院 独立审计 民事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 再审 最高人民法院 赔偿案件
下载PDF
最高法司法解释克服“申诉难”
3
作者 罗洁琪 《财经》 2008年第25期143-143,共1页
12月1日,最高法院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力求在“保障申诉权”和“维护裁判稳定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澄清异议和规范法院再审工作来保证再审程序顺畅有效... 12月1日,最高法院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力求在“保障申诉权”和“维护裁判稳定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澄清异议和规范法院再审工作来保证再审程序顺畅有效,从而消减涉法上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 申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审判监督程序 最高法院 再审程序 民事诉讼法 涉法上访
下载PDF
关于民事经济案件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黄锡宁 鲍亚放 孙祥壮 《学海》 1997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于民事经济案件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几个问题黄锡宁鲍亚放孙祥壮当事人申诉或申请再审有可能导致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从而使错误的判决或裁定有可能得以纠正。然而,在复查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的实践中,不少同志对于申诉和申请再审的一... 关于民事经济案件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几个问题黄锡宁鲍亚放孙祥壮当事人申诉或申请再审有可能导致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从而使错误的判决或裁定有可能得以纠正。然而,在复查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的实践中,不少同志对于申诉和申请再审的一些问题存有模糊的认识,以致在审判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请再审 当事人 民事经济案件 再审程序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再审申请 民事诉讼法 调解书 司法解释 下级人民法院
下载PDF
关于民事再审事由适用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义柱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97-100,117,共5页
一、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属于证人证言的,启动再审程序应慎重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1款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于“新的证据”类型未作限制,实务中,当事人提交的新证... 一、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属于证人证言的,启动再审程序应慎重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1款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于“新的证据”类型未作限制,实务中,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材料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定意见等证据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再审事由 民事诉讼法》 “新的证据” 证人证言 再审程序 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证据材料
下载PDF
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郝建华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相关司法解释也未能对其予以完善。完善再审程序应确立“依法纠错”的立法指导思想 ;在尊重当事人的民事处分权前提下启动再审程序 ;对法、检两院启动再审程序作严格的限制 ;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规...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相关司法解释也未能对其予以完善。完善再审程序应确立“依法纠错”的立法指导思想 ;在尊重当事人的民事处分权前提下启动再审程序 ;对法、检两院启动再审程序作严格的限制 ;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规定 ;规范再审案件的审理方式和审理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再审制度 缺陷 民事处分权 “依法纠错” 再审抗诉权 立法指导思想 再审程序 司法解释 申请再审 审理时限
下载PDF
我国民事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之比较
7
作者 蒋捍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5,共2页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民事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再审程序 一审 二审 司法解释
原文传递
维护生效裁判权威的有力措施——对4个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司法解释的理解
8
作者 汪治平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4,共5页
关键词 审判监督程序 司法解释 中国 生效裁判 民事诉讼 发回重审 指令再审
原文传递
举证时限制度的变革及相关制度的变化趋势——以新《民事诉讼法》第65条及新司法解释为中心
9
作者 康文学 《司法改革论评》 2015年第2期60-71,共12页
<正>引言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了《民事诉讼法》。这次修改主要是立基于解决实务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额诉讼、再审制度、送达制度、管辖制度、调解的适用及证据制度等各个方面~①。小额诉讼制... <正>引言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了《民事诉讼法》。这次修改主要是立基于解决实务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额诉讼、再审制度、送达制度、管辖制度、调解的适用及证据制度等各个方面~①。小额诉讼制度、送达制度、管辖制度均是在应实务界及学术界要求下而予以规定的,可以说是一种进步性的立法举措。~②再审制度及调解制度虽说是几经反复进行修订的制度,但并没有出现推翻先前规定的情形。唯有证据制度尤其是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修订出现了立法推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时限制度 民事诉讼法 再审制度 司法解释 管辖制度 证据制度 证据收集 释明权 证明责任 举证责任
原文传递
申诉复查程序与再审审理程序之异同
10
作者 王发强 《法律适用》 1997年第9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审理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决定再审 人民法 二审程序 司法解释 合议庭 再审案件 生效裁判 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2004年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目录
11
《司法业务文选》 2005年第10期45-48,共4页
关键词 行政法规 司法解释 民事执行 邮寄送达 保证期间 仲裁申请 申请再审 终审判决 协助执行通知书 不予受理
原文传递
最高法院出台司法解释破解“申诉难”
12
《时事资料手册》 2009年第1期111-112,共2页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司法解释规定了人民法院如何受理当事人提出的再审申请,并进一步明确了再审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 最高法院 申诉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审判监督程序 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修改后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祥壮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Z1期143-146,共4页
为了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及其配套司法解释的施行情况,江苏、广东、贵州、新疆四家高级人民法院对新民诉法实施1年多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四地的地域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民诉法实施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 申请再审 民诉法 再审事由 审监庭 法院 司法机关 再审新证据 指令再审 抗诉再审案件 司法解释 法律解释 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审视 被引量:12
14
作者 阎巍 《人民司法》 2016年第31期90-96,共7页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颁布后,高度可能性成为民事诉讼中一般性的证明标准。但是,考证"高度可能性"一词的渊源、域外使用惯例和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高度可能性"是各国对证明标准所应达到证明程度的一种客观描述。...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颁布后,高度可能性成为民事诉讼中一般性的证明标准。但是,考证"高度可能性"一词的渊源、域外使用惯例和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高度可能性"是各国对证明标准所应达到证明程度的一种客观描述。从内容上看,它通常指向英美法系中处于证明力最高层级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和大陆法系中大体相当于排除合理怀疑的内心确信标准,前者适用于英美国家的刑事诉讼领域,后者则普遍适用于大陆法系各诉讼领域。因此,"高度可能性"的使用使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内涵变得较为模糊,且与我国刑事诉讼所确立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发生了交叉。本文结合立法原意和中国语境,认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性证明标准宜界定为明确且有说服力的明显优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排除合理怀疑 再审 大陆法系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 可能性 司法解释
原文传递
浅论民事抗诉程序中的申诉人
15
作者 谢如程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申诉人 民事抗诉程序 民事诉讼法 申请再审 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生效裁判 当事人 主体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再审案例指导制度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俊峰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6,共4页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及相关司法解释颁布之后,更多的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再审案件的大量增加对再审案件审理的指导工作以及再审改判对原审的信息反馈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010]51号司法解释的形式...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及相关司法解释颁布之后,更多的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再审案件的大量增加对再审案件审理的指导工作以及再审改判对原审的信息反馈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010]51号司法解释的形式,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 再审程序 价值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案件审理 2007年
原文传递
浅谈申请再审的几个问题
17
作者 孙祥壮 汤茂仁 《法学天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9,共2页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六章专门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其目的旨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发现确有错误的,仍有通过法律程序得到纠正的机会,从而有效地保证人民法院裁判的正确性、合法性。
关键词 申请再审 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 再审程序 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监督程序 调解书 经济纠纷案件 司法解释
原文传递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网民不关心司法才是灾难
18
《法制资讯》 2010年第3期9-11,共3页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中国之声主持人王蕾专访时表示,互联网也是一种民意,网民如果不注重司法、不关心司法,那才是一场灾难。如果网民关注案件,他们发表一种意见,不是我们说的这种非常随意的,是一种非常冷静的、一种有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中国之声主持人王蕾专访时表示,互联网也是一种民意,网民如果不注重司法、不关心司法,那才是一场灾难。如果网民关注案件,他们发表一种意见,不是我们说的这种非常随意的,是一种非常冷静的、一种有分析、有说服力的东西,都会受到我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决 中国之声 再审案件 副院长 民事诉讼法 申请再审 经济犯罪 司法系统 司法解释 社会矛盾
原文传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19
《司法业务文选》 2013年第10期29-30,共2页
1.2012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法释〔2012〕23号3.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正确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1.2012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法释〔2012〕23号3.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正确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决定》),现就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前已经受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执结 申请再审 诉讼行为 前款 保全措施 司法解释 诉前保全 三条 仲裁裁决
原文传递
改革案件请示做法的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帆 《法制资讯》 2009年第5期53-54,共2页
对案件请示的诉讼化改造,并不是凭空再造一套程序,而是将法律适用上有普遍意义的案件的移送管辖,纳入到诉讼法范畴中。当然,在具体程序设计上,可以结合诉讼法规定,进一步加以细化。
关键词 移送管辖 法律适用 新类型案件 行政案件 一审案件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再审事由 上级人民法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