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界限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齐章安 周少华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5-72,共8页
从行为的构成特征看,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中的民事诈欺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违法行为, 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在主观方面, 民事诈欺行为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 而合同诈骗罪则只能由直... 从行为的构成特征看,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中的民事诈欺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违法行为, 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在主观方面, 民事诈欺行为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 而合同诈骗罪则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同时, 后者必须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 前者则无须有此目的。在客观方面, 民事诈欺之欺骗行为方式既可以是作为, 也可以是不作为; 而在合同诈骗罪,仅表现为作为。另外, 在正确把握主、客观特征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诈骗罪 民事诈欺 构成要件
下载PDF
民事诈欺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2,共4页
诈欺在法律上一般分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民事诈欺是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制造虚假情况,而使他人信以为真陷于错误并为意思表示的行为。刑事诈欺即构成诈骗罪的诈欺。对于诈骗罪,刑法学界已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对于民事诈欺,... 诈欺在法律上一般分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民事诈欺是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制造虚假情况,而使他人信以为真陷于错误并为意思表示的行为。刑事诈欺即构成诈骗罪的诈欺。对于诈骗罪,刑法学界已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对于民事诈欺,民法学界则探讨较少。本文仪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诈欺 意思表示 侵权民事责任 侵权行为 行为人 法律行为 诈骗罪 构成 相对人 间接故意
下载PDF
贷款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简析
3
作者 郑泰安 郑显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63,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贷款成为众多商家和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现象也呈上升趋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却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在理论分析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贷款成为众多商家和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现象也呈上升趋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却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中的民事诈欺行为进行比较,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对此两种行为的区别与界定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贷款诈骗罪 民事诈欺行为 非法占有 故意
原文传递
论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的界限 被引量:27
4
作者 熊选国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4-49,共6页
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以下简称为合同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经济犯罪形式。这类犯罪往往与民事诈欺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分。本文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就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进行探讨。一、合同诈骗罪与... 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以下简称为合同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经济犯罪形式。这类犯罪往往与民事诈欺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分。本文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就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进行探讨。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的异同点民事诈欺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地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表思表示,使他人陷于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诈欺 合同诈骗罪 行为人 合同诈骗犯罪 他人财物 司法实践 非法所有 民事法律关系 当事人 签订合同
原文传递
试论民事诈欺的法律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平山 《法学研究》 1984年第6期51-55,共5页
现代法制,均分诈欺为民事和刑事两类。在兼有民事性质与刑事性质时,适用刑事附带民事的办法。我国刑法对诈骗罪即设有刑罚的规定。不过大量的由诈欺引起的法律问题,还是属于民事性质的。从法理上对民事诈欺的法律性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 现代法制,均分诈欺为民事和刑事两类。在兼有民事性质与刑事性质时,适用刑事附带民事的办法。我国刑法对诈骗罪即设有刑罚的规定。不过大量的由诈欺引起的法律问题,还是属于民事性质的。从法理上对民事诈欺的法律性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维护民事活动的正常秩序,促进民事立法,巩固社会主义法制,有效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民事诈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表示,使他人陷于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因此,民事诈欺不同于一般的骗人行为。一般骗人行为虽有虚假的表意,但没有骗取对方为法律行为的意思。如某甲为开玩笑,以某电影院放映新片的虚构事实告诉乙,乙信以为真,结果赶至电影院才知道受骗。此时,即使乙因此误工而受有损失,也不能认甲之行为为诈欺。而假如甲以转让电影票为目的而罔告乙,乙信而受让,则甲之行为应为民事上之诈欺。因此,必须把两者加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 民事活动 表示行为 相对人 民事诈欺 民法规定 法律性质 可撤销法律行为 事实错误 表意人 某乙 婚姻关系
原文传递
民事反诈欺制度研究——兼论消费者保护法上“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吕银 《学海》 2002年第5期42-48,共7页
民事反诈欺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表意人受诈欺而为意思表示 ,法律如何确定其构成要件和法定后果。各国学理、立法和判例所采取的具体规则是不一样的 ,我国应当适应世界反诈欺制度的发展趋势 ,完善其具体规则。我国学界与实务界之... 民事反诈欺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表意人受诈欺而为意思表示 ,法律如何确定其构成要件和法定后果。各国学理、立法和判例所采取的具体规则是不一样的 ,我国应当适应世界反诈欺制度的发展趋势 ,完善其具体规则。我国学界与实务界之所以对消费者保护法上“欺诈行为”的理解与适用出现偏差 ,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民事反诈欺制度的准确内涵。事实上 ,只要经营者具备诈欺和诈欺故意两要素 ,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即可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诈欺 消费者保护法 "欺诈行为" 构成要件 民法 诈欺故意
下载PDF
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斌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8-61,共4页
诈欺在法律上一般分为民事诈欺和刑事诈欺,刑事诈欺是指可以构成诈骗罪之诈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相异的地方,而正是由于这种相异决定了两种行为所具有的不同法律性质。当前,诈欺已成为导致民事纠纷特别是... 诈欺在法律上一般分为民事诈欺和刑事诈欺,刑事诈欺是指可以构成诈骗罪之诈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相异的地方,而正是由于这种相异决定了两种行为所具有的不同法律性质。当前,诈欺已成为导致民事纠纷特别是经济合同纠纷的最主要原因,诈骗罪在目前的整个犯罪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民、刑法上的诈欺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司法实践中往往对二者难以区分而发生混淆,从而出现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的情况。基于此,笔者试对民、刑法上的诈欺作一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诈欺 诈骗罪 刑事 我国刑法 行为人 非法占有 诈骗犯罪 法律后果 司法实践 经济合同纠纷
下载PDF
海峡两岸房地产诈欺比较研究
8
作者 郑志政 《经济论坛》 2005年第9期113-117,共5页
一、房地产诈欺常见类型 所谓房地产诈欺,应包括房地产民事诈欺之法律行为与刑事诈欺罪.若不法行为违法性甚高,且侵害个人财产法益甚巨者,自应以诈欺罪相绳.
关键词 海峡两岸 房地产诈欺 民事诈欺 刑事诈欺 法律效果
下载PDF
合同诈骗罪刍议
9
作者 朱平 《时代法学》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 行为人 财产损失 主观心态 民事诈欺 社会危害性 履约能力 诉讼效率 法律公正
下载PDF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晓彦 《法律适用》 2003年第5期48-51,共4页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合同诈骗罪 刑法 中国 诈骗罪 犯罪构成 一般民事诈欺行为 界定
原文传递
法学文摘
11
作者 留桑 《法律学习与研究》 CSSCI 1989年第2期16-,87,共2页
刘斌在《法律科学》1989年第五期发表"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一文指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都是故意,并且希望实现一定的目的或私欲;客观方面都是以虚假的事实欺骗他人,包括作为与不作... 刘斌在《法律科学》1989年第五期发表"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一文指出,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都是故意,并且希望实现一定的目的或私欲;客观方面都是以虚假的事实欺骗他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两种方式。但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在量的规定性上也存在差异,并成为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的客观依据。从一般意义上讲,刑事诈欺不仅侵害了被害人的利益,而且更重要地是侵害了社会利益,妨害了全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刑事诈欺具有重大的社会危害性和强烈的反社会性。民事诈欺行为主要侵犯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故其社会危害性较小,诈欺不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民事诈欺与刑事诈欺具有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诈欺 规定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 反社会性 客观依据 不同性质 被害人 法学 主观心理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