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民俗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72-75,132,共5页
关键词 北京民俗史 研究 古都 文明建设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国民俗史》六卷本
2
作者 郑杭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全国社科基金规划办寄给我一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要求我这个搞社会学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这大概是因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学科分类中,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含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除了社... 全国社科基金规划办寄给我一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要求我这个搞社会学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这大概是因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学科分类中,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含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除了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外,还有民俗学。今天,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几点感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俗 社会学 民俗史 人民出版社 二级学科 社科基金 钟敬文 研究生
下载PDF
北京民俗史研究与古都文明建没
3
作者 赵书 《文化研究》 2003年第2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北京 民俗史 民俗文化 古都文明建没 市民形象建设
下载PDF
《中国民俗史》(六卷本)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教育报》 民俗史 首发式 钟敬文 学思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中国民俗史研究的拓荒之作——评齐涛新著《中国民俗史论》
5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93-94,共2页
长期以来,中国民俗史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中的弱项。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民俗学被打入冷宫,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中国民俗史自然也难逃厄运。七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民俗学的复苏,中国民俗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门学... 长期以来,中国民俗史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中的弱项。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民俗学被打入冷宫,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中国民俗史自然也难逃厄运。七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民俗学的复苏,中国民俗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门学科尚囿于资料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史 中国民俗 民俗学研究 七十年 五十年代 分支学科 节日习俗 叙述 复苏 拓荒
下载PDF
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领衔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9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科学院 学术著作 民俗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学 副教授 2009年
下载PDF
《东京梦华录》都城生活书写的民俗史意义
7
作者 闵攀 《兰台内外》 2022年第5期46-48,共3页
《东京梦华录》以都城空间为载体,以饮食生活、贸易生活、娱乐生活、礼仪生活等为基本内容,反映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特定群体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从中既可以更好地把握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传统的承继及社会风俗的变... 《东京梦华录》以都城空间为载体,以饮食生活、贸易生活、娱乐生活、礼仪生活等为基本内容,反映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特定群体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从中既可以更好地把握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传统的承继及社会风俗的变迁,又可以发现风俗习惯与伦理道德的内在紧密关系,对研究民俗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都城 生活 书写 民俗史
下载PDF
“家乡民俗学”众人谈
8
作者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12 位作者 陈连山 陈岗龙 杨利慧 万建中 林继富 王卫华 江帆 刘晓春 张士闪 郑土有 毛巧晖 张勃 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的情况,并试图从一个新视角来反思和探讨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参照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总结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家乡研究潮流并结合自己在家乡进行田野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学的家乡研究在学术史上的表现及其优劣得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 民俗 青年论坛 学术现象 田野研究 民间文化 学术 近二十年
下载PDF
“礼从宜”与“不求变俗”的“误读”史及其民俗学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涛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5期78-86,共9页
在“礼俗互动”研究中,“礼从宜,使从俗”“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被反复引用,不少学者据此认为从先秦起,就有肯定、尊重民俗的传统。在原文和汉唐注疏中,这两句话是在空间层面上使用,用来区分不同国家、民族的礼法;宋代经儒主要是在时间... 在“礼俗互动”研究中,“礼从宜,使从俗”“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被反复引用,不少学者据此认为从先秦起,就有肯定、尊重民俗的传统。在原文和汉唐注疏中,这两句话是在空间层面上使用,用来区分不同国家、民族的礼法;宋代经儒主要是在时间层面上解读“礼从宜”,突出礼制可以因时而变,对“不求变俗”的解读还比较遵守汉唐注疏;明清经儒对这两句话进行礼与俗的阶层对比解读成为主流,并肯定“俗”,逐渐形成了与现在学术界相似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礼俗互动 礼从宜 不求变俗
下载PDF
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被引量:12
10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40,共9页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俗史 民俗 文献民俗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七夕叙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鹏程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5,共15页
七夕是明清社会极具活力的节日,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于小说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七夕叙写.这些叙写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它们凸显了七夕在明清社会节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揭示了乞巧在七夕诸俗中的核心地位,并对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七夕是明清社会极具活力的节日,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于小说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七夕叙写.这些叙写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它们凸显了七夕在明清社会节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揭示了乞巧在七夕诸俗中的核心地位,并对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此外还展现了家宴、取名、烟火等相关七夕节俗.明清小说中的七夕叙写还具有重要的文学功能,七夕情欲元素构成情节推进的原动力,七夕作为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存在,七夕作为展示女性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的重要契机,七夕构成展现人物关系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七夕叙写 民俗史 文学功能 人物
原文传递
民俗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48-49,共2页
第一,怎样看待民俗史的价值和意义呢?很多同仁在报告中也经常提到,钟老也总是强调民俗的价值。民俗的现代价值在中国的学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其中大多是负面的评价。那么,要充分认识民俗的当代价值,民俗学的... 第一,怎样看待民俗史的价值和意义呢?很多同仁在报告中也经常提到,钟老也总是强调民俗的价值。民俗的现代价值在中国的学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其中大多是负面的评价。那么,要充分认识民俗的当代价值,民俗学的工作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中国的民俗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学人拿来做当下的社会调查研究,但当下的调查在中国现代有个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价值 民俗史 社会调查研究 政治生活 社会生活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略论闽台民俗史的演变阶段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宝璋 《台湾研究》 CSSCI 2005年第6期59-64,共6页
民俗作为下层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众所周知,司空见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它不追求创新,而在于遵循,约定俗成,形成从众心理。因此,民俗代代相沿,少有变化,具有坚韧的传承性。当然,也并不是说其就是一成不变的。民俗的发... 民俗作为下层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众所周知,司空见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它不追求创新,而在于遵循,约定俗成,形成从众心理。因此,民俗代代相沿,少有变化,具有坚韧的传承性。当然,也并不是说其就是一成不变的。民俗的发展演变不像政治、军事史那样大起大落,风云变幻,有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不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石斧陶罐、青铜铁器到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那样标志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史 演变阶段 闽台 日常生活 约定俗成 从众心理 发展演变 大起大落 事件 文明进程
原文传递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勃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265-270,共6页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第三会议室,联合主办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钟敬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
关键词 民俗 中国文联 民俗史 钟敬文 首发式 研讨会综述 奠基之作 学思
原文传递
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中国民俗史》评介
15
作者 黄景春 郑艳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3,共3页
民俗是民间记忆的载体,它扎根于社会生活,以心口相传的形式绵延至今,反映了普通民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由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 民俗是民间记忆的载体,它扎根于社会生活,以心口相传的形式绵延至今,反映了普通民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由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担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任副主编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便是一部以史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史 中国 记忆 民间 人民出版社 评介
原文传递
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读后
16
作者 李传军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由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教授主编的6卷本《中国民俗史》,共380万字,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考古、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民俗起源与发展作了动态的、多角度的系统描述和分析... 由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教授主编的6卷本《中国民俗史》,共380万字,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考古、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民俗起源与发展作了动态的、多角度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使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民众生活史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展现。这套多卷本《中国民俗史》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而且也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保护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堪称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 民俗 奠基之作 民俗史 钟敬文 主编 文化研究 人类文化
原文传递
断代民俗史写作模式的合理性
17
作者 安德明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52-53,共2页
我想表达三点感想:第一,我们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最早不管是看哪些学者概述性的定义,往往是把民俗学说成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同时又跟人类学、民族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着一... 我想表达三点感想:第一,我们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最早不管是看哪些学者概述性的定义,往往是把民俗学说成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同时又跟人类学、民族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混乱的观念,往往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摇摆不定地寻找自己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史 写作模式 学科体系建设 理性 断代 合法地位 民俗
原文传递
评陈华文等著《浙江民俗史》
18
作者 徐杰舜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264-268,共5页
一 在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绚丽的亮点,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秦汉以后,人们将“辨风正俗”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汉代应... 一 在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绚丽的亮点,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秦汉以后,人们将“辨风正俗”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汉代应劭在枫俗通义》序中就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近现代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史 陈华文 浙江 中国文化 辨风正俗 中华民族 治国安邦 近现代
原文传递
中共历史研究与民俗
19
作者 张静如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08年第6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中共历研究 民俗史 80年代 钟敬文
下载PDF
简帛所见上古用刺之俗——兼论简帛的民俗史研究价值
20
作者 张显成 《历史文献研究》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一个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简帛,内中有不少原来从传世文献中难以见到的名刺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交往的用刺之俗,从而说明简帛在古代民俗史上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关键词 简牍帛书 名刺 民俗史 研究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