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演艺类文化遗产民俗型传承场域的当代建构——以安徽省蚌埠市冯嘴子村民俗活动传承花鼓灯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德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在农耕文化背景下,演艺类文化遗产经历了"咒语多变成颂歌"的演替历程,并藉民俗仪式出场路向得以长足的发展,民俗型表演场域即成为演艺类文化遗产自由衍生、自然传承的基本空间。因此,建构当代民俗型传承场域是演艺类文化遗产... 在农耕文化背景下,演艺类文化遗产经历了"咒语多变成颂歌"的演替历程,并藉民俗仪式出场路向得以长足的发展,民俗型表演场域即成为演艺类文化遗产自由衍生、自然传承的基本空间。因此,建构当代民俗型传承场域是演艺类文化遗产源头性、原生性、整体性和共享性的保护策略,对其自然传衍影响深远。花鼓灯在婚庆、节庆、祭祀等民俗仪式活动中自由发展状况便是显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艺类文化遗产 民俗型传承 自然传衍 花鼓灯
下载PDF
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文化独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阎丽杰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6-9,共4页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俗生活 游牧文化 外来文化 绿林文化
下载PDF
民俗生活场域中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喜剧性
3
作者 阎丽杰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89-92,共4页
深入研究了特定的抗日民俗生活场域中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指出: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社会畸形而扭曲,有许多荒谬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悖理逻辑;荒谬否定了理性,否定了客观规律;许多不协调和失衡现象往往令人产生滑稽感;东北人往往异化为非人... 深入研究了特定的抗日民俗生活场域中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指出: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社会畸形而扭曲,有许多荒谬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悖理逻辑;荒谬否定了理性,否定了客观规律;许多不协调和失衡现象往往令人产生滑稽感;东北人往往异化为非人,异化为动物,或者说人沦落为动物,人物形象具有了变形性,这些因素导致了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具有了喜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生活 东北作家群 创作 喜剧性
下载PDF
民俗生活场域中的满族风俗与东北作家群创作
4
作者 阎丽杰 《满族研究》 2009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东北民俗生活场域中,满族风俗对东北作家群创作有重要影响。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创作的生活场域。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描写的主要内容。满族风俗与东北作家群创作具有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 民俗生活 满族风俗 东北作家群创作
下载PDF
基于现象学的民俗四要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凤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07,共5页
现象学作为方法论资源和哲学基础多次为民俗学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出发,结合民俗意向性结构特征,将民俗意识、民俗场域、俗民个体、民俗事象作为民俗四要素进行现象学还原,以本质直观观照民俗四要素,以对民俗四要素... 现象学作为方法论资源和哲学基础多次为民俗学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出发,结合民俗意向性结构特征,将民俗意识、民俗场域、俗民个体、民俗事象作为民俗四要素进行现象学还原,以本质直观观照民俗四要素,以对民俗四要素进行先验还原为旨归,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四要素进行新的现象学界定,这对深入认识民俗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民俗意识 民俗场域 俗民个体 民俗事象
下载PDF
民俗学学科本位的再思考
6
作者 宫帅 《心事》 2014年第16期90-90,共1页
从我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学科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当中。短短二十几年的建设已使国内民俗学初具规模,这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定位有一个总体性把握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是民俗学整合为... 从我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学科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当中。短短二十几年的建设已使国内民俗学初具规模,这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定位有一个总体性把握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是民俗学整合为一的关键性砝码,也是民俗学“安身立命”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引入 民俗场域 民俗学定位
下载PDF
新时期“袍带戏”剧目当代嬗变刍论
7
作者 周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0-55,共6页
剧目或剧目类型支撑起中国戏曲的实体性存在,其中,“袍带戏”在现代语境中独特的生存态势使其成为观照戏曲生命力的风向标。它在新时期以来彰显现代性精神价值,生发出对于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吁求,接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 剧目或剧目类型支撑起中国戏曲的实体性存在,其中,“袍带戏”在现代语境中独特的生存态势使其成为观照戏曲生命力的风向标。它在新时期以来彰显现代性精神价值,生发出对于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吁求,接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开拓出形而上的悲剧美学空间,并体现出回归民俗场域的新动向。新时期“袍带戏”的嬗变特质对传统剧目的整体转型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为中国戏曲的当代生存、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袍带戏 当代嬗变 现代性 民俗场域
下载PDF
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论的分析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智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意识 仪式性身体活动 民俗场域 活态传承 文化隐喻 族群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