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郝苏民民俗学思想评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宗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中,郝苏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学科带头人,他创建了西北民族大学的一流学科——民俗学,创办了一份有影响的期刊——《西北民族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学人。郝苏民以宽广的学术视野,追求大事业的魄力开展学科建设,组... 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中,郝苏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学科带头人,他创建了西北民族大学的一流学科——民俗学,创办了一份有影响的期刊——《西北民族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学人。郝苏民以宽广的学术视野,追求大事业的魄力开展学科建设,组建一流团队,在西北多民族民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多民族专业人才。在主编《西北民族研究》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了服务社会和学术界的情怀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郝苏民民俗学思想
下载PDF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节日传承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兆元 游红霞 《文化遗产》 CSSCI 2017年第2期41-49,共9页
高校是重要的现代社区,但是过去整体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更是没有自己的民俗生活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保护的社区性是一个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在发... 高校是重要的现代社区,但是过去整体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更是没有自己的民俗生活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保护的社区性是一个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在发展人才培育与科研活动的同时,在校园社区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校园传承"的实践,旨在建设高校社区的传统文化品格,推进非遗资源的高校社区传承。高校社区与城市社区交流互鉴,并与国内其他院校形成高校社区的联盟,构成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同体。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民俗学学科推进、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主导,高校社区建设才会有成效。民俗学学科在推进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实现了传统民俗学向现代民俗学的转型。民俗学者成为文化的研究者与建构者,走向社会建设的第一线,走到人文社科的前列,就会改变边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社区 节日文化传统 民俗学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 高校联盟
下载PDF
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萧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2-53,共2页
感谢各位同仁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有回顾,有反思,有展望,大家各抒己见,是精彩纷呈的意见表达。在这我想用三个词来进行概括:回顾、反思、展望。一、回顾有几位学者回顾了中国民俗学的百年历程,都强调了民俗学... 感谢各位同仁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有回顾,有反思,有展望,大家各抒己见,是精彩纷呈的意见表达。在这我想用三个词来进行概括:回顾、反思、展望。一、回顾有几位学者回顾了中国民俗学的百年历程,都强调了民俗学的初心。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的学问,是人民文化的研究。民俗学是否构成学,在民俗学提出之初就有人提出疑问,现在仍然有人提出来,这并不奇怪。有学者回顾了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学科体系建构理论,讨论了民俗学学科建设跟学术的关系,民俗学学科建设跟学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有学者做了很好的阐释。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百年历程 钟敬文先生 学科建设问题 反思与展望 民俗学学科建设 意见表达
下载PDF
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
4
作者 陈华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9-31,共3页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实际上机会很多,但能抓住并且改变命运的大概只有两次。不能把民俗学比作人生,但抓住特别时期的机遇,对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民俗学学科所有同仁尤其是学科当中的重要学者共同努力,因...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实际上机会很多,但能抓住并且改变命运的大概只有两次。不能把民俗学比作人生,但抓住特别时期的机遇,对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民俗学学科所有同仁尤其是学科当中的重要学者共同努力,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机遇 民俗学学科建设 影响力
下载PDF
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 被引量:9
5
作者 萧放 贾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186,共15页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并从学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实践性与历史性、本土性与国际性、融合性与开放性四个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学科 钟敬文 民间文学 70年
下载PDF
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郝苏民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以西部一所民族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为例,结合西部地区大开发阐述了目前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我国某些高校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与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关键词 中文系 民俗学教学 民俗学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7
《上海文化》 CSSCI 2020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学学科点的前身是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姜彬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的民间文学硕士点,该硕士点是当时上海最早培养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者的学科点之一,在上海乃至全国民俗学界享有较高声望。2014年,上海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学学科点的前身是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姜彬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的民间文学硕士点,该硕士点是当时上海最早培养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者的学科点之一,在上海乃至全国民俗学界享有较高声望。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硕士点正式设立,面向全国招收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社会科学院 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 学科 硕士点 民俗学学科 文学研究所 民间文学
原文传递
重视基础理论 加快民俗学学科建设——首届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泰安召开
8
作者 鲁讯 《民俗研究》 1991年第4期1-1,共1页
由山东省民俗学会主办的“首届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1991年5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召开关于民俗学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也是我国民俗学界1991年的一次盛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基础理论研究 研讨会 山东省 民俗学 学术讨论会 泰安市 民俗学学科建设 专题研究 钟敬文
原文传递
追寻民俗学的潜流——岳永逸民俗学三部曲的学术史追求
9
作者 李扬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学术史是一个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岳永逸近年发掘民俗学学术史的努力颇有正本清源之功。其研究取向一方面是追寻被遮蔽、被边缘化的学术潜流,另一方面则是对正统民俗学学术谱系的“祛魅化”,还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重新梳理。这... 学术史是一个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岳永逸近年发掘民俗学学术史的努力颇有正本清源之功。其研究取向一方面是追寻被遮蔽、被边缘化的学术潜流,另一方面则是对正统民俗学学术谱系的“祛魅化”,还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重新梳理。这引导我们反思当下学科学术史的写作路径及其意义与限度,同时也推进了近代知识制度与转型的研究。岳著学术史三部曲从问题史出发,摒除学科与国别等藩篱,呈现了学术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术史 民俗学学科 岳永逸 学术史研究
原文传递
民俗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
10
作者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8期65-65,共1页
口头传统的研究,兴起于对人类信息技术的“口头性”和“书写性”的认识。人类语言和文字在全球的分布和发展,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民俗学学科发展中关注口头文学的长久传统,则为从民俗学角度讨论语言问题,提供了极为... 口头传统的研究,兴起于对人类信息技术的“口头性”和“书写性”的认识。人类语言和文字在全球的分布和发展,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民俗学学科发展中关注口头文学的长久传统,则为从民俗学角度讨论语言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研究 口头传统 信息技术 口头性 书写性 口头文学 民俗学学科 理性思考
原文传递
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 被引量:47
11
作者 赵世瑜 《民俗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7-20,共14页
20多年来,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了许多进展,从强调"生活世界"到强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都有许多新见。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民俗学科与包括人类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民俗学本位问题... 20多年来,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了许多进展,从强调"生活世界"到强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都有许多新见。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民俗学科与包括人类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民俗学本位问题日渐凸显。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作为民俗学研究本体的"传承"和作为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记忆"尤为重要。同时,民俗学既是传承之学,也是变动之学,符合这种学科本位的实践方法必须是能够解释生活与文化传承及嬗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 记忆 民俗学学科本位
原文传递
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2
作者 朝戈金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0,共6页
对钟敬文先生学术遗产的承继和阐扬,是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中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学科特点的规划。对这一思想的回顾和进一... 对钟敬文先生学术遗产的承继和阐扬,是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中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学科特点的规划。对这一思想的回顾和进一步阐扬,有利于民俗学学科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 民俗学学科 多元文化主义
原文传递
民歌复兴、学科独立与表演转型:以罗杰·亚伯拉罕斯为中心
13
作者 彭牧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81,共20页
为什么美国民俗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发生表演理论的范式转型?以表演转型的代表性人物罗杰·亚伯拉罕斯(Roger D.Abrahams)从民歌手到民俗学家的学术经历为线索,在美国20世纪的民歌复兴、社会政治思潮与运动、公共民俗学实践复杂... 为什么美国民俗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发生表演理论的范式转型?以表演转型的代表性人物罗杰·亚伯拉罕斯(Roger D.Abrahams)从民歌手到民俗学家的学术经历为线索,在美国20世纪的民歌复兴、社会政治思潮与运动、公共民俗学实践复杂交织的历史图景中,勾勒一代美国民俗学者的学术抉择与理论创造。民歌复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亲身经历的民歌搜集与演唱实践中,对民俗传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设想与期待,最终奠定了美国民俗学转向的根本框架与基调,以及两条并行而彼此砥砺的发展轨迹:一是与欧陆跨文化比较式民俗学传统分道扬镳,民俗学科独立,完成以表演为中心的范式变革;二是民俗学者积极参与现实民俗生活,投身于公共民俗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亚伯拉罕斯 皮特·西格 民歌复兴 民俗学学科独立 表演理论
原文传递
致“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公开信 被引量:1
14
作者 乌丙安 《民俗研究》 1991年第4期3-4,共2页
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全体与会同志们!朋友们! 山东省民俗学会主办的这次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首创精神。这次会议抓住了民俗科学的本体进行研究和做出实质性的讨论,这本身就具有深远意义。我... 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全体与会同志们!朋友们! 山东省民俗学会主办的这次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首创精神。这次会议抓住了民俗科学的本体进行研究和做出实质性的讨论,这本身就具有深远意义。我因为工作无法摆脱而不能出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学科建设 基础理论 研讨会 民俗研究 民俗学 学理论 理论研究 首创精神 深远意义 无可争议
原文传递
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
15
作者 李向振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6期131-132,共2页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民俗学学科体系正是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剧烈转型而逐步确立起来的。18世纪下半叶德国歌德、赫尔德等人鼓吹的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为19世纪初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民俗学形成过程中...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民俗学学科体系正是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剧烈转型而逐步确立起来的。18世纪下半叶德国歌德、赫尔德等人鼓吹的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为19世纪初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民俗学形成过程中,格林兄弟搜集的《格林童话》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有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研究 赫尔德 民族主义 民俗学学科 工业革命 日常生活转向 19世纪初
原文传递
从历史到现实:批判遗产研究探骊
16
作者 朱刚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1期203-203,共1页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成形于世纪之交的批判遗产研究在国际遗产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鉴于民俗学学科在非遗问题上存在着既肯定又批判的理论张力,该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既有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欧洲中心式遗产观及实践开展的批判和反...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成形于世纪之交的批判遗产研究在国际遗产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鉴于民俗学学科在非遗问题上存在着既肯定又批判的理论张力,该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既有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欧洲中心式遗产观及实践开展的批判和反思,也就难与当前的非遗理论格局形成有效关联和直接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张力 直接对话 科学主义 实践开展 民俗学学科 遗产领域 非遗 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一位超过半个世纪的《光明日报》作者——《报刊文章卷》编后记
17
作者 宫苏艺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69-71,211,共4页
钟敬文在长达八十余年的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中,除了高校,国内报刊是他发表研究成果和学术意见的重要阵地。他为《光明日报》投稿超过半个世纪,成为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讨论高教... 钟敬文在长达八十余年的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中,除了高校,国内报刊是他发表研究成果和学术意见的重要阵地。他为《光明日报》投稿超过半个世纪,成为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讨论高教制度、教务管理、师资培养、毕业教育、学科改革、学风建设和学人评述等诸多问题,从中大体可以看出新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敬文 《光明日报》 高等教育 民俗学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