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民俗的人类学表述——简评《俗文化与人类学——西南民俗考察录》
1
作者 邱硕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13-321,共9页
徐新建的《俗文化与人类学——西南民俗考察录》立足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田野实证方式,以文学的笔法记录、阐释西南地区丰富的民俗个案。该著作在“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启发下和后现代人类学的影响脉络中产生,萌蘖了文学人类学的诸... 徐新建的《俗文化与人类学——西南民俗考察录》立足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田野实证方式,以文学的笔法记录、阐释西南地区丰富的民俗个案。该著作在“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启发下和后现代人类学的影响脉络中产生,萌蘖了文学人类学的诸多理论观点,为我们追索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开端和学术架构提供了重要依据。该著作具有明晰的文体意识,对文学技法的大量运用赋予文本较强的审美性,对人类学写文化富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文化与人类学——西南民俗考察录》 西南民俗 文学人类学 徐新建
原文传递
从一个村庄解读中国乞巧民俗——关于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上) 被引量:1
2
作者 蒲向明 《甘肃高师学报》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乞巧的搭桥和接请(迎巧),祈神和迎水,拜巧、娱巧和汇演,是西汉村现存活态乞巧的重要节点,文化涵蕴宏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村 中国乞巧 民俗考察
下载PDF
文山少数民族民俗田野考察方法浅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明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316-319,共4页
文章根据笔者多年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民俗田野考察的经验写成,主要介绍了文山州少数民族概况、进行田野考察前应作的必要准备、考察中应注意的禁忌事项、考察中应采用的语言、对不同群体应采用的沟通方法等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对... 文章根据笔者多年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民俗田野考察的经验写成,主要介绍了文山州少数民族概况、进行田野考察前应作的必要准备、考察中应注意的禁忌事项、考察中应采用的语言、对不同群体应采用的沟通方法等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准备在文山地区进行民俗田野考察的同仁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田野考察 民族禁忌 沟通方法
下载PDF
贵州南部水族地区接米魂习俗调查——以都匀地区水族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蒙耀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2-35,共4页
民间普遍认为万物有灵,水族亦然。仅大米而言,水族同胞认为其有灵魂且能通人性,相对其它有灵之物,还认为大米之魂灵最为有亲和力。基于此,水族人在五谷归仓和举行重大民俗活动之后,都要举行接米魂仪式,把撒落在外的米魂儿接回家中,以此... 民间普遍认为万物有灵,水族亦然。仅大米而言,水族同胞认为其有灵魂且能通人性,相对其它有灵之物,还认为大米之魂灵最为有亲和力。基于此,水族人在五谷归仓和举行重大民俗活动之后,都要举行接米魂仪式,把撒落在外的米魂儿接回家中,以此来确保来年粮食丰收,由此演化为一种对当地人的认知影响较深的民间习俗。当地的接米魂仪式在神职人员、经咒种类、仪式举行时间、程序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里,水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族的很多传统习俗也正在接受着时代的洗礼,接米魂习俗的文化功能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 接米魂仪式 水族民俗考察 文化变迁
下载PDF
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陶立璠学术研究谫论
5
作者 毛巧晖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6期107-113,共7页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逐步转向民俗学研究。他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逐步转向民俗学研究。他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的"多样性"与"本地性",对完善民俗学学科体系有一定助益。在1989—1991年中日联合民俗考察活动中,陶立璠吸纳福田亚细男的村落研究理论,并在后续研究中延续了"在具体村落中理解民俗"的理念,总结出"一步三回头"的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田野范式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民俗学概论》 中日联合民俗考察 田野作业
下载PDF
达州“元九登高”起源考辨 被引量:5
6
作者 范藻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9-106,192,共8页
"元九登高"是川东北尤其是四川达州市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现象,2009年又被评选为"中国·四川十大名节"。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针对"春游踏青"、"祭玉皇帝"、"纪念元稹"的三种说... "元九登高"是川东北尤其是四川达州市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现象,2009年又被评选为"中国·四川十大名节"。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针对"春游踏青"、"祭玉皇帝"、"纪念元稹"的三种说法,本文通过有关史料的考证、民间传说的分析和文化建设的阐释,在运用民俗的考察和文化的分析后,认为"元九登高"体现为正月初九乃黄道吉日的"天时"、达州城区为河谷高岸的"地利"和巴人民众要追求幸福的"人和"的三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九登高 历史起源 史料考证 民俗考察 文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