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小说本土生成中的民俗视角
1
作者 张俊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4-160,共7页
本土化是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词和核心理念。但是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关切到小说理论建构及阐释话语体系内转的复杂过程。本土化的核心在于对民族精神的体认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民俗性视角的审视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小说的本... 本土化是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词和核心理念。但是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关切到小说理论建构及阐释话语体系内转的复杂过程。本土化的核心在于对民族精神的体认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民俗性视角的审视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生成语境及其自身文体发展演变的特殊形态,以追本溯源的形式来确证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文化基因,从而为其回归传统文化语境、传统精神内核、传统民族特质的本土化研究思路提供一种管窥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本土化 民俗视角 民族性
下载PDF
中考策略———用“民俗视角”打开山区初中作文新思路
2
作者 朱映兰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年第13期0003-0003,共1页
当下山区初中生作文存在的很大问题是题材陈旧老套,感知能力弱,这与孩子们的生活单一,不懂得发掘身边的写作题材有很大关系。作文应该是发现身边生活现象,感受身边人与故事,从而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此,我们尝试引导学生用生活... 当下山区初中生作文存在的很大问题是题材陈旧老套,感知能力弱,这与孩子们的生活单一,不懂得发掘身边的写作题材有很大关系。作文应该是发现身边生活现象,感受身边人与故事,从而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此,我们尝试引导学生用生活中民俗的视角掌握更多的写作题材,从而打开山区初中作文的写作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视角 中考作文 作文教学 写作方法
下载PDF
香囊的社会文化史:基于“礼制”与“民俗”视角的研究
3
作者 杨晓丽 段梦泽 《天工》 2023年第28期12-14,共3页
香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外形、材料、含义及象征意义均发生了变化。经研究,香囊的形制多样化,制作材料极为丰富,其功能主要由其所含物品决定,如香料和药物可用来辟邪、治病... 香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外形、材料、含义及象征意义均发生了变化。经研究,香囊的形制多样化,制作材料极为丰富,其功能主要由其所含物品决定,如香料和药物可用来辟邪、治病或熏香。从“礼制”角度来看,香囊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特定阶层的身份象征,随着时间的进展,香囊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逐渐民间化,相关功能也随之变化,“礼制”象征意义变淡,“民俗”色彩渐显,尤其是作为男女间的信物逐渐盛行。从“礼制”“民俗”视角分析香囊的社会文化史,有助于更多人深入了解香囊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囊 社会文化史 “礼制”视角 民俗视角
下载PDF
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志清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6期63-70,共8页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民俗志记录描述了丁村家戏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艺术样式从传统到当下的传承与变迁的发展脉络,就丁村家戏在当下面临民俗旅游开发的情境下如何生存、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 民俗视角 家戏 传承 变迁 民俗旅游
下载PDF
《西游记》解读的民俗视角与作者视角——以仙鬼怪佛形象为中心
5
作者 陈文新 《华中学术》 CSSCI 2016年第4期66-77,共12页
《西游记》中的仙鬼怪佛,一方面以民间文化图像为依据,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文化理念。例如,其仙界高低有序,井然排列,俨然就是神仙谱系的《西游》版;但一介花果山的美猴王就足以让玉帝狼狈不堪,这样的图景又迥异于道... 《西游记》中的仙鬼怪佛,一方面以民间文化图像为依据,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文化理念。例如,其仙界高低有序,井然排列,俨然就是神仙谱系的《西游》版;但一介花果山的美猴王就足以让玉帝狼狈不堪,这样的图景又迥异于道教的神仙想象。如来佛身为西天极乐世界的教主,法力无边乃题中应有之义,有时却又像个为儿孙操持家计的土财主。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图像与其成书过程密切相关,而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文化理念则赋予了小说诙谐风格和深刻意涵。在《西游记》解读中,兼顾民俗学视角与作者视角,把握好解读的分寸,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仙鬼怪佛 民俗视角 作者视角
原文传递
民俗文化视角与古代文学教学
6
作者 王卫波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天然亲缘关系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涌现使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民俗文化视角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对民俗文化因素的渗入和应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视角 古代文学 教学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家具艺术特征与设计要点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永新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88,91,共4页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家具消费视角向全面提升艺术品味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饱含文化底蕴和意境的传统文化元素被应用在不同的家具产品中,尤其是全面体现民俗文化的家具,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基于此,论述了传统...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家具消费视角向全面提升艺术品味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饱含文化底蕴和意境的传统文化元素被应用在不同的家具产品中,尤其是全面体现民俗文化的家具,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基于此,论述了传统家具的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现代仿古家具的艺术特征,进而提出了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家具设计要点。这不仅全面地活跃了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家具行业及市场,而且还让仿古家具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 民俗文化视角 复古风 特征 设计要点
下载PDF
民俗学视角下的北欧神话研究
8
作者 倪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7-83,共7页
北欧神话的民俗内容丰富,这为民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章从分析神话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出发,以民俗学为视角,选取石琴娥译作《埃达》、茅盾的《北欧神话ABC》为研究对象,对北欧神话中的婚姻、丧葬、誓约、宗教等方面习俗进行分析,据... 北欧神话的民俗内容丰富,这为民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章从分析神话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出发,以民俗学为视角,选取石琴娥译作《埃达》、茅盾的《北欧神话ABC》为研究对象,对北欧神话中的婚姻、丧葬、誓约、宗教等方面习俗进行分析,据此管窥中古时代维京民俗文化之风貌。文章认为北欧神话本质上是一部集维京民俗之阐释者、催生者和传承者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民间史诗,当代神话的民俗学研究能够揭示其包蕴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神话 诗体《埃达》 民俗视角 维京人
下载PDF
民俗学视角下全女户养老逻辑——基于枣庄的调查研究
9
作者 孙华月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7-43,共7页
“全女户”是需要依靠女儿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家庭。文章从民俗学角度审视山东枣庄地区的全女户养老实践,发现“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女儿的养老行为不易被认可。在为老人养老送终的实践中,国家政策、利益考量、空间距离、社... “全女户”是需要依靠女儿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家庭。文章从民俗学角度审视山东枣庄地区的全女户养老实践,发现“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女儿的养老行为不易被认可。在为老人养老送终的实践中,国家政策、利益考量、空间距离、社区舆论等因素都是观察全女户养老行为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视角 枣庄 全女户 养老逻辑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角下对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10
作者 高晓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91-92,共2页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天然亲缘关系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涌现,使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民俗文化视角之下的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对民俗文化因素的渗入和应用,从而...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天然亲缘关系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涌现,使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民俗文化视角之下的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对民俗文化因素的渗入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视角 古代文学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的文本解读
11
作者 李少珍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2期61-63,共3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民俗元素可以借助民俗文化视角来解读。对民俗文化心理、民间艺术、民风民情、民俗文化意象的深入剖析体味,有助于师生更深入地体悟文本内涵,解决学生因时间和地域等原因造成的阅读困惑,从而走进文本深处。
关键词 民俗文化视角 文本内涵 深度解读
下载PDF
“三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晓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55-57,83,共4页
文化遗产保护是节约型、可持续社会的建设基础,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评价,要与以往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保护的工作相衔接,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应引入民俗学的视角,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节约型、可持续社会的建设基础,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评价,要与以往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保护的工作相衔接,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应引入民俗学的视角,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支撑。民俗学也要补充世界遗产学的现代知识框架和行动框架,去更好地发挥学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视角 保护评价
下载PDF
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被引量:15
13
作者 安德明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民俗视角 主体间性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荆楚岁时记》的文献故事类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晓萍 《励耘学刊》 2014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岁时历史文献及其文献故事的代表作,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此书中一向很少被研究的文献故事开展研究,是民俗学者的新尝试。为此,要对原著中的文献故事进行识别,将文献故事放到历史文献的上下文中,将两者共同描述...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岁时历史文献及其文献故事的代表作,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此书中一向很少被研究的文献故事开展研究,是民俗学者的新尝试。为此,要对原著中的文献故事进行识别,将文献故事放到历史文献的上下文中,将两者共同描述文化现象进行考察,也将两者共同解释的文化含义进行归纳,然后再故事文本的分类分解,再行故事类型的编制。编制故事类型是一种基础性工作,它能促使对这类历史名著的文献研究和故事研究贴近,使之符合中国历史文献的特点,同时也能开拓中国故事研究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民俗视角 岁时故事 故事类型
下载PDF
春节文化的对外传播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佳玥 《新闻传播》 2021年第21期112-114,共3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成为当下中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数据阐释在中国节俗文化中春节文化的影响之重。同时,笔者透过民俗视角,对春节的部分习俗内涵展开介绍并进行初步的教学设想,又在春节文化对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成为当下中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数据阐释在中国节俗文化中春节文化的影响之重。同时,笔者透过民俗视角,对春节的部分习俗内涵展开介绍并进行初步的教学设想,又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方面予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文化 对外文化传播 民俗视角
下载PDF
从《韩熙载夜宴图》说起
16
作者 赵华杰 《江苏卫生保健》 2022年第8期1-1,共1页
《韩熙载夜宴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传世名画,画家顾闳中通过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奢华的夜生活。画面上韩大人宴前洗手的“镜头”,从民俗学视角很有观赏价值,不仅折射出中... 《韩熙载夜宴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传世名画,画家顾闳中通过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奢华的夜生活。画面上韩大人宴前洗手的“镜头”,从民俗学视角很有观赏价值,不仅折射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文明,也为宴前洗手提供了直观的佐证。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非常讲究洗手的方法和仪式感,在祭祀、宴饮、结婚等活动时,必须先洗手,否则视为失礼。洗手,古人称为“沃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华饮食文化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 仪式感 顾闳中 民俗视角 夜生活
下载PDF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晓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是以批判为宗旨,打通古今障壁,填平雅俗鸿沟,辨析史料—史书,区分其真伪,勘定其价值,厘清"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来龙去脉,还历代"古史观"的本来面目。"疑古"派不是天外来客,...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是以批判为宗旨,打通古今障壁,填平雅俗鸿沟,辨析史料—史书,区分其真伪,勘定其价值,厘清"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来龙去脉,还历代"古史观"的本来面目。"疑古"派不是天外来客,其学术理路自有长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它高扬批判精神的大旗,打倒偶像,是中国史学"辨伪"传统与"五四"时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疑古"派自认古史的"建设"不是创造,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而"破坏"只等于扫除尘障。破坏与建设是一事的两面。"疑古"派超越古代辨伪传统,直接从丰厚的民俗文化中获得鲜活的资料、分析的逻辑和思维的灵感。就"疑古"派的"故事眼光"与"民俗视角"而论,它之所"疑",直指"学者们编定的古史"。"疑古"派在史料学层面的"辨伪",价值判断标准并非一味破坏、打倒,其精髓正所谓"不立一真,惟穷流变"。"疑古"派的具体研究成果或被超越,但其学术理路却与名山事业一道永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古”派学术理路 “故事眼光”与“民俗视角”“不立一真 惟穷流变”
原文传递
沈从文《边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33-134,共2页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原始生活以及淳朴人民的描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至善至美的人性之美。本文通过对《边城》之中的生命意识,即民俗视角、思想观念以...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原始生活以及淳朴人民的描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至善至美的人性之美。本文通过对《边城》之中的生命意识,即民俗视角、思想观念以及人物情感这三方面探讨与分析,旨在深入了作品解详细世界与作者的创作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生命意识 思想观念 民俗视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