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志平 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3,共12页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遗产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民俗遗产赋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蒲娇 张航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114-122,共9页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遗产,其存续现状与未来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1世纪初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式保护得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相继实施,民俗遗产对传...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遗产,其存续现状与未来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1世纪初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式保护得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相继实施,民俗遗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赋能日渐突显。探究民俗遗产赋能的实践进路,对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遗产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保护
下载PDF
民俗遗产在法国:学术概念与政府工作 被引量:3
3
作者 鞠熙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1期63-70,共8页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民俗 民俗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活化民俗遗产 使其永保于民间 被引量:22
4
作者 叶春生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5期84-86,共3页
如今,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才能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什么样子的方式才是更好地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社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专家学者都在进行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 如今,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才能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什么样子的方式才是更好地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社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专家学者都在进行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探讨和实践。我们认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要使其在抢救与保护的工作中能“活化”发展,使其代代相传,使其永保于民间。另外,还应当把它适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使“活化”发展的民俗文化遗产,促进并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遗产 抢救 保护 活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阿坝州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题材人物画绘本的研发与应用
5
作者 杨飞琰 卢文骏 《民风》 2024年第7期0103-0105,共3页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凭借其独特的藏羌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文章将重点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阿坝州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题材人物画绘本的...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凭借其独特的藏羌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文章将重点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阿坝州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题材人物画绘本的研发与实践路径,探讨如何通过绘画艺术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将人物画绘本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题材 人物画绘本
下载PDF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式研究——以章丘三德范芯子为例
6
作者 陈淑飞 祝晴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5期49-51,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中,民俗是一大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德范地处齐鲁文化核心区,是齐鲁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中,民俗是一大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德范地处齐鲁文化核心区,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展示载体,主要包括耕读文化、建筑艺术、民间文艺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社会及文化价值.三德范村是鲁中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2016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保护传统村落.村内芯子于2006年获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芯子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是广大民众进行表达活动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因此,以三德范村芯子为代表进行研究,可以反映章丘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传统文化反映了三德范村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文化和礼仪传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德范村的宝贵传统和风貌特色,需要慎重对待,并做好传承与弘扬工作.基于此,文章以章丘三德范村中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为例,研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式,总结芯子保护困难的原因,探讨芯子的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芯子
下载PDF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文化表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丁晓蕾 孙建 王思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具 民俗遗产 文化表现 文化意义
原文传递
白马藏人的民俗遗产——“池哥昼”仪式的考察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艳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5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白马藏人是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而又销声匿迹的氐族后裔,分布在今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东北端。由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白马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保持了最原始、最传统、最完整的傩祭仪式体系,是藏彝... 白马藏人是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而又销声匿迹的氐族后裔,分布在今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东北端。由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白马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保持了最原始、最传统、最完整的傩祭仪式体系,是藏彝走廊上傩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白马藏人"池哥昼"这一傩祭仪式的解读和对它文化变迁的分析,来表述白马藏人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人 民俗遗产 “池哥昼” 文化表述
原文传递
民俗节庆遗产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三清山板灯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海胜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2,共6页
民俗节庆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三清山板灯节是三清山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板灯节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民俗节庆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三清山板灯节是三清山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板灯节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是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但是从目前的保护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如传承人缺乏、保护不力、缺乏知名度等问题。有鉴于此,三清山板灯节的发展应在新型管理体制、节庆产品创新、品牌共建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四个方面寻求重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节庆遗产 旅游经济 三清山 板灯节
下载PDF
日本的丰桥鬼祭:对一项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现场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星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6期45-54,共10页
日本人的宗教生活原本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但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神道教大量地统合了各地庞杂的民间信仰,并在基层社区以神社为基础而确立了它统治性的地位。现在,为数众多的以神道教为背景的传统节祭被登录为日本国家的无形民俗... 日本人的宗教生活原本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但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神道教大量地统合了各地庞杂的民间信仰,并在基层社区以神社为基础而确立了它统治性的地位。现在,为数众多的以神道教为背景的传统节祭被登录为日本国家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丰桥"鬼祭"这一项"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现场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它的神道教的背景,指出其对日本古代神话的戏剧性"再现",强化了社区居民与日本"天皇制"之间的精神性纽带;同时还揭示了在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的背后存在着保守政治势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神道教 丰桥鬼祭 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日本
下载PDF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被引量:5
11
作者 乌丙安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5-8,共4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局促成了从城市到乡村空前的强势文化累积,这种文化累积又会带来乡村变局的滞后,并形成大幅度的文化记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局促成了从城市到乡村空前的强势文化累积,这种文化累积又会带来乡村变局的滞后,并形成大幅度的文化记忆缺失,使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甚至消逝,出现文化乱局的状态。当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契机来临时,社会就必然会出现文化回归的势头。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之急。文化修复和维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寻找可复原的种种文化素材;纠正文化蒙蔽所施加的各种误导;传习文化萎缩造成的知识缺失;调整、选择或复原文化替代造成的不协调、不适应或错位;化解文化抗阻形成的若干文化冲撞后果。目标确定之后,由政府主导,放手发动民众,以社区民众为主体,以代表性传承人及其群体为主力,辅之以谙熟各项文化遗产的专业工作者专家队伍,进行科学维护与修复作业,修复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使民俗文化遗产自然而然地回归民间,融入既传统又现代的日常生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遗产 文化修复 文化维护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裕固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考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兴隆 田自成 安永香 《河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裕固族经过1000多年的游牧生活和多次民族大迁徙,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有效保护裕固族民俗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探讨裕固族民... 裕固族经过1000多年的游牧生活和多次民族大迁徙,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有效保护裕固族民俗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探讨裕固族民俗文化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地域特点,阐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民俗文化遗产 有效保护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角下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玉华 周珂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5,共5页
民俗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较好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奇、求异、求新、求乐、寻根”等多层次的需求。本文以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针对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顺应... 民俗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较好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奇、求异、求新、求乐、寻根”等多层次的需求。本文以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针对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顺应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以期提高呼伦贝尔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促进呼伦贝尔民俗文化旅游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民俗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路径
下载PDF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蕾 章牧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5-156,共2页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较为常见,而民俗旅游已经是国内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通过分析两者之间差异,认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旅游开发方式促进其活态保护,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对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开发与保护互动理论框架。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 互动关系 沙湾飘色
下载PDF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宗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6,177,共4页
日本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即以保存会之类的民间自发组织为依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传承,使"非遗"保护传承成为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在"祗园祭"保护传承中表... 日本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即以保存会之类的民间自发组织为依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传承,使"非遗"保护传承成为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在"祗园祭"保护传承中表现突出。这一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我们在学习日本经验的同时,要积极自我反省,并在民众自主管理、保护生活环境、避免商业化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祗园祭 保存会 日常生活 自然传承
下载PDF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新模式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欣佚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2-25,共4页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开发 “三三”模式
下载PDF
池州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静 《河北企业》 2019年第6期116-117,共2页
民俗类非遗是群众长期传承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在当今仍然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池州市庙会文化历史悠久,是集商贸、宗教、手工艺展示于一体的盛会,但是开发方式以静态的展演为主,在游客心中难以形成深刻... 民俗类非遗是群众长期传承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在当今仍然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池州市庙会文化历史悠久,是集商贸、宗教、手工艺展示于一体的盛会,但是开发方式以静态的展演为主,在游客心中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故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体验式旅游开发,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旅游开发形成深度的文化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体验 旅游
下载PDF
南海民俗类非遗的保护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海南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荣 胡琦霖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南海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一民俗信仰体系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和保护价值。尽管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名度较低、保护力度较弱的情况,因此需要...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南海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一民俗信仰体系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和保护价值。尽管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名度较低、保护力度较弱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数字化记录、遗产教育、产业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南海海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兄弟公信仰 出海仪式 南海文化
下载PDF
耳畔乡音:让民俗遗产鲜活起来
19
作者 林钟毓 解丛熙 《中国商人》 2021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昆曲"入选。2004年,我国成为第六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短短数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术语,在我...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昆曲"入选。2004年,我国成为第六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短短数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术语,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以及在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是一项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华,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日益深入人心,还使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热心地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非遗的幸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来自不同专业的00后大学生,在山东政法学院张晰和刘乃超两位专业老师带领下,以一种新媒体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品形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新媒体时代 民俗遗产 非遗保护 山东政法学院
原文传递
石家庄市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
作者 张义飞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2年第10期170-170,共1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研究得出:石家庄市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多以游艺、民间杂技、竞技和民间舞蹈的形式存在,且以民间庙会、岁时节令为表演平台。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须在经费保障、人员培养、平台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
关键词 石家庄市 民俗体育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