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及其对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肖朗 孙莹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8,共13页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该书...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和文汉读法》 日语教科书 日文汉译 清末民初思想 启蒙宣传
原文传递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吴虞与民初四川思想界的演变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天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26,共9页
辛亥前后,四川的新派与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此盛彼衰,形成了拉锯战的格局。吴虞与各方新人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反孔非儒",为此他们求同存异,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加上青年学生的支持和一些旧派人物的逐渐... 辛亥前后,四川的新派与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此盛彼衰,形成了拉锯战的格局。吴虞与各方新人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反孔非儒",为此他们求同存异,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加上青年学生的支持和一些旧派人物的逐渐趋新,新文化运动才得以在四川逐渐兴起、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虞 新文化运动 民初四川思想
下载PDF
民初留英学人群体的思想轨迹研究——评《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从〈甲寅〉到〈太平洋〉的政论研究》
3
作者 魏坡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226-228,共3页
《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从〈甲寅〉到〈太平洋〉的政论研究》,以五四时期的民初留英学人社群为研究对象,依据《甲寅》、《太平洋》等留英学人同仁杂志,记述了社群聚拢历史过程,及其思想脉络,并以此与五四时期思想进行互动。该书... 《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从〈甲寅〉到〈太平洋〉的政论研究》,以五四时期的民初留英学人社群为研究对象,依据《甲寅》、《太平洋》等留英学人同仁杂志,记述了社群聚拢历史过程,及其思想脉络,并以此与五四时期思想进行互动。该书探索了学术界较少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研究方法与史料上均有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 书评 五四思想
下载PDF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44,共21页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一段自述向存争议,其所涉及的古典与今典,迄今尚乏共识。遵从陈先生自定的标准,要确定其所用何典,目前似不可能;其全句的准确意思,或亦不必"论定"。但仍可钩稽相关论述,借诠释此语之机...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一段自述向存争议,其所涉及的古典与今典,迄今尚乏共识。遵从陈先生自定的标准,要确定其所用何典,目前似不可能;其全句的准确意思,或亦不必"论定"。但仍可钩稽相关论述,借诠释此语之机,探索其思想学说,期对其治学处身之道,有稍进一步的"了解之同情"。从其对中西体用关系的处理,可看出他关于"国粹"的开放观念。他一生基本研究中国历史上文化碰撞和文化竞争明显的时代和议题,以"法后王"的取向,作"古为今用"之尝试,希望能对当代中外文化融合有所推进,体现出一个学人极有分寸的"爱国济世"之苦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西体用 国粹 民初思想 古典与今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