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席军强 杨自辉 +3 位作者 郭树江 王强强 张剑挥 王多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6-121,共6页
对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中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梭梭沙丘和流动白刺沙包中0-20cm土层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类群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类型沙... 对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中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梭梭沙丘和流动白刺沙包中0-20cm土层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类群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不规律;2)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依次排列为:半固定梭梭沙丘>半固定白刺沙包>流动白刺沙包>固定白刺沙包;3)结皮层厚度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而灌木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在半固定人工梭梭林沙丘中数量最多,可见,营造梭梭灌木林对固沙及沙丘土壤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 沙地类型 土壤微生物数量 特征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风况及输沙势特征——以临泽县为例
2
作者 张钰佳 张媛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风速为23.3 m/s;研究区年起沙风向主要以偏东风(NNE、NE、ENE、E)和偏西风(WNW、NW、W)为主;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18.88 VU和6.10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32,属于中比率的钝双峰或锐双峰型风况;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267.05°,为W方向,表明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沙物质主要朝西方向输移;风能环境在春季最大,在这期间可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截留沙物质,进而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 起沙风 输沙势 风能环境 黑河中游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NDVI演变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琪 王琳 +3 位作者 潘世兵 熊伟 左芸 达朝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9,共11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规律,确定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范围;利用2000—2020年内最大NDVI数据及降水、温度、日照时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在像元尺度采用偏相关及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边界外5000 m范围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范围,其中绿洲外0~300 m为过渡带核心区,300~2000 m为过渡带交错区,2000~5000 m范围为过渡带缓冲区。自2000年以来,过渡带区域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明显改善和稳定不变的面积占比较高,分别为47.8%和42.2%,其他占比较小,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在靠近绿洲的过渡带核心区。降水增加对过渡带南部地带性植被的改善起主导作用,温度的上升对过渡带东部及西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对过渡带西部及东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大,土壤水分的增加对过渡带整体NDVI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土壤水分和降水是促进过渡带NDVI改善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NDVI 影响因子 空间相关性
下载PDF
绿洲-沙漠过渡带引种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罗维成 曾凡江 +5 位作者 刘波 张利刚 刘镇 宋聪 彭守兰 彭慧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280,共8页
为了研究引种植物在绿洲-沙漠过渡带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对3种引种植物文冠果、酸枣、紫叶小檗的光合、水分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 为了研究引种植物在绿洲-沙漠过渡带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对3种引种植物文冠果、酸枣、紫叶小檗的光合、水分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先增大后减小;文冠果和紫叶小檗的光饱和点明显高于酸枣(P<0.01),说明文冠果和紫叶小檗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大,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紫叶小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也明显高于文冠果和酸枣,表明紫叶小檗具有高光合耐胁迫的优势。2)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一致,文冠果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植物(P<0.05);3种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紫叶小檗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植物(P<0.01),说明在该生境下紫叶小檗能够较好的保持体内水分含量,较好的适应该生境。3)3种植物的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都有相同的大小关系,都是文冠果较大,酸枣最小,而且植物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紫叶小檗和酸枣的吸水能力较强,它们主要依靠夜间水分恢复能力来应对干旱环境。总的来说,3种植物的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不是完全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植物种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植物对同一生境的差异所致,因此,要想选取适合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大面积种植的引种植物,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引种植物 光合特性 生理指标 水势
下载PDF
绿洲-沙漠过渡带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雪芹 胡永锋 +3 位作者 杨东亮 郭洪旭 杨帆 张忠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925,共7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防风阻沙的角度研究该区域主要植物群落-骆驼刺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并分别对骆驼刺样地和裸沙样地进行梯度风速和多向输沙的同步对比观测,结合输沙势的季节和方向分布,确定骆驼...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防风阻沙的角度研究该区域主要植物群落-骆驼刺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并分别对骆驼刺样地和裸沙样地进行梯度风速和多向输沙的同步对比观测,结合输沙势的季节和方向分布,确定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结果表明,多年生木质化草本植物骆驼刺在4月上旬萌发,5~7月为生长旺季,8月以后生长缓慢,以木质化过程为主。4~6月为该区域的强风盛行期,活体骆驼刺植被的盖度并不能有效防止风蚀,但头年生长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干枯死亡后仍处于直立状态,在翌年风季来临时有效发挥防风阻沙作用。与裸沙地相比,覆盖度在30%左右的骆驼刺样地风速可降低26%~67%,对应的地表输沙通量也仅为裸沙地表的15%。根据实测输沙量与风能的关系推断,如果没有骆驼刺植物的保护,每年从策勒绿洲西部风沙前沿进入绿洲内的单宽输沙量可达到170.24 t.km-1.a-1,而骆驼刺地表单宽输沙量仅为26.43 t.km-1.a-1,可见骆驼刺群落具有极好的阻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干南缘 绿洲-沙漠过渡 骆驼刺群落 防风阻沙 输沙势
下载PDF
再议绿洲-沙漠过渡带——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43
6
作者 穆桂金 贺俊霞 +6 位作者 雷加强 庞营军 邢文娟 杨发相 刘国军 毛东雷 岳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2,共8页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结构特征 功能属性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毛东雷 雷加强 +3 位作者 曾凡江 李生宇 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王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9,共7页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不同下垫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1年内2m及10m高度的风况及输沙势对比分析,结合过渡带地表实际风沙蚀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沿主风向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m高合成输沙势...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不同下垫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1年内2m及10m高度的风况及输沙势对比分析,结合过渡带地表实际风沙蚀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沿主风向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m高合成输沙势依次为26.21,1.91,3.44,0.007 4VU,10m高合成输沙势分别为54.37,31.53,28.65,2.40VU,从流沙前沿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到绿洲内部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及绿洲内部防护林网的防护作用增强,各下垫面风力、输沙势及合成输沙势逐渐减弱,流沙地地表表现为强烈的风蚀,并伴随流动沙丘前移,半固定沙地由于高密度的高大柽柳沙堆影响整体呈现大量的风沙堆积,绿洲边缘固定平沙地由于天然植被覆盖度较好,地表整体呈现轻微的蚀积变化,而在绿洲内部由于多条防护林网防护作用及地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绿洲内部很少发生地表风蚀。2m高的输沙势自流沙前沿至绿洲内部较10m高的输沙势降低明显,说明了过渡带近地表的天然植被及绿洲防护林网对近地表风力削弱程度远远大于10m高的地表旷野空间,其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作用,更能代表近地表的风沙活动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输沙势 风沙活动强度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新疆策勒县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粒度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毛东雷 雷加强 +3 位作者 王翠 周杰 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薛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为了分析3个不同下垫面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差异及输沙粒度特征,为输沙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速梯度和输沙率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拟合函数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在0—200cm高度范围内,流沙地近地表输... [目的]为了分析3个不同下垫面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差异及输沙粒度特征,为输沙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速梯度和输沙率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拟合函数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在0—200cm高度范围内,流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与高度服从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且拟合程度较高;半固定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服从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上等,稍差于流沙地;固定沙地输沙率随高度变化服从多项式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等—差。[结论]平均风速较大时,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多服从指数关系,且拟合程度好于平均风速较小的输沙阶段;近地表跃移、蠕移沙粒无论在垂向还是在水平方向上,离地表越高或离绿洲越近其各高度输沙率和沙粒平均粒径都有变小和变细趋势,在水平方向上流沙地输沙沙粒分选性依次好于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分选性多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所有输沙沙粒的偏度值分布在-0.06~0.05之间,越靠近绿洲输沙沙粒越细;所有跃移、蠕移沙粒峰态值分布在0.92~1.05之间,属于中等峰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 粒度 特征 沙漠绿洲过渡 策勒
下载PDF
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90,共12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30%、15%—20%、10%和<5%的4个典型样地,对各样地的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典型部位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效N、P、...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30%、15%—20%、10%和<5%的4个典型样地,对各样地的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典型部位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效N、P、K和速效N、P、K含量,从风沙地貌的角度研究过渡带沙漠化进程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灌丛沙堆表层0—10 cm土壤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K、速效K含量呈降低趋势,平均降幅为69.3%、37.0%、35.3%、8.3%和24.5%。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速效N和速效P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从灌丛下→沙堆边缘→丘间地→风影区,土壤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值位于灌丛下部位,最小值位于丘间地,但在植被盖度<5%的样地,沙堆-丘间地系统各部位之间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与0—10 cm土层相比,10—20 cm土层的枯落物、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P含量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40.0%、27.0%、25.0%、4.5%和2.0%,全K、速效N和速效K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增幅为4.8%、103.3%和12.1%。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1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具有与0—10 cm土层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4)灌丛的生物反馈作用使得灌丛下部位具有明显的养分富集效应,但随着植被总盖度的降低和风沙活动不断加剧,非生物因素逐渐占据主导,灌丛的养分富集效应趋于减弱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 柽柳灌丛沙堆 枯落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与沙堆形态的互馈关系--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帆 王雪芹 +1 位作者 杨东亮 韩章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07-2719,共13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形态特征和沙堆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4种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高度相对稳定,灌丛长度、宽度、树冠投影面积、总枝条数、新枝率、基部新枝率和生物量随着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随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沙堆尺度显著增大,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圆丘状发展,风影沙尾轮廓逐渐清晰。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长度与宽度协同增长,回归曲线在流动沙地为二次函数关系,在其它3种沙地呈线性相关;底面积与高度表现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底面积与体积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柽柳灌丛形态参数与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为显著线性关系,而树冠大小又与总枝条数以及新枝率密切相关,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机理应归于不断增加的沙源供给而产生的风积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互馈效应。该区域柽柳沙包的形成以一定灌幅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判定是土地退化的产物,其中半流动沙地生境相对于其他沙地正处于急速退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 沙源供给丰富度 柽柳灌丛 沙堆形态特征 互馈关系
下载PDF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与回涡沙丘的粒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毛东雷 吴云霞 +1 位作者 蔡富艳 王雪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物质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经迎风坡中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又从灌丛沙堆顶部至背风坡中部、背风坡底、侧翼逐渐变粗。从迎风坡底至顶部,表面沙分选性逐渐变差,从顶部到侧翼分选性逐渐变好。在灌丛沙堆与上风向回涡沙丘表面,自灌丛沙堆迎风坡坡底至灌丛沙堆侧翼,沙颗粒平均粒径呈现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回涡沙丘表面沙颗粒平均粒径最粗,沙粒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灌丛沙堆顶部、灌丛沙堆背风坡、灌丛沙堆侧翼表面沙颗粒的分选性稍差于其余7个地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沉积物 粒度特征 灌丛沙堆 回涡沙丘 绿洲-沙漠过渡 策勒
下载PDF
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动力环境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克存 牛清河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伟民 张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8-11,17,共5页
[目的]探究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况、输沙势、风沙通量和近地表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步风况、输沙通量和近地表断面粒度资料,分析了沙漠、绿洲及其过渡带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由... [目的]探究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况、输沙势、风沙通量和近地表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步风况、输沙通量和近地表断面粒度资料,分析了沙漠、绿洲及其过渡带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由于沙漠和绿洲内部物质组成、空间结构和水热状况不同,沙漠—绿洲过渡风速梯度和起沙风累计作用时间差异显著;受沙漠和绿洲的交互作用,沙漠—绿洲过渡带存在两组主导风向。从近地表粒度特征沿程分布来看,自沙漠至绿洲方向,粗沙含量逐渐降低,粉沙和黏粒含量相对增加。沙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意义重大。[结论]针对绿洲风沙危害防治,应从局地环流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 起沙风 输沙势 粒度特征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萍 王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8-145,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下垫面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根据2009年4月19日、4月22-23日及4月30日3次沙尘事件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地表挟沙气流中输沙量... 为了研究不同下垫面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根据2009年4月19日、4月22-23日及4月30日3次沙尘事件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地表挟沙气流中输沙量沿垂线分布呈上段符合传统的指数递减分布规律,而近床面区35cm以下的输沙量较对应的指数分布函数预测值偏大;流沙地表90%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近地表15cm以内,白刺灌丛沙包地带、草方格固沙带及草方格前沿芦苇荒漠带输沙量的80%左右集中在距表35cm高度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条件对风蚀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近地表气流层15cm范围内,而对35~125cm高度范围内风蚀物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主要在各粒径颗粒的体积分数上。风在草方格固沙带的搬运能力最弱,白刺灌丛沙包带其次,再次为芦苇荒漠带,在沙丘顶部的搬运能力最强,输沙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泥沙输移 荒漠-绿洲过渡 下垫面 输沙量 风蚀物粒径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微区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挺 徐先英 +4 位作者 柴成武 唐卫东 赵鹏 乔宇 付贵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5期157-163,共7页
为阐明民勤沙区3种典型微区土壤水分及其粒度特征变化,在其产流区及积水区采用土壤剖面及多点混合取样法取样,供土壤水分及理化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类微区积水区积水痕迹明显且其植被盖度大于产流区。粘土沙障+梭梭林积水区... 为阐明民勤沙区3种典型微区土壤水分及其粒度特征变化,在其产流区及积水区采用土壤剖面及多点混合取样法取样,供土壤水分及理化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类微区积水区积水痕迹明显且其植被盖度大于产流区。粘土沙障+梭梭林积水区结皮发育优于产流区,白刺沙包丘间低地及粘土平地与其结果恰好相反。(2)固定白刺沙包丘间低地积水区各层水分优于产流区;粘土平地表层土壤含水量积水区明显好于产流区,而粘土沙障+梭梭林表层土壤含水量产流区好于积水区。(3)3类微区积水区土壤含水量在20~40 cm之间最低,其中固定白刺沙包丘间低地明显高于粘土平地和粘土沙障+梭梭林,而对应产流区土壤最低含水量大小及出现深度基本一致。(4)固定白刺沙包丘间低地积水区表层粘、粉粒含量小于产流区,而深层细砂粒含量产流区大于积水区;粘土平地两区土壤组成以粗、细砂粒为主,粘粒在各对应层产流区都好于积水区。粘土沙障+梭梭林以粗砂粒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可得出结论,微区通过调节降水的分配方式来影响土壤水分及粒度分布进而影响沙地微区植被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径流 土壤粒度 土壤水分 绿洲荒漠过渡 民勤
下载PDF
沙埋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章勇 王雪芹 +2 位作者 杨帆 马洋 刘进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3,共8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对相应的灌草丛沙堆进行形态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所有植物的空间点坐标数据,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沙埋对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死亡植株比例从半固定沙地的14.5%升高到流动沙地的40.3%;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植株高度和冠幅从半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有所降低,但疏叶骆驼刺在流动沙地中又表现出增加趋势;对应的灌草丛沙堆体积随沙埋强度增加而变大,沙堆形态从多种类型并存向带有风影沙尾的蝌蚪形为主转变;花花柴和骆驼刺均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的威胁,两种植物的种群间关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风积沙埋有碍于两种建群种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但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沙地中留存下来的骆驼刺植物单体明显大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集群分布的植物沙堆往往从基部合并,导致相对密集的植物分布区总与局部凸起的地形相对应,是风沙环境中植物群体与风积沙埋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 沙埋 疏叶骆驼刺 花花柴 灌草丛沙堆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月兰 王玲 王绍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6-389,共4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种群和覆盖度的调查,以及1989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景观格局的解译,运用时间动态度和Ripley’s K函数的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9~2000年,研究区...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种群和覆盖度的调查,以及1989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景观格局的解译,运用时间动态度和Ripley’s K函数的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9~2000年,研究区内人为垦地幅度较大,农田面积增加,而天然植被区域被垦地利用或破坏,造成植被面积减少,总的覆盖度降低,同时沙化面积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绿洲-沙漠过渡 植被覆盖度 时空格局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4 位作者 王多泽 王强强 詹科杰 张剑挥 张大彪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0期53-56,共4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著。(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民勤
下载PDF
甘肃省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效应
18
作者 董正虎 马瑞 +3 位作者 王安林 田永胜 刘腾 柴巧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5,共10页
[目的]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滞尘效益评价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水洗过滤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 [目的]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滞尘效益评价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水洗过滤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3种植物在3月上旬(冬态)和6月下旬(夏态)滞尘量和滞尘粒度沿荒漠至绿洲4 km范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逐步递减,3月上旬梭梭、柽柳、白刺平均递减20.74%,16.13%,14.72%,6月下旬平均递减14.37%,9.23%,26.54%。3月上旬梭梭的滞尘量最大,约为172.36 g/株~、6月下旬柽柳的滞尘量最大,约为345.16g/株。3月上旬3种灌木所滞尘土的粒径主要为20~50μm,约占41.00%,梭梭有少量滞尘的粒径为500~1000μm,约占总量的15.00%;6月下旬所滞尘土的粒径大量分布于100~200μm,少量分布于5~10μm。[结论]在3月和6月,3种灌木的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滞尘粒径受时间、空间及植物叶表面特征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荒漠植物 滞尘量 粒度特征 甘肃民勤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李嘉楠 周成乾 +2 位作者 胡广录 杨鹏华 李昊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5-2026,共12页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分析了土壤大孔隙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孔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大孔隙半径范围在0.5~1.6 mm,大于最小通气孔隙半径0.3 mm,土壤水分运动主要以重力水为驱动力,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小半径孔隙多,大半径孔隙少的特点。(2)土壤容重与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饱和含水率与除土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各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饱和导水率在2.32~3.79 mm·min^(-1),且土壤大孔隙体积比、大孔隙面积比、大孔隙平均半径的4次方和大孔隙总数量分别决定了饱和导水率82%、68%、79%和43%的变异。(4)在研究区相同生境条件下,与裸地相比,固沙植物的栽植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水分的渗透能力,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水分渗透能力从强到弱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固沙植物 水分穿透曲线 土壤大孔隙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障的阻沙粒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爱民 马杰 +2 位作者 张瑾 马义娟 苏志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对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尼龙网格沙障、白刺沙障和沙拐枣沙障阻截的沙物质进行采样,运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以流动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为参照,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所拦截的沙物质的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结果表明:... 对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尼龙网格沙障、白刺沙障和沙拐枣沙障阻截的沙物质进行采样,运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以流动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为参照,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所拦截的沙物质的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粒度特征较为相似,拦截的沙物质均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对容易形成风沙危害的粒径区间(1.32~4Φ)的拦截量均可达90%以上,而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相对较粗,对1.32~4Φ区间的拦截量为70%.从阻沙粒度特征上看,植物沙障的阻沙效果明显要好于尼龙网格沙障.此外,在〉2Φ的粒径范围内,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丘间地,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动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阻沙沙障 粒度分析 民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